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頭大哥,躍馬仗劍,千里鋤奸,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青年革命生涯

公元1140年,辛棄疾出生于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作者注),此時的北方,已在金國治下殘喘數年之久。自幼在金人統治下長大的辛棄疾,親眼目睹和感受了金人帶給漢人的無盡屈辱與痛苦。在少年時代,他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帶頭大哥,躍馬仗劍,千里鋤奸,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青年革命生涯

公元1161年十月,金帝完顏亮兵分四路,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被金人壓榨已久的中原漢族人民,趁其大舉出徵、後方空虛之機,紛紛揭竿而起,豎起抗金大旗。各路義軍,要數濟南人氏耿京領導的隊伍聲勢最為浩大。隨著義軍規模的不斷壯大,耿京自稱天平軍節度使,節制山東、河北諸路抗金義軍。時年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拉起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前來投奔老鄉耿京。

辛棄疾的文學才華,給農民出身的耿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耿京任命辛棄疾擔任掌書記(即掌管一路軍政、民政機關之機要秘書,全名節度掌書記,從八品——作者注),令他掌管文書和帥印,對他信任有加。可加入義軍沒多久,辛棄疾便遭遇了一場嚴重的信任危機。

帶頭大哥,躍馬仗劍,千里鋤奸,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青年革命生涯

當時與辛棄疾一起投奔義軍的人當中,有個名喚義端的和尚。義端本是個投機分子,當初投奔義軍,實是為巧取功名利祿而來,卻沒想到義軍的生活竟是如此辛苦,於是漸生二心。加入義軍後不久,他便尋機盜走了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作為自己倒戈金營的投名狀。得知帥印被盜,耿京萬分震怒,欲斬辛棄疾以安軍心。面對主帥的怒火,辛棄疾並未慌亂,他立下軍令狀,承諾追回帥印,斬殺叛徒義端。

後人對辛棄疾的印象,基本停留在偉大的豪放派愛國詞人這一定位上。事實上,辛棄疾自幼苦練劍術,熟讀兵書,馬上功夫嫻熟,且頗具俠義之氣,絕不是隻會紙上空談救國、實則手無縛雞之力的孱弱文人,“醉裡挑燈看劍”、“馬作的盧飛快”,正是他青年時代革命生涯的真實寫照。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不分晝夜,一路快馬加鞭,終於趕在義端到達金營前將其追上並斬殺。當他將義端的頭顱與完好無損的帥印一併帶回義軍大營時,耿京終於露出了讚許的目光。

帶頭大哥,躍馬仗劍,千里鋤奸,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青年革命生涯

公元1161年十一月,金軍內部爆發兵變,金帝完顏亮在前線被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如此天賜良機,義軍豈能放過,辛棄疾於次年年初奉耿京之命,南下與南宋朝廷取得聯絡,意圖趁機光復中原。與南宋朝廷的聯絡,進行的十分順利,可就在他不辱使命、凱旋而歸的途中,義軍隊伍裡卻出了大事——耿京在海州(今連雲港——作者注)被叛將張安國殺害。

列寧有句名言: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耿京被殺後,義軍內部一時人心惶惶,瀕臨潰散,張安國趁機竊取了義軍統帥一職,打算率部投靠金國。辛棄疾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後,痛心疾首,義憤填膺。此時,張安國已將隊伍帶往濟州駐紮。為了保住這支來之不易的革命隊伍,辛棄疾當機立斷,率領五十餘名勇士奔赴濟州鋤奸。

帶頭大哥,躍馬仗劍,千里鋤奸,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青年革命生涯

兵貴神速,辛棄疾一行馬不停蹄,日夜兼程。到達濟州後,他帶著勇士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入敵營,將毫無防備的張安國一舉擒拿。張安國萬萬沒有想到,只有區區五十餘人的辛棄疾,竟敢孤軍深入敵方,一時來不及反抗,只得束手就擒。在辛棄疾的感召下,多數義軍選擇跟隨他投奔南宋。就這樣,辛棄疾帶領義軍隊伍再次踏上了南下的征途,將叛徒張安國押送至臨安,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帶頭大哥,躍馬仗劍,千里鋤奸,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青年革命生涯

這次千里奔襲的壯舉,時人為之震撼,南宋學士洪邁更是在所著的《稼軒記》中如是讚頌辛棄疾:“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後來辛棄疾自己也在《鷓鴣天》中對這段慷慨往事進行了回憶:“壯歲旌旗湧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騄,漢箭朝飛金僕姑。”凜然殺氣,讀之噴薄欲出,躍然紙上。

帶頭大哥,躍馬仗劍,千里鋤奸,愛國詞人辛棄疾的青年革命生涯

遺憾的是,在怯懦懼戰的南宋朝廷,所謂收復失地、報仇雪恥,只是一場空談。南歸之後,辛棄疾再也沒有機會奔赴彊場,為國盡忠,滿腔報國熱血,只能付諸於筆墨。放眼“千古江山”,卻是“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空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豪情壯志,最終卻只落得個“廉頗老矣”、“可憐白髮生”的悲涼結局。公元1207年秋天,六十七歲的辛棄疾鬱鬱而終,昔日的革命榮光、英雄情懷,至此徹底煙消雲散,“雨打風吹去”,令人扼腕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