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總和你說“不要”你知道孩子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嗎?

一位媽媽和我反饋,一聽到寶寶雙手拍打一邊喊“不要不要”就心煩。

其實不同年齡的“不要”意義不同

當孩子總和你說“不要”你知道孩子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嗎?


在教育學上有個詞叫“可怕的兩歲”,這個階段最愛說“不要”,而這個階段的“不要”也是適齡行為。

就像孩子6個月就要吃輔食,一歲左右就要開始學走路一樣。

說“不要”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孩子在出生時剪短臍帶,生理上完成了與母親的分離,但是心理上的分離要到三歲左右才能完成。

三歲以前他都認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

而在一歲半到兩歲的時候,孩子在心理上已經做好了和媽媽分離的準備。

他很想探索外面的世界嘗試自己獨立解決問題,但是因為年齡和認知水平有限總是很難做到。

這個時候媽媽的“幫助”可能會讓他感覺到生氣,因為這樣的“幫助”阻礙了自己的“獨立”,“不要”成了他們的口頭禪。

這個階段家長只需要多點耐心,多陪孩子,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過了兩歲後還總愛說“不要”

家長記得這麼做

當孩子總和你說“不要”你知道孩子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嗎?


1、家長自己不要經常說“不要”

孩子的第一模仿對象就是父母,如果生活中父母總是愛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孩子也會跟著對“不要”這個詞兒產生錯誤的認知,以為這可以獲得更多的自主權。

媽媽就經常讓我不要這樣不要那樣,還強迫我一定聽。

採用鼓勵的方式,多用正面語言告訴孩子“能做什麼”比要求他“不要做什麼”要更有效。

比如:

“不要再把玩具弄得到處都是!”

可以說成“如果你把玩具都收拾乾淨,媽媽可以讓你多玩一會哦”。

“不要把書桌弄得亂七八糟的,你自己收拾!”

可以說成“今天你的書桌比昨天更整齊,這說明你越來越有條理了”。

“不要過來打擾媽媽,沒看到媽媽再工作嗎!”

可以說成“你可以拿本書過來安靜地在旁邊和我一起學習,等我忙完了再和你一起玩”。

2、不給孩子說“不要”的機會

孩子說“不要”除了背後深層的“想要獨立”的需求,更多的可能是父母的提問有bug。

比如在開頭例子中,遊樂場的孩子玩得忘乎所以,媽媽如果問“我們回家吧?”,那孩子多半是想“不要,我不想回”。

如果你的問題只有“要”和“不要”兩種選擇的話,那叛逆期的孩子多半會說“不要”。

所以如何巧妙的設置問題也是門學問。

遊樂場的媽媽可以直接跟孩子說:“我們現在去吃飯,到底是吃薯條還是吃漢堡呢?”

孩子有了自己做主選擇的感覺,就不會一味說“不要了”

當孩子總和你說“不要”你知道孩子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嗎?


3、巧妙的化解“不要”的尷尬

如果不巧你還是說了孩子可以用“不要”回應的事,尤其在他重複性地一直“不要不要”的,那多少就有點撒潑耍賴的成分了。

這個時候家長記住,不要和孩子陷入一種權力之爭,或者忍不住要爆發。

把自己變成他的小夥伴,“找臺階”來緩解這種尷尬很有必要。

可以撓他癢癢或者學著他的樣子撒潑耍賴,或者自己自言自語:

“哼,我就要,我要去XXX”之類的,讓孩子的情緒從尷尬中解脫出來。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裡啦。每日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