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邪惡小羊羊


輸了一場戰役,贏得戰略勝利的例子很多。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60年代到70年代初的越南戰爭都是,而且還很典型。

當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收回蘇伊士運河之後,英國氣急敗壞,夥同法國、以色列出兵打擊埃及。面對三國聯軍,埃及軍隊抵擋不住,戰場上節節敗退。但是,納賽爾在政治上贏得了世界的廣泛支持,而且美國和罕見地態度一致,對英法以大加譴責。面對洶洶輿論,英法以只好撤軍。特別是英法,此戰之後徹底跟中東拜拜了,而美蘇則取代英法成了中東局勢的新棋手。對於納賽爾來說,戰場失敗,但是收回了蘇伊士運河,獲得了一大票阿拉伯國家的支持甚至崇拜,戰略勝利滿滿的。



越南戰爭,按美國很多學者和高級將領的話是“打贏了幾乎所有戰役,卻輸掉了整個戰爭”。而在越戰中的順化戰役,又成了美國最狼狽的戰役。1968年春節,北越集中了7個主力師在南越展開了大規模攻勢,而古城順化則成了戰役的焦點。北越在這裡投入了1個師(第3師)以及大量地方武裝,攻入了古城,但是不久被美軍陸戰隊、南越特種部隊、空降部隊等擊退。順化戰役雖然北越軍失敗,但是這場戰役由於電視近乎直播的報道,在美國國內引起了軒然大波,瞬間引發了大規模反戰浪潮。這次的反戰聲浪遠高於之前,最終迫使美國總統約翰遜在同年下半年做出停止對北越進行戰略轟炸的“滾雷”行動,在越南南方美軍的地面大規模作戰也基本停止,越戰開始進入越南化時期。(S)


聯合防務


輸了一場戰役,贏得了整個戰爭,這明顯說的是解放戰爭中的青樹坪戰役。

淮海戰役後,國民黨五大主力全部被消滅,國民黨敗局已定。但是國民黨軍隊中的桂系軍閥,始終跑的快,第三野戰軍、第二野戰軍都找不到桂系軍閥主力進行決戰,如果將來這支20多萬的桂軍逃到大西南山區,對中國解放事業是很大的損失。

這時,一場敗仗改變了這個局勢。這場敗仗就是青樹坪戰役。

在青樹坪吃敗仗的是林彪第四野戰軍中的名將鍾偉。鍾偉擔任49軍軍長,和40軍軍長韓先楚並稱為四野兩大好戰分子。在三下江南戰役中,時任二縱五師師長的鐘偉敢抗命堅持己見,使林彪改變原定作戰計劃,取得了靠山屯戰役全殲國軍87師的勝利,這一戰,鍾偉直接從師長提拔為縱隊司令,這是解放戰爭中的唯一。

青樹坪戰役,也創立了解放戰爭渡江戰役後的唯一一敗。鍾偉的49軍渡江之後求戰之心很急切,49軍的146師孤軍冒進和後方失去聯繫,在青樹坪被第46軍236師伏擊,桂系頭號王牌第7軍的171師、172師又前來助攻。鍾偉和146師取得聯繫後派出145師進行接應。這一戰,146師陣亡877人,傷2000餘人,可謂元氣大傷,前來接應的145師也有470人的傷亡。這是桂系軍閥在解放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遭遇解放軍的惡戰大戰,從此以後,鍾偉的49軍再也沒能擔任主力部隊出擊,基本一直在二線擔任預備隊,鍾偉也因此在建國後僅被授予少將軍銜。

青樹坪戰役,雖然解放軍49軍被重創,也同時讓桂軍驕傲輕敵,與我軍死磕,很快被全殲。

衡寶戰役,幾乎是把青樹坪戰役複製了一遍,國民黨第一名將白崇禧,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尾。

四野第45軍第135師孤軍深入,被桂軍白崇禧集中5個師圍攻,幾日後,林彪集中了54萬軍隊不僅把桂軍20萬人圍困在衡陽到寶慶的公路周圍,同時封鎖了桂軍逃往雲南貴州和廣東的道路,當白崇禧發現這一點時,已經大勢所趨。

衡寶戰役後,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桂軍的精銳師全部被殲滅,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區,從此以後,桂軍再也不能發起有效的抵抗,白崇禧的“小諸葛”的大名,成了大笑話。

不過,平心而論,桂軍的實力比起蔣軍來說,還是差很多,都解放戰爭了,桂軍還是的主力兵器還是漢陽造的老套筒,與蔣介石軍隊的全美械軍隊相比,簡直是不入流的窮親戚。渡江戰役後,解放軍的裝備甚至略好於桂軍。

桂軍最大的戰鬥力就是跑得快,青樹坪一戰,桂軍不跑了,那還不是等死了。

經過青樹坪戰役,桂軍自信心膨脹,以為自己可以和解放軍死磕,就註定了驕兵必敗結局。


歷史知事


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大將與國軍名將張靈甫的對決,就是典型的輸了一場乃至兩場戰役,卻贏得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解放戰爭期間,張靈甫率領的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由抗日鐵軍第七十四軍改編而來,裝備了全部美械,戰鬥力驚人,被稱為蔣介石的御林軍。解放戰爭中整編七十四師來勢洶洶,我華東野戰軍雖然在第一次漣水戰役中擊敗對手,但卻在淮陰戰役、第二次漣水戰役中連續在張靈甫身上吃了大虧,形勢似乎朝著對張靈甫有利的方向發展。

但粟裕將軍畢竟是不世出的名將,他利用張靈甫的驕橫心理,層層設餌,最終將張靈甫引入孟良崮絕地。當時張靈甫有恃無恐,他滿以為自己上孟良崮吸引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後,可以由周圍其他國民黨軍隊對我軍實現反包圍,全殲我華東野戰軍。無奈國軍實在是一盤散沙,與張靈甫素來不和的李天霞只是派出一個營的兵力敷衍了事。

其他國民黨軍更是毫無反應,只有驍勇善戰的黃百韜率領25軍拼死馳援,卻被我軍狙擊在距馬山,難以突破。結果可想而知,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全軍覆沒,粟裕大將威名遠播。在二打漣水中吃了大虧的王必成縱隊率先攻上孟良崮,失利的陰霾一掃而空。


林屋公子


解放戰爭初期吧。

1946年,老蔣發動內戰。前期國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狀態極佳。在東北把林彪追到松花江,在河南更是把中原解放軍直接打殘。一時間狀態猛如狗🐶。

但是老蔣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沒有攻擊重點。等老蔣回過頭來進行重點攻擊的時候,已經晚了。一個是機動兵力不足,攻擊力不夠,另一個是佔領區域過多,易受攻擊的地方太多,經常被圍點打援。

相比較而言,TG的戰略一直很明確,不惜一切代價保住東北。即使失去中原解放區,甚至中央機關拿命去躲貓貓,也不肯從佔據優勢的東北調一兵一卒。

直至遼瀋戰役打完後,東北野戰軍才入關參戰。這是你就會發現,基本上大半個中國都是由四野解放的。在戰略規劃上,TG更有眼光。

在選擇攻擊點的方面,TG也比老蔣要高明。當初的劉鄧進入大別山,目標就是武漢,老蔣不得不分兵圍堵,其他根據地的壓力頓時減輕不少。三大戰役,先遼瀋戰役,再淮海戰役,最後的平津戰役基本上就沒懸念了。傅作義在當時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和平交接總比投降來的體面。

所以,在戰爭中,戰略上的失敗是無法用戰役上的勝利來彌補的。


定遠無殤


輸了一場戰役而贏得戰略勝利甚至整場戰爭勝利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是有不少的,我習慣性的稱為逆向型皮洛士式勝利,我就在歐洲近代的戰役裡選取4個經典戰例吧。


1566年西蓋特堡之圍

雙方兵力:神羅:2,300-3,000 VS 奧斯曼:10萬+

結果:奧斯曼得不償失的勝利

簡述:1566年蘇萊曼一世率領軍隊向歐洲腹地發起大規模攻勢,但在圍攻西蓋特堡期間,城堡內兩三千馬扎爾人和克羅埃西亞人進行了頑強的防禦,最終奧斯曼用了1個月的時間以2至3萬人的代價拿下了這座城堡。而蘇萊曼一世則在勝利的前夕死去。這場戰役雖然奧斯曼人獲得了勝利,但確使其進攻維也納的計劃無限期擱置。而疲憊的奧斯曼人則在此後27年間暫停了對歐洲內陸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1709年馬爾普拉凱戰役

雙方兵力:法國:7.5萬 VS 大聯盟(英國、荷蘭、神羅、普魯士、丹麥輔助軍團)8.6萬-11萬

結果:大聯盟戰術上勝利;法軍戰略性勝利

簡述:作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的決定性戰役之一。1709年9月在法國東北部的馬爾普拉凱村北,維拉爾和布夫萊公爵指揮約7.5萬法軍與兵力處於優勢的11萬大聯盟軍隊展開激戰。戰役的結果是大聯盟聲稱自己取得了勝利,原因是他們迫使法軍撤退。但大聯盟兩倍於法軍的傷亡,慘烈巨大的重創傷亡使英國國內掀起反約翰·丘吉爾的浪潮、以致於反法盟軍內部震驚恐懼而開始出現議和的意見,役後法國扭轉了戰爭中期的不利局面,並直到戰爭結束。對於法國而言這不失為一場戰略性勝利。

1794年光榮的六月一日

雙方兵力:英國25艘風帆戰列艦 VS 法國26艘風帆戰列艦

結果:英國戰術性勝利;法國戰略性勝利

簡述:1794年5月在北大西洋法國護航艦隊遭到豪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重創,所幸豪勳爵十分疲憊,無法再繼續帶隊,接下來他的下屬表現太差勁,居然允許法軍受傷的戰艦逃跑,而且沒能截住那支有117艘船的穀物運輸船隊,這使得豪勳爵的戰術勝利所得到的戰略成果被白白浪費了。所以從戰略上看,法國達成了從美洲到本土運貨的目的並緩解了國內的糧食危機,對法國人而言這不失為一次戰略性勝利。

1813年包岑戰役

雙方兵力:法國:14.3萬 VS 俄國、普魯士:9.6萬

結果:法國勝利

簡述:聯軍在呂岑戰役中失敗後,撤至包岑附近沿施普雷河右岸預先構築好的陣地上。陣地左翼緊靠波希米亞森林山支脈,右翼沒有天然屏障,由騎兵掩護。俄普聯軍有9.6萬人,火炮636門。拿破崙軍隊約有14.3萬人,火炮350門。拿破崙的企圖是:首先攻擊俄普聯軍陣地中央和左翼,迫使其消耗預備隊,然後用內伊軍團對敵右翼實施迂迴突擊,深入維特根施泰因軍隊的後方。5月20日,拿破崙軍隊向近2萬人守衛的聯軍前進陣地發起衝擊,並迫使其撤至主陣地。5月21日,法軍進攻聯軍陣地中央和左翼,緊接著內伊軍團向聯軍的右翼彼得·維根施泰因的俄軍實施突擊。儘管內伊兵力佔優勢,但未能擊破俄軍的抵抗和實現向霍赫基爾希實施縱深迂迴機動,維根施泰因的部隊撤向拉克爾。維特根施泰因考慮到法軍在數量上佔優勢,一旦法軍再次進攻聯軍就有被包圍的危險,於是率部撤到勒包河對岸。最終拿破崙未能圍殲俄普聯軍,這就使法國的政治和戰略形勢大為惡化。拿破崙被迫於1813年5月23日至7月29日進行和談和簽訂停戰協定。簽訂停戰協定是拿破崙犯下的一個戰略性錯誤,奧地利和瑞典因此倒向了反法聯盟。


黎塞留的野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淞滬會戰了。

在淞滬會戰之前,日軍在華北集結重兵,沿著平原四面出擊。

這就是古代遼國、金國、蒙古人、滿清的套路。

這些異族憑藉軍隊戰鬥力的優勢,特別能在平原上發揮威力,以一當十。

而在這些區域作戰,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利的。

以當年的軍事作戰來說,平原地帶士兵超過八成的傷亡,均是來自於火炮。


而國軍壓根就沒幾門火炮,完全被日軍吊打。

比如保定戰役,石家莊戰役,雖然都造成日軍一定傷亡,但我方傷亡更慘重的多,也無法長期抵抗日軍的推進。

這種地形,國軍甚至想吃掉1個日軍大隊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火力相差太大。

這就像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即便包圍了一些美軍但就是很難吃掉。

同時,平原地區的道路比較完善,便於日軍機動行軍和後勤運輸。

當時日軍雖然不算摩托化機械化,但部隊裝備大量戰馬,機動和運輸能力都大大強於國軍。

當時日本在上海僅有幾千人,而在華北平原已經集中了幾十萬大軍。


如果中日僅僅在華北平原決戰,最終結果就是國軍在短時間內大敗,華北被敵人迅速佔領。因敵我力量懸殊,日寇很可能傷亡較少就獲得巨大勝利,下面無論是強行佔有華北停兵不動或者繼續南下猛攻,都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國民政府巧妙的把日軍引到上海地區。

這裡是江南的水網地形,到處都是湖泊、河流、稻田、樹林,尤其沿著長江西進武漢,沿途更是無數山地和丘陵。

不要說作戰,即便日寇行軍也是非常困難的。日軍重武器運輸困難,連戰馬都陷入淤泥中蹣跚前進。

這樣一來,就會大大阻礙日寇的推進,造成日軍較大傷亡,讓抗戰陷入持久戰。


為此,我們投入了中央軍幾十萬主力,日寇果然上當,也將本來用於華北的部隊紛紛投入上海。

結果上海血戰3月才淪陷,其後幾十萬日軍陷入水網中不能自拔。

而華北的壓力大幅度減輕,出現了太原會戰重創日軍、徐州會戰甚至在臺兒莊直接擊敗日軍的戰例。

由此,抗戰被拖入持久戰,三月亡華不可能,甚至3年也不可能了。


薩沙


這種戰例實在太多了,在古代史、近代史上都比比皆是,其他作者也回答了不少,都挺好。那我就換個角度,從反面來回答一下,有哪些“贏了一場戰役,卻輸了整個戰略”的戰例吧。

219年呂蒙、陸遜發起的江陵之戰,讓吳蜀聯盟徹底破裂

孫十萬同志趁關羽北上攻擊襄樊,與曹操密謀在背後捅了二爺刀子,兵士白衣渡江,誘降了糜芳、士仁,一舉搞定了荊州治所江陵。關羽的將士聽聞江陵丟了,妻子老小都在呂蒙手裡,也都失去了鬥志,一鬨而散了。

將領之戰讓孫權奪回了夢寐以求的、劉備集團佔領的全部荊州轄地,可以說是大獲全勝。但是,孫吳統一戰線也因此被破壞的渣都不剩了,自此徹底失去了打敗曹魏的機會。

後來孫權幻想著和諸葛亮一起瓜分魏國領土,就完全是做夢了。如果他不捅刀子,劉備也不會和他拼命,反而二人聯手搞定曹操的機會還是有的。

1938年國軍拼死取得了臺兒莊大捷後,很快就在徐州會戰中底褲都輸掉了

臺兒莊慘勝後,李宗仁信心滿滿、豪情萬丈,準備進一步在徐州周邊聚殲日軍,蔣介石為首的統帥部也渴望取得徐州會戰的整體勝利。

結果,日軍六個師團南北對進,大有將第五戰區國軍主力圍殲的態勢。幸虧各個部隊跑的快,在日軍合圍之前跳出了包圍圈,否則幾十萬軍隊可能就報廢了。即使這樣,整個會戰國軍傷亡還是超過了十萬。

李宗仁的戰區司令長官部撤退的最為驚險萬分,又乘交通工具又步行的,才脫離危險。

1944年日軍在豫湘桂戰役中雖然獲勝,一年後就全面崩潰了

由於日軍喪失了在海洋、空中的主動權,加之太平洋戰爭中已呈節節敗退之勢,為準備應對與盟國在中國的“決戰”,以及接應東南亞的日軍從陸路北撤,日軍大本營批准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

日軍貌似取得了豫湘桂戰役的勝利,也暫時打通了所謂交通線,但由於戰線過長,已經沒有能力確保交通線的持續貫通。相反還因兵力分散,一定程度上為中國軍隊的反攻創造了條件。

這樣的戰例還有不少,國軍正面戰場上的幾大會戰,基本都是局部贏整體輸,諸如崑崙關大捷的桂南會戰,萬家嶺大捷的武漢會戰等等。


歡迎交流,請關注@司馬砸光


司馬砸光


“在戰役上輸了在戰略上卻贏了”,看似矛盾,其實不然,這樣的戰例很多。比如,二戰中德軍進攻蘇聯的基輔合圍戰,60多萬蘇軍被德軍圍殲,這對蘇聯來說顯然是一次慘敗,可德國恰恰因為這次勝利耽誤了時間,沒能在寒冷冬到來前拿下莫斯科。這場勝利是戰役上的大勝、戰略上的失策。又比如,北非戰場上,由於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出色表現,打得英國人抱頭鼠竄,贏得一次又一次戰術勝利。問題在於,這些勝利也導致希特勒需要不停給隆美爾輸血,結果德軍在一個不太重要的二線戰場浪費了很多寶貴資源,影響了蘇德這個主戰場的物資供應。

下面要細說的,是第三個更有代表性的戰例,也和德國有關,不過不是德國陸軍,而是德國海軍;不是二戰,而是在一戰。

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真正原因,並不是薩拉熱窩事件(那只是導火線而已),而是德國和英國搞海軍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企圖挑戰英國海軍世界老大的地位,還進一步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激怒了英國,才爆發了戰爭。

戰爭開始後,德軍在陸地戰場所向無敵,一次次擊敗法軍,俄軍和英國遠征軍。德國海軍號稱世界第二海軍,也被陸軍的勝利刺激得蠢蠢欲動,急切想上臺表現一下,希望通過一場戰役,沉重打擊英國海軍,突破其海上封鎖,保證德國艦隊在海上的行動自由。為了這個目的,他們打算和英國艦隊決一死戰。

當時,德國海軍號稱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問題是,德國的出海口不多,所以很容易被英國進行海上封鎖。英國主力艦隊像一條看門狗一樣,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德國的公海艦隊,使他們多半時間困在威廉港和不來梅港,成了名副其實的“存在艦隊”。

德國海軍不願意被“囚禁”,為了打破這種封鎖,制訂了一個自以為完美的計劃。德國海軍司令舍爾於1916年5月30日出臺了一個方案,企圖把英國皇家海軍誘入圈套。

問題是,怎麼才能讓英國艦隊上鉤呢?

舍爾拋出的誘餌,是遊弋在挪威海岸的弗蘭茨·馮·希佩爾海軍上將指揮的艦隊。他推測,英國不可能派出整個艦隊去攔截一次有限的侵襲,而是最多出動一箇中型規模的艦隊來對付德國艦隊。這樣一來,舍爾指揮的公海艦隊的全部力量就在50英里之後跟蹤。如果英國海軍出擊,希佩爾進行象徵性抵抗後就轉舵,把追擊者引進舍爾的大艦隊射程內。德國憑藉優勢兵力,一舉吃掉這個英國中型艦隊,削弱英國海軍的實力,然後再找機會和英國人決戰。

舍爾的計劃看上去很美,可惜人生不如天算,德國軍艦“馬格德堡”在芬蘭意外觸礁,導致德國海軍密碼本落到俄國海軍手裡。俄國是英國的盟友,自然在第一時間把這個重要的密碼本轉交給英國。因此,英國完全看到了德國海軍的地盤,瞭解其全部作戰計劃。

為了對付德國海軍,英國決定將計就計,照葫蘆畫瓢,制定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計劃:也是利用一個小艦隊,把德國艦隊引出來,然後再用主力大部隊去消滅他們。

有意思吧,雙方居然使用了同樣的策略,於是一場經典的海上大搏殺就這麼開始了。

德國公海艦隊主力與英國海軍主力狹路相逢,鹿死誰手?

德國艦隊共99艘戰艦(16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6艘前無畏艦,11艘輕巡洋艦,61艘雷擊艦),分為兩個編隊,由南向北行駛。英國艦隊共151艘戰艦(28艘戰列艦,9艘戰列巡洋艦,8艘裝甲巡洋艦,26艘輕巡洋艦,78艘驅逐艦,1艘佈雷艇,1艘水上飛機母艦),也分為兩個編隊,由北向南航行。雙方相向運動,相遇後隨即展開了一場大戰。

英國艦隊的實力本來強於德國艦隊,但交戰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

英國艦隊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共計11萬噸;德國艦隊損失1艘前無畏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共計6萬噸。

從戰損比上說,德國完勝英國。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英國艦隻,取得了戰役上的勝利。然而,英國海軍上將傑利科指揮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仍成功將德國海軍封鎖在德國港口,使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美國《紐約時報》對這場戰役做了一個非常形象又精彩的點評:德國囚犯(公海艦隊)痛揍了看守他的英國獄卒(皇家本土艦隊),但還是被關進了監獄(港口裡)。

張宇翔:《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主力艦》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的淞滬會戰就是典型的輸了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整個淞滬會戰雖然是圍繞上海地區展開,但是其作為中日雙方第一次大會戰,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對於當時的日本而言,上海地區是中國的金融中心,控制這個地方可以摧毀國民政府的財政。而面對蔣介石的增兵,日本不得不擴大這場戰役。

一開始日本本來是想通過脅迫的手段佔領上海,就如同佔領華北一樣,但是當時的蔣介石發表了抗戰宣言之後,立刻向上海增兵,不惜投入了兩個德械師。日本方面得知之後,不得不增兵上海,因為對於日本來說,這是全面侵華的第一戰。當時日本有兩條進攻路線,一是由華北向南,攻取西北地區和華中地區,二是由東到西攻取華東地區。

蔣介石的增兵出人意料,日軍方面立刻做出決議,出動海陸空三軍投入淞滬會戰。當時日軍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所以上海是由東到西的第一戰。但是日軍顯然高估了自己,戰役一開始就遭到了中國軍隊的猛烈抵抗。一場戰役整整打了三個月,而也使得日本華北攻勢不得不停止,由於兵力不足,對於西北的進攻更是完全停止。直到1945年,日軍都沒能在華北由南發起大規模作戰。

而淞滬會戰使得中國方面獲得了關鍵的戰略轉移時間,使得大後方得以做好準備,關鍵的工業等全部都搬到了重慶,為抗戰的勝利贏得了寶貴時機。倘若沒有淞滬會戰的犧牲,日軍將很用可能在華北平原和華東地區發起攻勢,使得中國來不及鞏固大後方。淞滬會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卻在戰略上勝利了。


小司馬遷論史


丟了一個延安,換取了一個新中國

1947年,蔣介石宣佈學向解放區進攻,命令國民黨軍隊向延安發動攻擊。毛主席當時做出果斷的決策,主動放棄延安,然後帶著敵人兜圈子,從而掩護各機關單位的撤離。之後國民黨的軍隊佔領延安之後反倒而是被解放軍逐漸消耗,更主要是黨中央的戰略重心轉移到了大反攻階段,最終用一個延安換來了整個新中國,這何止的戰略上的勝利。


長平之戰

在比較著名的戰爭中,長平之戰就是佔據了主要的地位。當年秦趙兩國都經不起長期的這樣消,所以最終兩國都換了主將。而秦國的主將白起明顯更勝一籌,用佯敗的方式步步把敵人引入自己做好的口袋裡面,然後圍困趙軍無法。最後趙軍突圍失敗,都成了白起的刀下之魂。白起的假裝敗退的計謀,使得長平之戰最終勝利。而長平之戰秦國的勝利,更是奠定了秦國一天的戰略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