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最近一段時間,小玉迷上了從中外藝術作品中尋找隱秘的聯繫,以對比的方式進行解讀。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兩幅繪畫:《源氏物語繪卷》與《雪夜訪普圖》。同為“作客圖”,兩幅名畫之間到底有何異同?背後又反映了中國與日本怎樣的文化藝術精神?

咱們一起品品。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中日作客圖,人物見尊卑?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源氏物語》是日本版“紅樓夢”,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把那個時代的王朝做背景,表現了主人公光源氏的一系列生活與愛情故事。既是宮廷百態生活寫照,也是貴族情愛生活剪影。

《源氏物語繪卷》

更是文學與美術的精彩結合。根據故事中的回目,用線條勾勒出其中的人物與景象,並用礦物顏料在輪廓內塗上豔麗濃厚的色彩。整個繪卷以圖畫講述了小說中的精彩片段。而這幅“浮世繪版”的源氏物語繪卷,表現的正是這樣的一個“作客”場景:光源氏來到一女眷家中與其會面,外面有眾陪同前來的僕人在候著。屋內屋外,呈現出兩個空間內的情境。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繪卷中的人物描繪很有特點

在繪卷中,人物的描繪是具有程式化風格的:臉上的那一勾就代表鼻子,兩條粗細略微有區別的橫線便代表了眼睛,被稱作“引目勾鼻”,而嘴唇的表現只需要一個紅點就完成。這樣的人物在畫中看上去都差不多,沒有太多個性的獨特展現。不過有時候,身份地位較低的人物形象,可能比身份地位高的形象描繪的更細緻和真實一點。簡單理解,就是程式化觀念和表現越高、越抽象的,代表對人物的敬意越大。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源氏物語之紅葉賀,臺上表演的人身份低,臉部描繪更細緻;臺下宮廷貴婦身份高,採用程式化表現。

因此,再回到最初的這幅“作客圖”上,細細看來,屋內光源氏與女眷的臉部勾畫簡單,程式化體現了人物身份的尊貴;相比之下,屋外兩個侍從的臉,則更接近真實的描繪,代表著身份的低下。由此可見,人物臉部的畫法,暗藏著身份的尊卑和地位。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明代劉俊《雪夜訪普圖》

再來看中國的“作客圖”。

《宋史·趙普本傳》中有這樣一段史料記載了皇帝去大臣家,劉俊《雪夜訪普圖》畫的正是“宋太祖趙匡胤雪夜訪名臣趙普”這一場景。整幅畫的人物刻畫非常精細生動,屋宇、什物結構精確,線條流暢而工整。三組人物均勻分佈在畫中:畫面底部的是皇帝四個侍衛,在屋外看樣子已等候多時;往上看,屋內是樞密副史趙普和妻子,他下首側坐、身姿恭謙頗有謀臣風度;在屋內正中央、也是整幅畫黃金分割點上的,正是宋太祖趙匡胤,身材魁梧、氣度不凡正是天子之姿。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雪夜訪普圖》中人物比例,有明顯大小之分

不過細細看去,最妙的,其實還是畫中人物在比例上體現出來的大小區分——如果按照近大遠小的正常比例結構,畫底這些隨從應該是最顯大的,屋內的臣子夫婦次之,坐的最遠的皇帝應該最顯小。可實際上,這個比例是“刻意”反過來的!

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從戰國中期開始一直到清朝後期,經歷了2000多年,封建的“尊卑觀念”、“等級制度”滲透到了中國文化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藝術也不例外。這幅《雪夜訪普圖》便是對這種“尊卑觀念”的巧妙藝術外化表現:帝王的比例最大,代表著“聖明與高大”,其它人物也按照各自的身份地位被描繪成對應的比例大小。除此之外,中國畫家們也常常會將主要人物安排在最顯眼的位置,實現“大而突出”的視覺效果,畫面的主次明確。這種藝術化處理,為了吸引“觀賞者視線”,背後更是反映了“上尊下卑”的封建社會主流意識。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中的人物比例和主次順序安排巧妙,貴婦以絕對的比例優勢和C位,彰顯了自己尊貴的身份

因此,同為“作客圖”,人物的身份地位都微妙體現,只不過日本繪畫體現在描繪人物樣貌的程式化上,而中國繪畫則在人物比例和遠近位置上都有地位彰顯。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中日作客圖,十足鏡頭感?

看完了兩幅名畫中的人物表現,讓我們再次回到《源氏物語繪卷》中,看看它的另一個重要技法:“吹撥屋臺”畫法。在很多繪卷中,都體現出了這種日本獨特的繪畫技巧——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繪卷中體現的“吹撥屋臺”畫法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吹撥屋臺”的透視效果

吹撥屋臺畫法,指的是畫面裡卸下房頂部分,大概從45°的斜上方視角俯瞰屋內的情景。可以說,直到現在日本設計師都極喜歡這樣的繪畫方式。這種畫法利於呈現房屋內外的全景效果,動線和方位也都清晰直觀的讓畫外人一覽無餘。看這樣表現光源氏去女眷家作客的畫,畫外的我們可以產生一種“上帝視角”,從容的欣賞發生的一切:屋內的兩人悠閒談情,屋外的兩人也得了一時空閒、不必帶著伺候人的緊張。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源氏物語繪卷》用吹撥屋臺法,營造出的上帝視角與流動電影感。

這種“吹撥屋臺”巧妙的將畫中容量與密度拓展,還頗具日式風格的巧妙分割。因此也有人說,看日本繪卷彷彿手中流動的電影。

而要說這種不受透視和空間限制、從多個角度表現事物特徵、自由表現人物的繪畫技法,在中國畫中也存在,那就是經典的“散點透視法”。不再受一個視域侷限而可以漫視,便是這一技法精髓。因此我們回看那幅

《雪夜訪普圖》,同樣運用了散點透視法,層次分明,在一個平面上打破焦點透視的限制構圖,表現了屋內人物的正襟危坐和屋外人物的說說笑笑,對比之下,頗有趣味。

中日作客繪畫:一場“串門”背後的等級秩序與藝術手段 | 張小玉

《乾隆南巡圖》,卷軸畫中的散點透視法運用

英國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在看到中國卷軸畫《乾隆南巡圖》後,驚歎這種“移步換景”的現代思維觀看形式,它多像流動的電影畫面啊!比西方焦點透視更高級、更隨性,看似古老傳統的中國畫透視法,實際上比自詡優秀的西方透視更接近現代的

“流動影像”思維。於是,他也結合相機拍攝等多重思考,由此開始了進一步在西方繪畫中借鑑這種思維的探索。

因此,同為“作客圖”,日本繪畫以“吹撥屋臺”帶來了流動的電影鏡頭感,而中國畫同樣以“散點透視法”實現了上帝視野的流動影像觀看體驗。這是屬於東方文化的特有韻味。

結語

欣賞繪畫有很多維度。可以看藝術技法,可以看文化內容,可以看歷史內涵。而兩幅來自不同文化體系下的繪畫,可以在異同的探索中,獲得更豐滿的審美體驗。何樂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