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拖延症,怎麼治?

冬春交替之際,據說流感很嚴重,班主任老師已經在家長群裡發過好幾次預防通知了。但其實,更讓我煩惱的,是另一種不分季節肆虐我家的“病”——拖延症。

我兒子的拖延症,從小學第一天有家庭作業開始,已經3年了,越來越嚴重,被罰“不許吃飯”“不許玩遊戲”都沒用,如果不是他爸真的會揍他,還有我天天“監工”,肯定玩完。

最近,兵荒馬亂地熬過了狂趕寒假作業的開學前三天,我們要求他寫“保證書”,保證以後作業都要提前完成。可是剛開學一週,“保證書”墨跡未乾,每天的作業就要磨蹭到晚上9點甚至10點。

聽過這個滿臉慍怒且火急火燎的媽媽的申訴,我問:“你覺得,你們倆有拖延症嗎?”

“嗯……有一點吧,他爸也有,比我嚴重,我都是不那麼著急的事情才會拖一下,他能把火燒眉毛的事情都晾著。” 突然醒悟,“啊!拖延症還能遺傳呀!”

話說,這個時代好像真是人人都有拖延症。前幾年,“戰拖會”還主要流行於要寫論文的大學生、研究生,以及要趕項目的職場人士之中,最近,在我們組織的家長“問題解決活動”中,“解決拖延症”頻頻成為多個小組的命題。

於是,經過3個月的策劃,我們終於決定專題討論下這個話題。(如果不是拖延症,也許2個月前就該跟大家見面了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治?| 附測試

退休

第一篇文章,來自醫學博士、腦科學博士後谷婧老師。她引用《孫子·謀攻篇》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策略,說:“要徹底克服和戰勝拖延症,首先需要對拖延症及其產生的原因有清楚的認識。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由兩個拉丁詞根合成,分別為 “Pro” 和 “Cras (crastinus)” ,“pro”意思是“向前”,而“crastinus”的意思是“明天”,合起來便是“向前推到明天”或“以後再做”。

一般而言,“拖延症”指的不僅是一種行為現象也是一種心理現象。國外學術界的研究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國內研究總體還比較少。

心理學上的“拖延” 指的是當事人明明知道某項任務是必須完成的,但是故意延遲該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他明明知道不完成的結果是情況會變得更糟。例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課後作業需要儘快完成,但是卻故意拖延至上課前一天晚上或者當天早晨。有的甚至在老師檢查的時候還沒有完成,還有的假期作業會拖延至馬上開學的前幾天才開始異常緊張的完成,這個時候完成作業很容易偷工減料,以至於作業的質量差強人意,甚至助長了同學之間互相抄作業的不良風氣。

這種現象在成年人中也很普遍,當一個人在面對生活或者工作中必須完成的事情和必須解決的問題時,心理上總是習慣於有意或者無意的迴避,從不主動及時處理或者解決,而是找各種藉口拖延時間,如果這種行為成為一種習慣,那這個人就可以初步認為患上了“拖延症”。據美國和加拿大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拖延症相當普遍,70%的大學生對待學業具有拖延的問題。

拖延症作為一種普遍說法,並不是一種臨床診斷的“病症”。 美國德保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Joseph R. Ferrari認為拖延症是一種精神疾病,但是目前為止它還沒有被納入精神疾病體系。作為一種習慣性的行為現象,它的產生具有一定的生理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治?| 附測試

美國德保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Joseph R. Ferrari和他關於拖延症的著作

1

生理學因素

是否拖延取決於大腦兩個不同區域的較量,大腦的前額皮層負責大腦的執行功能,比如制訂規劃、集中注意力以及控制衝動等,它能夠減少其他腦區的刺激造成的注意力分散。根據進化得來的適應機制,負責人類基本情感的大腦邊緣系統則傾向於讓大腦處於舒適區,享受當下的簡單和快樂。如果前額皮層不活躍,會影響大腦過濾干擾的能力,從而導致分心,並降低對事情的管理能力,從而使拖延變得嚴重。

孩子有拖延症,怎麼治?| 附測試

桔色亮處為大腦前額皮層所在位置

解決之道

研究表明,定期運動,合理的作息時間,科學用腦,參與動作遊戲等都可以幫助改善大腦前額皮層的功能。

2

心理學因素

(1)完美主義心理

按照Joseph教授的觀點,某些拖延行為並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者努力不夠,而是其完美主義心態或者求全觀念使然。這種拖延是想尋求更完善的解決方案,給人造成假象,表明自己不是沒有能力完成而是沒有去實踐。

有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也喜歡將學習任務拖到規定的時間結束前才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完美主義傾向所致。

(2)自卑心理

自信心不足,以往完成的任務總不能使自己感到滿意,或者不能從老師和家長那裡得到肯定和表揚,從而對自己感到失望,內心對自我能力的評估越來越低,以至於下次再有學習任務甚至是去上學,都拖著不想去做。

這類孩子容易自我否定,抱著“反正也是做不好”的態度,面對學習任務的時候,容易產生拖延行為。

(3)逃避心理

恐懼失敗,甚至也害怕成功,但實際上非常關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逃避心理表現為:有些學生因為不喜歡某位老師就不樂意完成他佈置的作業,或者最後才勉強完成;有些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對學習不滿意,以致於提不起學習興趣;有的孩子因為在某門功課回答問題時答非所問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取笑,從此後只要上這門課,就不願再參與討論活動,甚至對於老師的眼神都要逃避,這門課的作業更是不想做。

(4)負面情緒

美國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學心理系教授James Mazur認為拖延是“與自我控制對立的衝動”。 有些負面情緒比如沮喪、焦慮、壓力等需要一定的時間來緩解,情緒低落也需要調整心態,這都可能降低自我控制的水平,從而導致拖延。

解決之道

對孩子的拖延症有足夠重視,注意觀察並深入思考孩子產生拖延行為的原因,弄清楚原因才好對症下藥。

切記生氣打罵對問題解決沒有太大作用,按James Mazur教授的觀點,如果家長衝沒有完成學習任務的孩子發火,這種做法容易引起孩子的焦慮和壓力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及其自我調整會降低自我控制的水平,從而不但於解決拖延症無益,還會導致更嚴重的拖延。

3

社會環境因素

一個人所在的社會環境和組織,對這個人的做事習慣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制度不夠完善、職責不夠明確、賞罰不夠合理、考核不夠嚴格,就會成為拖延症產生的“溫床”。對於兒童和青少年,成長的主要環境是學校和家庭環境,如果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拖延行為沒有采取恰當的措施都會讓“拖延症”成為“頑疾”。

解決之道

至少在家可以分區——玩樂與學習區域分開,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學習角”儘量簡潔乾淨,幫助孩子減少學習時的干擾和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