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 赤城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西北,为台岳之南门地标,因山上赤岩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名。赤城山有道教第六洞天的玉京洞、济公佛院、梁妃塔、赤城栖霞等景观。山的东南方向,分布着十八个洞穴,其中玉京、紫云、餐霞、华阳、瑞霞诸洞天,自唐宋以来就有建筑。紫云洞位于山腰,俗称下岩。洞顶嵌有“赤城霞”楷书,为明代万历年间题刻。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春分时刻紫荆花开,幻若人间仙境,美不胜收,赤城紫荆花又一次名闻遐迩。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唐代"诗仙”李太白更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标出赤城之难掩: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历史回到开元十三年(725),司马承祯出游南岳衡山路过江陵,恰与李白相遇。其实是李白闻讯专程拜访司马承祯,李白呈上自己诗文请其批阅。司马承祯见李白器宇轩昂,举止不凡,十分欣赏,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初出茅庐的李白得到名闻天下道教宗师赞誉十分兴奋,当即写就《大鹏遇稀有鸟赋》一诗以“大鹏”自喻,以“稀有鸟”比司马承祯,抒发自己大鹏展翅的宏大志向。这是李白的第一篇成名作。

⊙⊙江陵邂逅对李白影响很大的是坚定了对道教的信念:“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表示要跟随司马承祯神游八极,从此两人遂成忘年交。此后李白在《秋下荆门》诗中表达了对天台剡中风光的无限思念和渴望。李白也两次到天台山寻访高道司马承祯。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浙东唐诗之路之形成有山水、历史、人文之因缘。天台山是唐诗之路之终点,其成为终点最与佛道仙有关。

⊙⊙作为佛教来说国清寺高僧隋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开宗立派,智者大师是越国公杨素及隋炀帝杨广之师傅。而灌顶大师与会稽吉藏、西安兴善寺僧灿时为唐朝三大僧,灌顶大师居会稽称心精舍时与会稽嘉祥寺吉藏大师有称心之辨,并收会稽寒山里之杨素后人为徒,后人称谓寒山。寒山后隐居天台寒岩。

⊙⊙作为道教来说玉霄宫之司马承祯是开元盛世第一道士,同时又是唐玄宗胞妹玉真公主师傅。唐人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称司马 承祯为“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后裔”。司马承祯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天台山乃道教名山,有洞天福地,汉代就有刘阮遇仙之载,自古以来就为道门所重。司马承祯与天台山宻不可分,综述渊源还是与道家一脉相承有关。司马承祯师事道士潘师正,潘师正师事陶弘景一脉。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人称“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对历算、地理、医药、化学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增补成《本草经集注》,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等等。

⊙⊙他既好道家的神仙之说,耽于炼丹服药、辟谷导引这一套,晚年又归心释教,受戒奉佛。《南史》本传说他“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有时独游泉石,望见者以为仙人”。可见,陶弘景是一个仙气十足的隐士。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沿着赤城山东北面海坑水库边蜿蜒盘旋的山路,驱车半个小时到达石梁镇清风岗。我们一行四人去寻访高道司马承祯的修真地"敕封潭",即当地人称"清风潭"。三人同行者为本家天台"卢霞客"及其友人张君、奚君二位,都是天台本地人氏,熟悉路径,喜欢寻幽探源。

⊙⊙学术界一般认为天台山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其功首推司马承祯。司马承祯一生著述甚丰,仅保存于《道藏》中的就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上清含泉剑鉴图》、《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天地宫府图》等。司马承祯作为一名道教学者,其道教思想极为丰富。但纵观学界对司马承祯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坐忘论》和《天隐子》这两部著作上,对司马承祯在道教思想发展史上地位的评价也往往是从这两部道书说开去。

⊙⊙司马承祯认为人的天赋中就有神仙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修道成仙。他将修仙的过程分为“五渐门”,即斋戒(浴身洁心)、安处(深居静室)、存想(收心复性)、坐忘(遗形忘我)、神解(万法通神),称“神仙之道,五归一门”。将修道分为“七阶次”,即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此“五渐门”、“七阶次”,他认为又可以概括为“简缘”、“无欲”、“静,心”三戒。只需勤修“三戒”,就能达到“与道冥一,万虑皆遗”的仙真境界。他的思想对北宋理学的“主静去欲”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天台山乃佛国仙山也,是历代名士高贤隐居悟道成仙成佛之地,儒释道在这一片神奇土地上是通融的。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作为道家的司马承祯离我们似乎很远,作为仙宗隐士的文学圈里大咖,则让我们十分崇敬与仰慕。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全唐诗》留有其《答宋之问》诗一首:"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登奇峰兮望白云,怅缅邈兮象欲纷。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另《全唐诗》还记有唐玄宗李隆基写的《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诗:"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而我更喜欢古代处士高贤的风骨。史载陶弘景幼年聪慧,博览群书。自从他阅读了葛洪的《神仙传》后,便产生了隐居山林、修仙养道的想法。他常常对人说:"仰观青云白日所显现的天象,离我归隐山林修仙养道的时日不远了。”陶弘景隐居茅山,就像士大夫以能参加古代圣贤的礼教玄晏为荣、葛洪怀抱木皮守持本真一样。陶弘景不但有林乐之好,而且尤为喜爱著书立说。晋绅庶士中仰敬他的人很多,有的不远千里来拜谒他求道。陶曾说:"我读修炼以外的杂书不到万卷,同时也读有关修仙成道的书,权当小小的研究吧。"

⊙⊙当齐高祖问询陶弘景时:"卿归隐泉林,山中有什么东西那么吸引着你啊?"陶弘景赋诗作答。诗中更是绝妙:"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闲情逸志,可见一斑。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我们在探讨当年的司马承祯为什么要先到此处来修道?当年他走的路是不是我们现在走的路?道家修真成仙之地必有奇花异草,路上我们看到清风潭边上的奇石阵松、野海棠开、云锦杜鹃含蕊、异形名贵兰花;潭里还有蛙蛙鱼、蝌蚪、水蛇、及不知名的小动物,天地万物有灵,司马承祯的魂念还遗留在此地周围。当我们准备离开清风潭时,因为上山的时候天边有乌云阵阵,感觉要下雨,但一直没下,等我们朝拜游览完清风潭后,暝色四起,山上的雾霭汹涌如海浪。有的地方开始下起雨来,我们明显感到寒意侵肤与暮色苍苍。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在雨雾中迅速的沿原路从山顶返回山坳,驱车到了天台山游客中心。江南一庐"卢霞客"提议说再去"天台记忆"吃特色美食,吾心悦之,承蒙本家关爱,他是觉得我在外地很少吃得到故乡的味道,而我心中切切地感到本家之间那份独特的亲情。他日红尘事了,则归来天台山修道访仙。

紫荆花开,海棠依旧。寻访天台山司马承祯修道地敕封潭

卢军斌:字漏之,号时雨堂、卧庐,出生浙江天台。人称浙东诗客,江南才子。崇慕仙宗十友,著名青年艺术家。现栖居浙东剡溪及四川成都两地:读千古文,友天下士,静心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