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叫起床,孩子卻不起床,父母如何解決「叫起床-拖延」問題?

早上我媽叫我弟起床吃早飯的情形再現:

八點:該起床了,我現在去做飯,你趕緊起床;——應聲:好。

八點二十分:九點了,趕緊起床刷牙洗臉,早飯已經做好了;——應聲:快了。

八點四十分:人呢?怎麼還沒起床,快起床;

八點五十分:你聽見我說話了沒?都十點了,你還沒起床,你屬豬嗎?這麼能睡?——應聲:在刷牙,別叫了。

九點十分:快點,飯菜都涼了。

九點二十下樓,飯菜剛剛端上桌,剛好吃上飯。


多次叫起床,孩子卻不起床,父母如何解決「叫起床-拖延」問題?

一到冬天,孩子都變成起床困難戶,家長叫起床叫不起來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彷彿叫起床這個動作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博弈一樣,一個催命拖延,一個催命叫喚。

為什麼現在叫起床這麼困難?叫起床後為什麼孩子總要拖延一、二個小時才能起床?

本文從父母的想法、孩子的想法、行為的強化和解決方式四個方面來分析。

1、 當父母叫孩子起床時,父母在想什麼?

1) 早睡早起身體好

父母的觀念裡,孩子白天晚起的原因,是睡的太晚。

如果自己早早把孩子叫醒,他晚上會睡的再早一點,久而久之,自然會形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養成良好的體魄。

2) 不忍心看孩子浪費時間

俗話說:“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孩子早上在床上睡過去或是玩手機度過,那麼這一天就是從中午開始的,半天的時光被白白荒廢。

在父母看來,早早叫孩子起床至少能為孩子多節省半天時間,這些時間用來學習或者鍛鍊都是極好的。

多次叫起床,孩子卻不起床,父母如何解決「叫起床-拖延」問題?

3) 害怕孩子餓肚子

早餐對於一天的能量儲備非常重要,所以不吃早餐對身體是有害的。

長期下來,孩子容易得胃病或是低血糖。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寧願一大早叫孩子起床,甚至讓孩子吃完早餐再去睡。

4) 孩子起床太磨蹭,需要提前叫

每次孩子起床太磨蹭,為了讓他達到自己的起床時間,父母經常會提前叫起床,而且不止叫一遍,增加孩子的緊迫感,從而讓孩子準時吃飯。

多次叫起床,孩子卻不起床,父母如何解決「叫起床-拖延」問題?

2、 當父母叫孩子起床時,孩子在想什麼?

1) 過一會就不喊了

外面太冷,肚子不餓,不想起床,父母叫一會看見我沒起床應該不會再叫了,我先拖延一會,再玩一會手機。

2) 等下起床,等下又睡著了

習慣了父母的多次提醒,總想著父母不止叫一次,趁著還有時間再眯一會,父母下次叫我一定會起床的,因此而繼續拖延。

3) 就算晚起床,還是有飯吃

因為父母擔心我沒有飯吃,特地會留飯菜放微波爐里加熱。因此當我等到肚子餓了後起床,依然會有熱氣騰騰的飯菜,不用擔心,再睡會。

多次叫起床,孩子卻不起床,父母如何解決「叫起床-拖延」問題?

3、「叫起床-拖延」行為模式不斷重複,進而形成強化

強化理論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

他提出:人或動物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會採取一定的行為作用於環境,當這種行為的後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在以後重複出現;不利時,這種行為就減弱或消失。

針對以上解釋,強化可以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

正強化,即當孩子做出一個行為時,父母給孩子以獎勵,這一行為便會進一步加強、重複出現;

負強化,即當孩子做出一個行為時,父母給孩子以懲罰,這一行為便會進一步弱化、進而消失。

多次叫起床,孩子卻不起床,父母如何解決「叫起床-拖延」問題?

簡單解釋,「叫起床-拖延」這種模式強化的原因如下:

第一,父母因為不放心,在第一次提醒孩子沒起床時,會接著提醒他第二次、第三次,多次提醒的行為模式給了孩子正強化

在父母第一次叫起床失敗後,孩子能放心繼續拖延和不起床,因為他知道現在時間還早,父母會再次提醒他。

第二,父母多次叫起床失敗後,孩子錯過飯點後自行起床,依然能吃到熱氣騰騰的飯菜,這又一次給了孩子正強化

第三,若父母在第一次叫起床後,孩子馬上起床並下樓,卻發現父母飯菜還沒做好。無聊只有又回到房間等待著飯點的到來,這無異於給了孩子負強化

多次叫起床,孩子卻不起床,父母如何解決「叫起床-拖延」問題?

4、 父母如何解決「叫起床-拖延」這個問題?

人們善於利用反饋的信息,來主動適應環境,進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利用強化理論,進而解決問題。

2) 正強化:多施加對孩子有利的刺激。

即運用獎勵的方式,使這種行為模式重複出現,並保持下來。

比如,父母可以提前與孩子約定,當孩子準時起床後,允諾他一個想法,或是獎勵他渴望得到的東西。

2)負懲罰:撤銷對孩子有利的刺激。

即不適當的行為出現時,父母不再給予孩子原有的獎勵。

比如,叫醒孩子後,若孩子遲遲不起床,而是躺在床上玩手機。這時父母可以收走手機,撤銷對孩子的有利刺激(玩手機的快感),進而達到減少孩子拖延行為的目的。

多次叫起床,孩子卻不起床,父母如何解決「叫起床-拖延」問題?

3)正懲罰:多施加對孩子不利的刺激。

即不適當行為出現時,父母對其給予處罰。

比如,多次叫醒孩子後,若孩子遲遲不起床,繼續拖延,父母可以選擇不再留飯的辦法。孩子起床後沒有飯菜,需要餓著肚子動手做飯。久而久之,這種不良體驗則會減少孩子拖延的次數。

4)消除:當不良行為出現後,撤銷強化物,使其行為反應發生概率降低。

比如,當父母發現多次提醒孩子起床後,孩子依然不聞不問,可以跟孩子做約定。即每天父母只提醒孩子2次,2次過後,不管是上學還是吃飯,都不再提醒。

久而久之,他會認知到父母的底線是2次,會格外注意起床的時間。

多次叫起床,孩子卻不起床,父母如何解決「叫起床-拖延」問題?

寫在最後

「父母叫起床-孩子拖延」這個行為模式,因為父母雙方都存在問題,不斷地強化導致行為的重複,因此改變是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

一方面,父母要先理解孩子,再合理利用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只討論刺激和行為的關係,而忽視了人的主觀性。因此對於不同的個體,強化的方式也會不一樣,達到的效果自然不一樣。

另一方面,強化方法要分階段、設立目標一步步進行,行為的矯正非一朝一夕能實現的。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免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去解決。我相信,不管結果是否成功,父母的耐心和教導,最終都會被孩子理解並看見的。


【1】 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