宋朝那麼富裕,怎麼軍事卻不行?

DARKLAO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政權。在把皇帝寶座坐穩了之後,也怕他的下屬向他學習,又來搞什麼黃袍加身,宋太祖就乾脆地把國家軍事的統領之權收歸皇帝所有,於是就有了“杯酒釋兵權”的事件。

宋朝的皇帝直接掌管了兵權,雖然有利於國家的政治統一、防止內亂,但也大大削弱了國家戰鬥力。關於行軍打仗,有句話不是說嘛——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場上的信息瞬息萬變,皇帝在後邊管的死死的,將領們縱然有天大的本事,但是手上無兵,在前線還怎麼打仗啊?所以一直以來,將領無兵權,是導致宋朝軍事力量弱小的主因。

其實宋軍軍事力量弱小,還有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養不起戰馬,大規模的戰馬。

在古代那個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威力真是所向披靡,僅靠步兵何以對抗得了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那時候不論哪個國家都想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但想組建騎兵隊伍不是幾匹馬就能搞掂的,沒有大批的戰馬,自然就沒有辦法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宋朝軍隊大多數是身處南方的農耕民族的步兵,面對具有先天軍事優勢的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戰團的進攻,簡直就是不堪一擊。

騎兵的威力這麼強大,四周強敵環繞,那渴望一統天下的宋朝為何不多養些馬,大規模地養馬呢?原因就是養不起!有些讀者可能就奇怪的問了,中國古代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就是宋朝了,可謂是富得流油了!這麼富裕的國家會養不起幾匹戰馬?

是的,宋朝就是養不起戰馬。到底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一下,大規模的養馬需要什麼條件?飼養戰馬,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馬兒善於奔跑,飼養場地必須夠遼闊,要有大片的牧場供馬生長繁衍;二是必須飼養體力較好的成年公馬;三是戰馬怕熱,需要比較寒冷的氣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在古代的中國,適合養馬的地方是有的,就是西北和東北。漢、唐兩朝,都曾在這兩處地方大規模地飼養戰馬,所以漢唐兩朝都擁有威猛無比的騎兵團。因此在對匈奴、突厥的戰役之中,中原王朝都能取得重大勝利。

可惜的是,到了宋朝,西北、東北這兩塊領地已經被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奪去了。宋朝只能退縮到黃河以南,偏安一方。南方的氣候溼潤溫暖,並不適合養馬,但也沒什麼辦法,實在找不到合適的大片牧場了。最適合養馬的東、西北丟了,看看宋朝全境,已然找不到一處適合養馬的地方。

其實宋朝原本還是有適合養馬的地方的,但是因為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導致喪失了條件。事實上靠近西北地區的甘肅東部地區和陝西大部地區,就是著名的關中地區,就是北宋的疆土,在漢王朝的時候,這片地區可是養過馬的。說到關中平原這片地區,這可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它以獨特的優越地位,在秦漢迄隋唐時代,發展成中國古代黃河文化的中心。

許多的王朝都曾在關中這片土地上建都,最為著名的就是漢、唐的長安城。作為一個國家的首都以及其輻射之地,關中平原曾經的繁華富庶可想而知的。可是繁華背後是以巨大的資源消耗為代價。生活在這裡的達官貴族為了維持奢侈的生活水平,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糧食、燃料和草料,這就造成了周邊地區的植被被人為的嚴重破壞。

唐代時的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人口據說超過了100萬人口。如此密集的人口消耗輸出,導致生態環境的遭到了嚴重破壞,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也逐漸降低。關中地區的生態環境被破壞之後,恢復起來是相當困難的。而且漢朝曾在這裡大規模養馬,養活一匹馬可不容易啊,相當於養活6到7個人。養馬這麼大的投入,給關中地區的糧食供應帶來巨大的壓力,這種壓力錶現在生態環境之上,就是不斷的大規模開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可想而知。

經過歷朝歷代的破壞,以及漢代、唐代大規模養馬的消耗,到宋朝時,關中周邊的植被破壞很可能已經達到了無法容忍大面積養馬的程度。

總之一句話,宋朝之所以不養馬,並不是不想養,而是不能養,養不起啊!

這樣看來,宋朝的商品經濟雖然發達,但是沒有強大的軍事做後盾,當遭遇外敵入侵之時,所有的繁華全都會化為烏有。而漢唐兩朝軍事的強大,是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之上,生態自然環境的被破壞,為宋朝之建國的危難困境、軍事的微弱以致最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