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李太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我们都称其为“诗仙”。李白因为诗名太盛了,没有人去刻意关注他的书法到底有多好。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先讲一个李白的小故事吧!

汪伦非常仰慕李白,但李白并不认识他,他知道李白喜欢美酒、喜欢美景,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请您过来玩吧。”李白看了这封信十分高兴,马上就出发了。

可是到了以后,李白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正纳闷,汪伦过来了,他解释说:“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

两人每天饮酒聊天,非常开心。为了不给汪伦添麻烦,几天后,李白准备悄悄地坐船回家,这时,汪伦赶到了。李白听到汪伦和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唱着为他送行的歌,一边用脚踏出节奏,又惊又喜,心头一热,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李白欲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他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四言诗《上阳台》并书: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李白《上阳台帖》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

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书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阳台宫

《上阳台帖》一共25个字,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雄健流畅,恰是《李白墓碑》中称其“思高笔逸”的绝佳写照。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乾隆题的引首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宋徽宗题

宋徽宗赵佶在题跋中写道:

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赵佶自身书画造诣极深,竟如此推崇李白的行书,可见李白的书法水平确实不流凡俗。

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如此评价李白的书法:

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从《上阳台》通篇之中不难看出,李白用笔对锋的控制力很强,收放自如,大小变化,粗细变化,快慢变化极多,用笔快健流畅,行笔苍劲雄浑,一如其诗风一样。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李白《爱酒帖》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书法的那些事儿(十二)-----翰林字思高笔逸,太白岂止以诗名

李白做诗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也有鲜明的主观个性,诗风豪迈,激昂情怀。与诗才相匹配,他的书法笔笔都是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权贵的独立的人格在笔墨里时有涌现,酒后而书,带着强烈的情感爆发力,抒情意境明显。大家看李白这幅《爱酒贴》,写得笔法灵珑,墨色飞腾,纵情纵意,十分狂放,如火山喷溢,变化万千,让人叹绝。

本章到此结束,请听下回分解。

【请关注本号,关于书法的知识、书法的趣事,慢慢听我道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