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什麼?

信鍾


試從論道、治國、養生三個層面,略作討論。

論道

《老子》第三十七章,有一句相當神秘的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猛一看,這句話似乎有些矛盾。仔細再看,嗚呼,這句話確確實實是矛盾的矣!

老子之道,本是一個予盾的混合體。

在老子那裡,道,既是萬物之源,宇宙之本,又是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和法則。道是萬物之所由來,而不是萬物之一,因此它不像萬物那樣流動不居,而是虛澹靜樸的“無為”。同時,萬物從中自然生髮出來,萬物的流行演化就是道,即是“無不為”。

如果說,只有從客觀永恆的物質運動中,才能總結出其運動規律和法則,即運動規律和法則是建立在宇宙萬物運動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這種規律和法則,也即老子之道,就不可能先天地而生,更不可能由此產生天地萬物,成為宇宙的本體。

《老子》其實否定了宇宙的物質本源,老子“無為而無不為”之道也成為一種神秘的力量。當然,神秘並不是什麼罪惡。事實上,如果哲學不趨向神秘,就不能高深。

治國

《老子》書中有一個重要思想,即“反者,道之動。”這種思想儒道兩家不謀而合,在中國影響深遠。反,兼有正反之“反”和往返之“返”兩義。事物都包含了對它自身的否定。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會朝反方向運行、回返。

從“反者道之動”這個思想,自然可以推演出治國需要“無為”。物極必反,相反才能相成。實行無為而治,將自然取得成就,即是:無為而無不為。正如《老子》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如果“我無不為”,那將適得其反,天下不治。

養生

修身養生,也要遵循無為之道。人的活動,應限於必要以及順乎自然的範圍。倘若矯揉造作、恣肆張狂,必將給自身帶來滅頂之災。

無為,守樸順德,超越世俗的是非美惡,才能全性保真,實現自我。無為而無不為。



莫安排


世俗將“無為”發揮淋漓盡致,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聽之任之,這就是無為?放任就是無為?錯,錯,錯。道家無為從來都不是無所作為。

道家的無為指的是順應天道自然,日升而出,日落而息;無為也是春發夏長秋收冬藏;無為是要我們不強求,但是從沒否認執著。

自然是什麼,天道是什麼?自然孕生萬物,天道運籌世間,自然天道,有為,亦無為,陰陽亦動亦靜。我們不可用現在字義的“無為”去認識道家“無為”,這有偷懶狡辯的嫌疑。那麼,芸芸眾生,凡夫俗子,我們如何領悟其中道理?下面,大禹簡單粗暴說一下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簡單粗暴的總結這話的意思就是:該幹嘛幹嘛去,莫強求;若是送到眼前的也別矯情,該得的就拿著。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

看過很多關於“無為而無不為”的論斷,辯來辯去,眼花繚亂,這種現象本身就是一種過分執著,過分人為!咱們不去看名家解釋,也不去參考後世解說。

有人說無為消極,有人說無為積極,我倒覺得這和積極消極無關,更應該說是“順天命”“應和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就是“無為”,不刻意不強調,只是到了什麼時辰該幹嘛幹嘛,若是背道而行,那就是打破“無為”,刻意改變了。若是我們自然遵循規律作息,身體自然安康,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天道自然回給你一個應該有的結果,若是打破規則,我們失去與獲得的都將無法估測。

可能有人說,無為,無不為,這是用到治國治家上的大道原則,怎麼可以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樣的小事情來比擬呢。其實不然,大道殊途同歸,在“無為而治”最鼎盛的時期,也不見得劉邦真的不徵兵納稅,“休養生息”並不是什麼都不做,本質上也就是此時不宜大動干戈,多種地多屯糧才是此前要務。所以,無論漢初是否是齊法家,這並不影響無為的本質,最適合漢初背景的方針,舉國執行,即使劉邦本身也要被限制於法律之外,這本是就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減少刻意的人的干預,該如何便是如何。天道自有法則運行,所有各行其道,自然摩擦見少,矛盾漸消……

所以,我覺得無為而無不為說白了,就是個“時機”,該到你動作的時候,就去做,該到蟄伏的時候就別再招搖了,我們合四時,應陰陽,順天道,一切自然迎刃而解,強求不得,按部就班,心態平和,一步步走過去,你想要得結果已經在那裡等待了。至於捷徑這種東西,本身就是打破某種規則獲得,我們要相信一個道理,獲得必伴隨著失去。

最後,希望每個人都領悟自己的“無為而無不為”,必將受益終生。


文利wenli


有無相對

可見無並非真無

無是另一種有

佛語說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意思大抵也是相同

所以 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

是 知道無也是另一種有的時候

就有了更大的有



綠松石馬星520123888


見到過太多的註解了歸納起來不外乎有兩類:都是基於"無"就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上分裂出來的兩派儒派與道教派而道家並無說話的機會而未知。儒說"什麼都不做是消極頹廢"思想而批判!而道教也有類似的意思只是不是批判而是認為"什麼都不用做來達到清淨無為的修仙境界"!道家是如何認為的呢?道德經中多處提到"有存在"和"無存在"與"有中生無"和"無中生有"的玄變過程存在是人可以利用的循環!"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天地之間的自然運動在推動那種"為"的運動!既有從無到有的"為"也有"從有到無"的"為"!換句話說:天地之間的事物包括人在內人沒有任何作為行為的情形下事物包括人在內都會在天地的作為下發生變化運動!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只要自己留意一下就能發現這是真實存在的事!驗證太容易尋找了就不用舉例說明了。地裡的草為何沒有除盡的時候?因為有許多是天地之間的運動作用而誕生的!年幼時有人教我說"天父地母生萬物"。那時自然不信也無法反對況且那些很老的老頭和老太又不當我師傅只是忘年交而已多說無益卻記住了。當我從工農兵學員畢業順利地完成了擺渡定居下來之後按照科學實驗的要求做實驗當然沒有獲得人這樣的高級生命的樣本只是獲得了鯽魚黃鱔田螺等樣本才開始有點信了。後來的歲月發現更多的線索可以旁證。故才相信"有為"與"無為"及玄變的"無中生有"和"有中生無"的轉變過程是客觀存在的可利用的規律性存在。


公議


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要分開,前面“無為”兩個字說的是人的一種心境,後面說的是事與物


何長釗


要理解老子之言的‘無為而無不為’,要先理解老子的‘無為’和‘’道‘’。

老子之道主要是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即萬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

無為字面意思是不要作為。理解了老子之道,無為就很容易解析了。

無為:‘不要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

無為而無不為:‘不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就能事半功倍,萬事可成。’

老子之意就是要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客觀規律有哪些?

如:日中不須臾,驟雨不終日。只有和風細雨,才能持續多日,才能長久。執政者為政也是如此:暴政必然迅速滅亡,只有關愛百姓,讓人民飢者有食,寒者有衣,勞者有息。才能長治久安。


楊朱學派


【無為,是與有為對應的。無不為,就是有為的意思】

既然無為與有為是對應的,無不為又是有為的意思,那麼,老子到底讓人們是無為呢,還是有為呢?這不是把人給整懵圈了嗎?

其實,老子並沒有要把後人整懵圈的意思,是後人自己把自己給整懵圈了。

無為,是包含在有為之中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從一生下來就是有為。就是生這個動作,就是有為。如果捨棄了有為,去追尋無為的話,你還能活在這個世間嗎?

餓了就要吃飯,冷了就要穿衣,困了就要睡覺。這叫什麼?這叫順其自然,這叫有為。

那麼,又是為何無為包含在有為之中?到底老子說的無為是什麼?

行有為的時候,不要去追求結果,只管去行有為,這個叫做無為。

人在世間就是有,因此,追求無為,只能在有為中,無限近地去接近無為。

再回到老子的這句話,無為而無不為。就是無為而有為。

老子認為,在有為中得見無為,是人的最高境界。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不論是在修行學中,還是在養生學中,亦或者是在為人處世中,在人際交往中。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遵循了天道,天道就是這樣,無為而無不為。

當人道與天道和合的時候,就是天人合一的時候。這就是老子教導的智慧。


老祖宗的智慧


老子說的“無為而不為”從字面意思來看很好理解,就是說一切順其自然反而會有理想的效果。

但是,若是從哲學角度來看,我是這樣理解的。 無為的意思是對於世間萬物莫作過多的強求,因為有時候“無為”也是一種“有為”。

當你順著事物該有的發展順序與趨勢去看待事物、適應事物,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順其自然對待,反而能得到較大的收穫,因為你以反正無所謂的態度去看待,那麼就有可能是“有為”的表現。

所以,只要理解了“無為”的意思,那麼就能很好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也能夠從哲學角度來分析,就有點類似“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意味。

既然老子提出的“無為”,那麼就應該按照“無為”“無慾”的態度去理解“無為”的真正含義,若是我們刻意去追求所謂的“無為”,那麼這樣的無為容易變質,也就沒有所謂的順其自然了,反而都變得刻意了。

當我們順其自然去對待個人成績甚至成功的態度,就能知道“無為”是一種生存狀態,而不是刻意去做一個“無為”的人!


安小念說情感


《道德經》中的“為”是指君主為治理國家而推行的政教之術,為滿足虛榮心而推出的禮樂之學。凡政教禮樂之學,無不出於人為之舉,“人為者,偽也(莊子語)”。既是“為”則情慾附之,文飾加之,愈加愈多,離道愈遠,直至失道。失道則天下亂。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是要求君主循道而為之,不因私慾貪念、虛功空名而傷道壞德,置民生、社稷於不顧,將國家治理帶進為所欲為的深坑。此“無為”是效法大道精神,寓“有為”與“無為”之中,不給天下臣民以機巧智詐之機會,在施行大政方針時,順其自然,寬民、養民,與民休息,涵養天下財富,讓天下回歸到淳樸自然的狀態。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君主倡“賢”,則天下皆以賢為慕,於是真賢因謙讓而避之於曲巷,“智”者以機巧橫行於廟堂;君主尚禮樂,則天下人皆以禮樂為效,於是,禮樂以其喪葬之厚而傾家蕩產,子孫以其出資多寡而平添怨怒;君主好文飾,則天下之人無不動心起念,極盡奢華以迎合。於是,天下偽詐之風盛行,敦良正氣盡失,人心不古,天下陷於不治。

老子認為,以“有為”而彰顯自己的功名,是本末倒置的行為。他說: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他要人們要以身心為重,修行為本,嗜慾為末,偽飾盡除,得道的人終日行道,就像行軍不離輜重那樣,時刻以恬淡靜處為重,不為物累。沉溺於聲色名利,就是輕身傷性,有負天下重託。

因此老子主張,為道者,應抑其情慾,窮形泯智,心境兩忘,私慾滌除,方可達致無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這是刻意“有為”而達不到的效果,故云“無為而無不為”。


問道黃老


無為而無不為,玄之又玄。試舉一二例,作方便說。

以人體為例。

餓了就吃,困了就睡,站久了就坐下;心肺肝膽胃,五臟六腑,眼耳口鼻舌,五官四肢,各在其位,各安其職。可比喻成無為。

無為是道法自然,按先天規律辦事,不橫加外力干涉,不徒生枝節干擾。就如同明暗、高低、長短,天生一對一樣,無為才能恆久,無為身體才長壽。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如果非要日夜顛倒、作息混亂,早吃晚餐、過烈運動,以有為的方式強加干涉,身體不垮才怪。



以虛空為例。

太陽月亮,山河大地,雨雪冰霜,花草樹木,盡在虛空之中。白天見太陽,晚上出月亮。春華秋實,夏熱冬寒。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然規律,清清朗朗,明明白白。這便是無為。

以前人類不懂得這個道理,老是想改變大自然,而不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結果破壞了生態,後果十分嚴重。小則捕狼,羚羊氾濫,草原被毀。大則樹木砍伐,山體滑坡,地震頻發。

人類參與改變的行為,稱作有為。有為如投石入水,必有波紋。然後一生二生三,如多米諾骨牌一樣,不知道會倒向哪裡倒多久才停。

人類往往自尋煩惱。其實不管怎麼折騰,太陽明天照常升起。

如何做到無為?

儒家的做法是格物致知,王陽明進一步引申為:去人慾存天理。

佛家講明心見性,心如虛空,能容萬物,不取不捨,亦不染著。

道家則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至於如何理解,就看個人的悟性了。

總結一句話:大道至簡,關鍵看你能否做到。若想無為,必盡除人慾,你可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