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江湖·第二篇 蔡邕:全能跨界的官場小學生

宗白華曾經說過:“漢末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政治史上最混亂社會、最痛苦的時候,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於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①

藝術精神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藝術家上。東漢末年的的蔡邕蔡大俠,因為《熹平石經》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實,蔡大俠是一個技能多樣的藝術家。


書法江湖·第二篇 蔡邕:全能跨界的官場小學生

一 不懂政治的官場小學生

蔡大俠從小就接受正規的儒學教育。《後漢書》裡面說:“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②這個胡廣是誰呢?胡廣是漢末名臣,而且是博學多才。長大後在太學學習,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北大清華,學了幾年之後,去間隔年了,全國各地轉悠了一圈。直到三十八歲的時候才從政。但是蔡大俠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太適合當官,倒是有點純文人的那種氣質,就是非常正直,渾身傲骨。蔡大俠這樣的性格其實更適合搞學術和搞藝術,缺少政治智慧。

從三十八歲到四十六歲,是蔡邕仕途中順利的九年,這幾年中,蔡大俠寫寫文章,搞搞書法,把自己的建議奏議朝廷。可是好日子沒過多久,後來出了個“金商門之禍”。這個“金商門之禍”簡單來說就是東漢末年災害頻發,皇帝召見蔡邕來問問情況和應對之策,然後蔡邕寫了兩本奏摺,皇帝看完之後,嘆息不已,然後去更衣,誰知道讓小太監給看到了,就把奏摺內容洩露出去了。這下那些記恨蔡邕的人就抓住機會了,他們上奏摺誣告蔡邕,後來蔡邕被審理之後定的罪名是以仇怨奉公、議害大臣,這是要殺頭的罪過啊。於是很多正直的大臣向靈帝求情,最後靈帝醒悟,就免了蔡邕的死罪,但是把他流放了。

當然,說蔡邕沒有政治智慧是一個方面,其實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東漢末年的朝廷也確實夠亂的。東漢末年啥情況呢?外戚不老實,朝廷內的宦官爭鬥兇狠,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也是動不動就挑起事端。在這樣的朝廷裡做官,沒點政治智慧自保都成問題。

“金商門之禍”之後,蔡邕的政治生涯基本結束,為啥說基本呢?因為後來蔡邕還遇到了一個伯樂,風光了一段時間,然後只是一段時間,緊跟而來的就是更加無情的迫害。


書法江湖·第二篇 蔡邕:全能跨界的官場小學生

漢獻帝初平三年,董卓趁著朝廷內部爭鬥之際舉兵攻入京城,結束了漢朝的中央政權,但是沒過多久就兵敗了。要說這個董卓吧,搞軍事還行,政治或者管理政權可能還真是差點。董卓當政的時候可是把蔡邕拉過去了,還給了他一個不小的官做。可是,後來董卓被殺的時候,蔡邕在司徒王允旁邊坐著,聽說董卓被殺,可能是表現出了一些惋惜或者遺憾,畢竟董卓還是比較器重自己。這一切被王允看到了,說蔡邕“媚卓輕漢”。其實這個王允也不是什麼好人,這哥們平時和蔡邕也不對付,開會的時候經常被蔡邕懟,所以這次可能是借刀殺人。沒辦法,當時“媚卓輕漢”是立場錯誤,於是蔡邕被抓並且關進大獄。沒過多久,蔡邕就死在了獄裡。

著實可惜。

二 全能跨界的一代全才

別看蔡大俠在官場混得不怎麼樣,但是人家在文藝界可是頂頂有名的,而且成績卓著。

咱先來看看蔡大俠的文學成就。《後漢書·蔡邕傳》裡面說,蔡大俠可是各種文體都能寫,什麼詩、賦、碑、銘、箴、吊、議、《獨斷》、《勸學》、《釋僚》、《敘樂》、《女謝》、《蒙勢》、祝文、章表、書記,太多太多了。當然,據說還有很多已經遺失了。

蔡邕除了搞搞文學,他還酷愛音樂。據說我們現在的竹笛就是蔡大俠發明的,這都能發明樂器,音樂水平肯定不一般。另外,蔡大俠還寫了一些音樂專著,《敘樂》《瞽師賦》《琴賦》《琴操》。


書法江湖·第二篇 蔡邕:全能跨界的官場小學生

你不能想象,蔡大俠還對天文曆法有研究。他曾在奏章裡面用天文曆法來闡述自己對於當時很多事情的看法。

除此之外,蔡邕書畫搞的都不錯。繪畫方面,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將蔡邕與張衡、劉歧、劉裒並稱為漢代重要的四大畫家,只可惜蔡邕的真跡均失傳。至於書法,蔡邕更是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 讓鍾繇嘔血、掘墓也要得到的書法秘籍

書法江湖上的蔡大俠之所以能有一席之地,不是浪得虛名。蔡邕書寫的石徑,立於太學門前,觀者若市,競相學習。後來蔡邕觀察粉刷匠刷牆,還創立的飛白書。當然,真正詭異的是書法江湖上有一個傳說。


書法江湖·第二篇 蔡邕:全能跨界的官場小學生

據說,蔡邕書法為世人所稱道,很多人都想習得蔡邕的筆法秘籍。這個蔡大俠的筆法秘籍後來到了韋誕手裡,有一次鍾繇看到韋誕拿著蔡大俠的筆法秘籍,想要拿來看,韋誕沒有給他。鍾繇非常苦惱。後來韋誕死了,蔡大俠的筆法秘籍被隨葬進了韋誕的墳墓。鍾繇就令人把墓掘開,然後取走了筆法秘籍。現在想來,這乾的是缺德的事兒啊!怎麼能去掘開人家的墳墓呢?

但是這個事一方面說明鍾繇確實對於書法的痴迷,另一方面也表明蔡大俠的書法水平確實不是一般的厲害。

四 蔡邕自以為絕學的書法秘籍

現在能看到的蔡邕的書法論文只有兩篇,一個是《筆論》,一個是《九勢》。鍾繇掘墓得到的筆法秘籍是不是這兩篇我們沒法確定,但是這兩篇關於書法的論文還是挺有價值的。

咱們先來看看《筆論》。字書不多,全文如下: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第一段呢,主要是說寫書法時候的狀態。這裡面蔡大俠其實說了一個後來很多人討論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書寫狀態是最好的。蔡大俠認為輕鬆自然的狀態是最佳的。寫書法你得放鬆心情和身體,如果你心裡有事或者身體疲憊,給你再好的筆墨紙你也寫不出好的書法作品。

我為什麼說這個觀點很重要的,因為我是有親身體會的。我相信只有有過書寫體驗的人都能夠感受到。就是說你如果心情煩躁或者身心俱疲,這個時候別說寫字這個以後技術含量的事情,就是讓你在這個狀態下吃飯看電影你都覺得沒啥興趣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只有當你不為外物所累,心智集中,好像佛家所謂的“入定”一樣,你得全身心地投入進去。

第二段主要是說的字體結構之法。其實這裡也隱含著蔡大俠對於書法的終極認識,就是說書法和自然的關係。這一點在蔡大俠的另外一篇文章《九勢》裡面被著重強調過。這裡蔡大俠強調的是字的結體要有多種形態,這個多種形態強調的就是變化。寫出來的字不能是一個形狀,你要因勢賦形。當然,蔡大俠這裡做了一些比喻,有的字要走有的字要像飛翔,有的字呢要愁苦喜笑,還有的要激情燃燒之類。這種用變化來說明結字規律其實是非常科學的。我們知道蔡邕是全能藝術家,他對藝術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藝術和自然是緊密聯繫的,為什麼呢?自然是什麼,自然就是順其天然的變化,我們看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不都是因為變化而多樣,因為多樣而豐富,因為豐富而精彩嗎?對於藝術,對於書法也是這樣。


書法江湖·第二篇 蔡邕:全能跨界的官場小學生

我們再來看一下蔡大俠的另外一篇書法秘籍《九勢》,全文如下: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

  凡落筆結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

  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

  橫鱗,豎勒之規。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這篇《九勢》更像是一個筆法秘籍,上一篇《筆論》更像是一種武功心法。這個九勢中所說的這些結轉筆藏鋒之類,都涉及到具體的筆畫的書寫以及注意事項。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第一個落筆結字,這個地方主要是說一個字內的筆畫要有關係,有連貫。我們知道很多書法初學者在寫一個字的時候,特別是一些多個偏旁部首的字,經常寫完之後發現這個字好像是散掉的,因為每個筆畫和偏旁之間沒啥關係。這就是沒有連貫和映帶,單純的書寫筆畫或者偏旁部首本身,而不是在寫字。

第二個轉筆之法,這個轉筆學術界沒有定論,我的理解是書法的轉折處的處理方式,不管是哪種書體,既然轉折說明行筆方向有變化,那麼這個時候你就要注意轉折前和轉折後的關係以及呈現出來的筆畫樣貌,不能只照顧一端,既要看轉折前的筆畫又要看轉折後的筆畫。

第三個、第四個和第五個,其實說的就是藏頭護尾,這個是篆隸筆法中比較典型,當然其他書體中也有。藏頭護尾不是寫成一個黑色的木棍,而是要體現出力度,力度體現在哪裡,體現在筆畫的中段,中段要用中鋒,力不外洩,筆畫才能力度飽滿。

第六個疾勢,說的是下筆要果斷,不是一味的快,果斷需要快,但不能浮誇,不能流於表面,不能為了追求快而快,要能吃住紙穩住筆,要快中有澀。

第七個是掠筆,蔡大俠這個地方說的掠可能事筆畫連帶中的調峰動作。

第八個澀勢,這個澀勢和疾勢是相對的,就是寫字時候筆不能浮於紙面,要壓在紙上,就像耕地一樣,力度要體現出來。當然,這個壓不是使勁搓紙,而是一種有控制的力度,是筆和紙在一個力度範圍內的摩擦。

第九個橫鱗,蔡大俠說橫鱗是豎和橫的規則,其實還是說的寫豎和橫畫的時候要力透紙背,不能輕浮,要有力度感。

蔡大俠說完自己的筆法秘籍之後還說了一句大話:誰要是弄明白了我這個九勢,就算沒有名師指點,只要多加練習,就能達到妙境。

看著像大話,其實我覺得倒是說了一句無用的廢話,好像是再說:小夥子,你要多讀書,多交朋友,多學習技能,增加你的能力,然後還要非常勤奮,有一天你肯定能成功。

引用:

①《美學與意境・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莢》宗白華,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後漢書》宋·范曄 中華書局 2000年

③ 《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7年

④《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