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改成“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18岁的李白气到鼻血四溅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古诗词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运用的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年男女只见情爱的表现。

其中有一句比较火热——"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或"树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

其实都是根据"树深时见鹿"的句式来进行的二度创作,但遗憾的是:这些二度创作都用的不太正确。


被改成“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18岁的李白气到鼻血四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他们到底错在哪里。

这句诗出自李白18岁左右创作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如下: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为了更好地理解"树深时见鹿",我们先来通读全诗。

读罢诗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我们知道这是一首

记事诗,即李白去"戴天山"这个地方"拜访"一位"道士",结果居然没遇到。

如果按照我们今天讲故事的手法,这便是一句话故事了。

诗题中的戴天山,就是大匡山。

据《江油县志》记载:“戴天山在大匡山顶。上有饲鹤池故迹,即李白访道士不遇处。戴天山坐标:N31度54分,E104度37分,海拔2078米。”

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匡山已经籍籍无名,不值一游。很多追寻李白足迹的人,去了以后都是败兴而归。

那么,李白访问的道士是谁呢?根据张大春先生的说法,可能是司马承祯。但无史料考证,我们不做深究,只知道他是一个修炼的真人即可。


被改成“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18岁的李白气到鼻血四溅

相传,李白父亲李客和大匡山上大明寺中的和尚有生意往来,所以,李客便把李白送到了大明寺中去学习。

倒不是学什么佛法,而是当时寺庙里面纪律很严——早上四点半就要敲钟起床吃斋念佛,晚上9点准时睡觉。所以,当时的李白跟我们上小学那会儿一样,五点半起床,一直学习到晚上9点才能睡觉。

言归正传,读这首诗,咱们从三点入手:

一是,时间轴。李白从大清早就出发,一直走到傍晚,才到达道观,但是居然还没遇到;
二是,空间轴。李白从山下出发,一直走到山顶。
三是,一个静字。全诗极写戴天山的宁静致远,也流露初李白和修道之人内心的宁静。

带着这三点,我们从首联开始——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世外桃花源,溪水涓涓,从山上留下来,调皮地在石头上跳着舞,还不时地发出欢快的沙沙声。时不时地,李白还听到了几声狗叫。所以,李白说"犬吠水声中",溪水声、狗叫声,声声入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李白从听觉起兴,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非常空灵的世外桃源。


被改成“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18岁的李白气到鼻血四溅

寻着这水声、狗叫声,我们放眼望去。山间小路的两旁是盛开的桃花,桃花瓣上,昨夜的露珠还摇摇欲坠地挂在上面。真是"空山新雨后"那种一尘不染的感觉有没有?猛吸一口空气,感觉爽极了。

也正是"带露浓"告诉我们,李白是一大清早,就出发了。可见他寻仙之心切,之诚心。

李白走啊走,太阳公公已经爬上了山顶,李白也已经来到大山深处,沿途景色美不胜收,他停下脚步,稍事休息。

突然,他看到了一只梅花鹿。梅花鹿正警惕地盯着这个不速之客,发现李白已经看到他了,它便迅速地跑开,过一会儿又娇羞地探出头来看李白,似乎在和李白玩躲猫猫呢。

李白有了这个小调皮作伴,遥远的路途也不觉得孤单了。


被改成“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18岁的李白气到鼻血四溅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树深时见鹿,是极写大山的静谧呢?

我们知道,动物都是非常害怕天敌的,一有风吹草动等异响,它们都会惊觉,就会躲避,而鹿更为甚。

所以,作者不说见鸟,不说见野鸡,说见鹿。就是为了表达大山深处的宁静和悠远。

那么,"树深时见鹿"该如何理解呢?

一是,树深时/见鹿。意为:进入大山深处,在树林最茂密的地方,见到了(一大群)鹿;
二是,树深/时见鹿。意为:进入大山深处,在树林最茂密的地方,时不时地能看到(三两只)鹿;

从字面上理解,当然两种意思都没错,都没问题。

但是,我们从两方面来研究,就会发现,可能第二种理解更美,更有意境一些。

首先,后一句"

溪午不闻钟",它说:中午的时候,来到溪边,但是却听不见山上道观的钟声。你看,它的句子结构是"溪午/不闻钟",咱们说古诗讲究对仗,那么,前一句自然该取"树深/时见鹿";

其次,从意思来看,"见到"鹿"时不时看到"鹿,两种意境,咱们觉得哪种更美?

当你走在乡间小道上,你在某个地方看到一片花和你沿路时不时看到野花,哪一种情况你更喜欢,更让你心情舒畅?

我想应该是后者吧。

所以"海蓝时见鲸"和"梦醒时见你",我们也不说他不对。其实乍一看挺好的,只不过它拿来和树深时见鹿放到一起,从诗歌的角度来讲,确实不妥。


被改成“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18岁的李白气到鼻血四溅

我们继续跟随李白的步伐,当夜幕降临,李白终于来到了山顶的道观,可是当他敲开山门的时候,发现道观里空无一人,李白很无奈,只好在门口等带真人归来。

百无聊赖之际,李白欣赏了山顶的美景——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霭"就是雾,咱们爬山,在秋冬季节,大约海拔800米以上的山,温差有8度左右,就经常能看到"云海"。

所以,野竹分青霭,咱们可以做两种理解:

第一种是,野竹穿过青霭,竹尖突兀地长到了云海之上,说明山很高,野竹也很高;
第二种是,青霭范围很大,像一张网一样网住了山上的野竹。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中"平林漠漠烟如织"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景象;

下一句,

飞泉挂碧峰,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们很小的时候背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飞泉挂碧峰"的别样诠释。

到此为止,李白把从早到晚,从山脚到山顶的沿途美景美色都跟大家分享了。


被改成“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18岁的李白气到鼻血四溅

但是,事情还没有完。他此行的目的是"访道士",但是却发现真人根本不在道观里面,他知道真人肯定会回来,所以就在门口等他。

想到了什么?是不是有一种在女生寝室楼下等女朋友的既视感?

你看,"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句诗里面,"愁倚两三松"特别好玩,你千万不能理解为李白靠在两三棵松树上,无聊地等待。那就太没意思了。

咱们回想一下,当年咱们谈恋爱的时候,在女生寝室楼下等女朋友是什么滋味?我们一开始站着,过一会儿坐着,甚至在女寝楼下的树叶上画画,编织……

再想,影视作品里面,我们等人的时候,在一个地方来回踱步,一根又一根地抽烟,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们等的实在是太久了。


被改成“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18岁的李白气到鼻血四溅

那么,"愁倚两三松"真实的画面就是这样的。李白在山顶等啊,等啊,可是真人还不见踪影,他又不能抽烟,只能在这个松树上靠一会儿,过一会儿又走到另一颗松树上靠一会儿,山顶不可能很多松树,所以他说"两三松",就在门前那两三颗松树之间来来回回踱步。

所以,你看,李白内心其实是非常急切的,但是,他并不直说,只写自己在那里等待的画面。


被改成“树深时见鹿,梦醒时见你”,18岁的李白气到鼻血四溅

到此,这首很美很美的诗就读完啦。我觉得这是一首非常非常美的诗,他的美不止存在于诗词中,还存在于我们现在随处可见,可发的朋友圈中。

比如:春天来了,你在早晨/雨后,拍一张桃花带雨的照片,配上文字"桃花带露浓",多美啊;

比如:来到大山深处,小溪淙淙。拍下照片,配上文字"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多美啊;

比如:爬上庐/黄山之巅,置身云海之中,拍下照片,配上文字"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多美啊。

比如:看到一个痴情的小男生,在女寝楼下等待,拍下照片。配上文字"愁倚两三松",多美啊。

这种每一句诗都是朋友圈经典美文的诗,真的好美啊!

当然,当夜深人静,你碰上一本喜爱的文字,读上几页。发个朋友圈,"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也很美!

到底,树深时见鹿,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内心静谧的人生修行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