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歸還畢加索畫作看博物館與猶太后裔之爭

原標題:從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歸還畢加索畫作,看博物館與猶太后裔之爭

近日,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in Washington)宣佈他們會將畢加索(Pablo Picasso)的一幅《女子頭像》彩粉畫歸還給一位受納粹迫害的猶太裔德國銀行家的後裔,以解決這場圍繞作品歸屬的爭議。目前,這幅畫無法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網站上找到。與此同時,對於在二戰中遭受迫害的猶太裔收藏家與藝術品商人的後裔來說,他們與美術館博物館的藝術品所有權之爭似乎屢見不鮮。

从归还毕加索画作看博物馆与犹太后裔之争

畢加索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歸還的這幅彩粉畫描繪了一位不苟言笑的女子,作於1903年,是畢加索藍色時期的作品,畫中女子身份未知。目前,這幅畫無法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的網站上找到,只能通過畢加索同時期的女子畫像來猜測它的風格。歸還的這幅作品是銀行家保羅·馮·門德爾松-巴托爾迪(Paul von Mendelssohn-Bartholdy)在納粹掌權的數月後賣掉的至少16幅名作中的一幅,1935年,門德爾松-巴托爾迪受納粹迫害而死。

从归还毕加索画作看博物馆与犹太后裔之争

《女子頭像》,1903,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門德爾松-巴托爾迪是著名作曲家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Felix Mendelssohn)和猶太啟蒙運動哲學家摩西·門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的親戚。1933年,門德爾松-巴托爾迪被德國銀行和銀行家中央協會(Reich Insurance Office)除名,1934年,又被驅逐出帝國保險辦事處(Reich Insurance Office)。到1938年,其家族銀行被“雅利安化”,變成一個非猶太人所有的機構。

1934年,《女子頭像》被賣給了藝術品經銷人賈斯廷·K·唐豪瑟(Justin K. Thannhauser)。據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稱,美術館在2001年以捐贈的形式獲得了這幅畫。

博物館表示,轉讓作品所有權的決定是“為了避免訴訟帶來的沉重損失,”做出此決定並不意味著“承認提出歸還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門德爾松-巴托爾迪繼承者中包括柏林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朱利葉斯·秀伯斯(Julius Schoeps),繼承者的一位發言人聲稱,作品的售出毫無疑問是因為迫害。他們的華盛頓律師約翰·J·伯恩(John J. Byrne)指出,門德爾松-巴托爾迪遭受了抵制、土地的剝奪與各種除名。

“到1934年,他的收入縮至1932年時的14%,”伯恩說道,“他的贍養費是收入的兩倍,這樣的人是因為經濟壓力才會拋售藝術品。”

事實上,門德爾松-巴托爾迪後裔與博物館關於作品所有權的爭議並不是第一次發生。2009年,古根海姆博物館和現代藝術博物館這兩家紐約博物館與門德爾松-巴托爾迪的後裔就他在同樣的境況下賣給唐豪瑟的另兩幅畢加索作品達成協議。

从归还毕加索画作看博物馆与犹太后裔之争

《牽馬的男孩》

這些博物館原本試圖避規避所有權的轉讓要求,聲稱這一要求“毫無基礎”,並請他們從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那裡證明自己所有權的合法性。關於《煎餅磨坊》(Le Moulin de Galette)和《牽馬的男孩》(Boy Leading a Horse)這兩幅作品的最終條款並未公開,但兩幅作品仍在這兩家博物館的館藏中。

另一幅曾為門德爾松-巴托爾迪擁有的畢加索作品《天使費爾南德斯·德·索托的肖像》(Angel Fernández de Soto)在1995年時由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基金會獲得。2010年,在同其繼承人達成協議後,這幅創作於1903年的作品以帶佣金518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8億元)的價格在倫敦佳士得拍賣中售出。

从归还毕加索画作看博物馆与犹太后裔之争

《天使費爾南德斯·德·索托的肖像》

猶太后裔與博物館的所有權之爭

門德爾松-巴托爾迪的後裔並不是唯一與博物館發生作品所有權之爭的猶太家族。2016年,在柏林舊國家畫廊(Alte Nationalgalerie)展出的一座名為《蘇珊娜》的大理石雕塑宣佈將被歸還給猶太出版商魯道夫·莫斯(Rudolf Mosse)的繼承人,作品由韓霍德·貝佳斯(Reinhold Begas)創作。莫斯曾創辦著名自由派無黨籍報紙《柏林日報》,該報紙在納粹上臺時被迫停刊。監管柏林國家博物館(Berlin s state museums)群的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The Prussian Cultural Heritage Foundation)表示,這座1869年的雕塑將繼續作為柏林博物館借展作品,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是監管柏林國家博物館。

莫斯的女兒菲利希亞·拉赫曼-莫斯和女婿漢斯·拉赫曼-莫斯(Felicia and Hans Lachmann-Mosse)1933年逃到瑞士,後來移居美國。他們的財產,包括繼承的藝術收藏,在1934年被搶奪一空,作品被拍賣後家族沒獲得任何份額的收益。

从归还毕加索画作看博物馆与犹太后裔之争

韓霍德·貝佳斯創作的《蘇珊娜》

2012年,魯道夫·莫西的繼承人設立了“莫斯藝術歸還計劃”,追蹤他收藏中遺失的部分,其中包括馬克思·裡貝曼(Max Liebermann)、卡爾·史畢茲維格(Carl Spitzweg)、威廉·萊博(Wilhelm Leibl)、漢斯·馬卡爾特(Hans Makart)以及阿道夫·曼澤爾(Adolph Menzel)的作品。2015年,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向繼承人歸還了8件作品。

从归还毕加索画作看博物馆与犹太后裔之争

古爾夫寶藏中12世紀的聖物箱

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並非總是與猶太人達成圓滿的協議。2019年,美國最高法院受理了一批猶太藝術經銷商們的後人要求歸還古爾夫寶藏(Guelph Treasure)的訴訟,他們聲稱這些藝術品是在納粹時期重壓之下售出的,其價值至少高達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5億元)。

古爾夫家族是德國貴族世家,這批古爾夫寶藏由11至15世紀的42件藝術品組成,主要包括鑲有寶石的聖物箱和十字架,其中最有價值的是一隻12世紀的聖物箱,由金、銀、銅製成,形似教堂。一戰時期,古爾夫家族對德國不倫瑞克的統治結束,20年代,家族成員開始出售古爾夫寶藏。

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對於這一案件的受理提出抗議,指出該案件應該在德國境內裁定,此外,他們認為收回所有權的要求缺乏根據,因為那些藏品並非因迫害而被迫拋售。目前,對於案件的訴訟仍懸而未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