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遊戲到底是誰的錯?

Tenwin少兒頻道


問題的關鍵在於“沉迷”,這個孩子不是簡單的玩一玩就放下了的事情,對於遊戲,孩子沉溺其中無法自拔,這樣的孩子少不得一個愛玩手機,愛玩遊戲的父母。


這種孩子常見的是玩遊戲的父親和一位溺愛而缺乏管理方法的母親。

等到孩子已經無法自拔,父母開始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時候,已經晚了。

所以到底是誰的錯?

家庭教育如果是失敗的,那麼父母必須成都那這個後果。

常說常看,父母是子女的一面鏡子。父母每天抱著手機,看東看西。能指望孩子不看手機?父母在寫作業的孩子旁邊打手遊,能指望孩子考試得100分?

道理都懂,能做出很好的十之二三。


其實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為什麼大家對初出的80、90後很失望,就是因為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電視上報道的很多都是青少年網吧沉迷的故事。

80,90後是伴隨著電視長大的一代。90後青春期,大學時代,沒有手機,網吧就是常常也不歸宿的地方。網吧就是一個瀰漫著菸酒和網絡遊戲的最初所在。

那個時候有個詞叫“網隱”

也許當年的“網隱”少年們,已經到了為人父母的年紀,浪子不知道是否回頭的他們,又會給自己的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最初,也是最為重要的教育場所。孩子沉溺於電子遊戲,與父母有很大 的關係。


怪獸秒懂指南


古有玩物喪志,今有遊戲成癮。古代「玩物喪志」一詞如洪水猛獸,家長父母盡皆避之不及;但是在當代,我們多了科學的方法來看待、探索、研究和剖析所謂的沉迷遊戲。

沉迷遊戲是誰的錯?有人說是家長的錯,沒有管教孩子和樹立榜樣;有人說是孩子的錯,沒有強大的自制力;有人說是社會的錯,沒有限制遊戲的發展和傳播。

我卻認為兼而有之,但主要卻是習慣的錯。

1、遊戲和遊戲之間也是不一樣的

遊戲和遊戲也是不一樣的,如單機遊戲和網絡遊戲,其差別就在於後者多了個人與人的交互。

不難想到,如英雄聯盟和王者榮耀等遊戲,有的人是為了玩遊戲(人機交互),而有的人是為了和人玩(人人交互),這個人可以是遊戲玩家,可以是遊戲好友,也可以是現實中的同學朋友。

其實,動機的差別,導致的結果就不一樣,但不可否認的是會隨著遊戲時間的延長,這兩個動機可能會產生融合。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第二種動機更容易擺脫遊戲成癮,因為其核心是人,遊戲只是工具,這個工具可以換成看電影、打麻將等。

那麼兩者兼而有之的社交屬性明顯的網絡遊戲是怎麼導致成癮的呢?

2、科學研究給出瞭解釋:習慣和反思的拉鋸

2019年,Gong et al.的研究給出了一套雙系統理論來進行解釋。

他們提出來自遊戲的誘惑慾望可以通過兩個結構不同的系統(反射系統和反思系統)來觸發用戶的行為。

其實,反射系統是一個習慣性的、反應性的、基本上是自動的過程。

這個系統使得我們自動觸發一個習慣性的行為,符合我們的短期願望,而不考慮這種行為的後果。即,習慣成自然,比如下意識地就點開了遊戲。

但反思系統就不同了,它是一個抑制、自我調節和控制的過程。就是說,當一個行為與負面後果相關時,該系統會激活自我調節,以抑制習慣性反應,以符合一個人的長期目標。就是說,我明天要考試了,不能再玩了,我要學習,於是剋制自己不點開遊戲。

那麼觸發雙系統運作的誘惑慾望是什麼:

對遊戲行為的渴望。

從實際來說,對遊戲的慾望可以分為個人參照行為的慾望和群體參照行為的慾望。

第一種是自己一個人獨自消遣的慾望;第二種慾望是一種根植於一個人對某一特定社會群體成員的自我概念的社會慾望,反映了一個人與社會群體成員交往的動機。

也就是說,除了獲得遊戲快樂、氪金快樂之外,社交屬性也是遊戲者參與遊戲的一大誘因,比如和女朋友一起上分,和室友開黑,和我們的常識相符合。

實際上,個人的遊戲行為也就是上述兩個系統之間博弈的過程,可以理解為兩個系統在「拔河」。

也就是說,成癮是一種負面結果,但實際上,是兩個系統拔河,習慣性主導的反射系統總是贏。

習慣才是罪魁禍首。

3、面對孩子沉迷遊戲該怎麼辦?

剛剛我們已經說到,遊戲成癮就是一種自制力與習慣性的拉鋸,這也可以解釋12至16歲的青少年為什麼會成為高危人群。

  1. 青少年自制力弱

  2. 面臨的誘惑源過多

  3. 環境易養成習慣

其中,1是個人因素,2、3都是外界環境的影響。

除開年齡和閱歷等導致的個人因素,環境層面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環境(父母當孩子面玩遊戲,或嫌孩子煩把手機丟給孩子),次要的是校園環境(同學之間的遊戲討論、傳播)和社會環境(電子競技的興起)。

所以,為避免遊戲成癮,讓孩子玩遊戲而非被遊戲玩,父母應起到隔離誘惑源和培養孩子好習慣的作用。

這兩點一旦做好了,根本不需要去找遊戲廠商和社會的麻煩,如果非要找麻煩,也應該是自行審視父母自身的問題。不過,這也側面說明了家長對自身責任的忽視,如此態度下,再配以遊戲和電子競技的高速發展,實不為奇。

不過,最後也很期待來自醫學層面的遊戲成癮治療方式方法,因為如果成癮已發生,我們不能只是靠電擊等手段。

Gong X, Zhang K Z K, Cheung C M K, et al. Alone or together? Exploring the role of desire for online group gaming in players’ social game addiction[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9.


種太陽的神


【導讀:孩子沉溺於遊戲可以說沒有半點好處,因為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很差,一旦陷入其中便很難逃離,大人有的人都迷戀遊戲,更何況一切價值觀和愛好都處於成長期的孩子。】

我認為孩子沉迷於遊戲的主要錯來源於二部分!必須要警惕了!

  • 第一,家長要承擔一部分。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你的樣子影響著孩子的樣子,有的家長自己每天都在玩什麼王者榮耀,吃雞等遊戲,憑什麼不讓孩子玩,你都可以玩,為什麼不讓孩子玩,作為大人都有可能迷戀遊戲,你憑什麼不讓孩子沉迷?所以,家長的引導非常重要,不讓孩子玩,你作為家長就不要玩,孩子玩你也要正確的引導,什麼時候能玩,什麼時候不能玩。最好不要把玩和網絡遊戲聯繫起來。

  • 第二,遊戲出品商承擔一部分。資本家出品遊戲的目的是什麼,是賺錢啊,是賺錢啊,什麼遊戲刺激,什麼遊戲大眾喜歡,就做什麼遊戲,加上很多遊戲可能對未成年人沒有限制,更是拉低了進入遊戲的門檻。而且什麼皮膚什麼裝備什麼升級,抓住了孩子和人的弱點和心理,一旦上癮,便沉迷了。所以遊戲出版商必須承擔一部分錯誤。

  • 遊戲對於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但是這裡的遊戲不是電子網絡遊戲,而是參加體育運動、參與體育比賽以及和同伴之間做遊戲等,是這種遊戲,而不是網絡遊戲。所以,引導孩子玩遊戲一定要明確是啥遊戲。


尚未了凡


我覺得絕大部分責任在於社會環境。理由如下:

1、4月2日,也即今天。《南方日報》新聞報道: 從虛擬世界到現實世界,遊戲的接受在疫情之下一路走高。遊戲行業成為“宅經濟”中的寵兒。遊行業迎來了一個意料之外的強勢開局。

疫情之中,長輩們也拋棄“遊戲是洪水猛獸”的立場,呼朋喚友同上陣,家庭開啟“線上聚會”,棋牌類等休閒遊戲和狼人殺等輕社交遊戲成為備受用戶喜愛。

部分低頻遊戲用戶或不玩遊戲的成年人群,也加入到線上娛樂大軍中。

相關分析機構數據顯示,《王者榮耀》在大年三十的單日流水約20億元,遠超上一年的13億元。

這則新聞揭示了幾個事實: a、網絡遊戲有著巨大的市場,相關行業可以通過開3遊戲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b、遊戲對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群具有巨大殺傷力。

請問,在如此社會環境下,作為好奇心最強的少兒一代,如何具備對遊戲的免疫力?雖說是在“疫情宅家”的背景下,可是新聞裡同時也指出在平時沉迷在遊戲中的是一支“線上娛樂大軍”

2、手機擁有低齡化。手機促進了人類信息化發展,改寫了人類的聯繫方式。因此,這種便利的通訊工具迅速普及。許多家長為家校聯繫的方便,紛紛給孩子也購買了手機。部分本來沒有手機的孩子,或許因為攀比,也會強勢向家長索要手機。如果事態止於通訊聯絡,或者沒有什麼。

但,手機開發的發展迅速聯通了互聯網。網絡遊戲也在此時趁勢上線,攻城掠地,搶佔市場。好奇心強烈貪玩的青少年成為第一批網絡遊戲的擁躉者。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此時家長髮覺勢頭不妙,悔之已晚。

3、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的害處人盡皆知。但是,似乎呼籲制止青少年沉迷網絡的侷限於民間。實際效果極差。家長與學校更是無計可施。

目前只有韓國、法國制定法律禁止青少年沉迷遊戲。

2011年11月22日報道,韓國網遊宵禁法令禁止16歲以下青少年在午夜後玩網絡遊戲。

法國2018年九月,教育部開始禁止中小學學生使用手機,包括下課及午休時間,全都禁用。

由上三條,孩子沉迷遊戲,主要責任何在了。唯有國家立法才可以扭轉網絡遊戲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


行走寰宇


分享這樣一個極端的例子,孩子初三,數學30分,孩子從6歲開始和爸爸一起打遊戲,一直到初三,爺倆玩壞了三臺電腦。初三的寒假,家長有給孩子買了一臺電腦,於是本來稍有好轉的成績又一落千丈,那我們說,孩子沉迷遊戲到底是誰的錯?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這個例子太極端了,我們又沒像這樣的縱容孩子玩遊戲,偶爾玩沒問題,自律這件事對成年人來說都很難,何況孩子,偶爾玩,就只是這個極端例子的輕重成度不同,其他,沒有任何區別,真心希望孩子們都有更好的娛樂和解壓方式,遊戲就像大人接觸到的賭博,毒品,一樣害人。


門老師領進門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樣才算是沉迷遊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對於生活在鋼筋水泥城市中的孩子來說,有多少种放松的方式?出門玩,家長沒有時間陪,自己出去玩又不安全;不出門,有的家長恨不得一直讓孩子做作業,學校佈置得做完了,再做課外的。

所以,孩子看電視和玩遊戲,都很正常,是科技發展的必然,因為我們成人的消遣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有的聚會不是都自己要求先上交手機了嗎?

只要作業完成,每天電視和遊戲加起來,不超過一個小時就不算沉迷。

其實孩子總是偷偷玩遊戲,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不願意讓孩子玩,恨不得讓孩子與遊戲絕緣,所以孩子就和家長對著幹,就偷偷玩。“得不到的,是最好的”,這種思想,孩子們也會有。

認可玩遊戲,同時在於與孩子交流,規則感培養,自制力形成上再下些功夫,就不會有這樣的煩惱了。

關鍵的一點:如果還在對遊戲好奇的初期,訂立規則很重要,提前和孩子溝通好了約定一個孩子接受家長也接受的時間。如果已經到特別想玩遊戲了,那就在孩子偶爾玩遊戲玩的時間短的時候,就誇獎,鼓勵,肯定(這是一個做消除網癮的心理諮詢師告訴我的,當然,肯定有相應的細節問題需要處理)

總之,越責備,越於事無補。

舉例:我家妞兩歲多就跟著電腦學習,長大後跟著她爸爸打紅警,大學裡,電競社社長,多次帶領團隊打比賽獲獎,也沒耽誤學習,並且因為會打遊戲人緣也好。


注意力學習力指導師


我個人觀點:孩子沉迷遊戲,多半是家長的錯。

我家妞妞,才兩歲多,大人看著手機,不搭理她,她會說,媽媽不看手機。媽媽不看手機。或者,小腦袋也要湊上去看你在看什麼?早都會滑屏,會翻頁。

一開始看手機,是從給她拍照,讓她從手機裡欣賞她的照片。後來是錄像,她在手機裡看著她自己的一舉一動,能看好多遍。我們意識到看手機時間長不好,幾分鐘給她要,她大哭。

從那以後,儘量不讓她看手機,所以拍照後來儘量在戶外,她一心一意在玩,無論拍照錄像她的心思都不在手機上了。

疫情原因,無法出門,有的時候,我也很煩悶。有一次,她鬧我煩,我就說,媽媽給你找個動畫片看看,就這樣,開始看《小豬佩奇》,一開始看10分鐘,15分鐘,20分鐘,到現在30分鐘如果關了,還會哭鬧。好在,我們大人有時間底線,再哭也關掉。然後全心全意陪她玩一會,她也就不生氣了。

還好,我和老公我倆都不玩遊戲。同事家的孩子三歲都會在手機上玩遊戲。可想而知,這遊戲,誰裝的?第一次誰教的?

小孩希望大人陪,大人沒空,或者自己想玩,就給個動畫片,給個手機遊戲,換來大人的自由空間。等到孩子上癮了,又埋怨孩子不自覺。

想起來我媽,她嫌孩子們吵,就說,來來來,看動畫片,都不要吵鬧了!等她忙完了,就說,我要關了啊。

所以,孩子的問題最終反應的是家長的問題。


幸福小塵埃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古人有他們那個時代的一些說法,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這類觀點想法雖然有了一些的改變,但是總體的價值觀還是求同存異的。

參加讀書會


遊戲行業的發展背後有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也有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更有社會大環境的支持,背後透出的應該是社會的高速發展。

但是孩子沉迷遊戲,去埋怨互聯網;

那如果搶銀行,會埋怨銀行錢太多?

強姦別人,會埋怨人家長得漂亮,穿的誘惑嗎?



孩子為什麼要有監護人,說明孩子心智以及其他方面還欠缺很多,需要不斷的去學習磨鍊。

對於遊戲幾乎不可能做到合理控制,甚至很多成年人都無法控制自我更別提孩子了。

現在我們很多家長其實做了一個很不好的榜樣,回家以後沙發葛優躺,然後開始了抖音、快手、頭條、吃雞、農藥等等,孩子看到以後會不會模仿?

而且很多時候家長嫌孩子煩的時候把手機扔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玩遊戲,看動畫片,請問家長朋友們,盡到家長的責任了嗎?



最後說一下我家的情況,一年級的小朋友,平時幾乎不看手機、電視,更別提玩遊戲了。偶爾用手機查一下知識,看看詩詞大會,在家長陪伴下看看電影,我們給他的習慣是寫字、背詩。

孩子沉迷遊戲的問題,主要問題還是在家長朋友們,孩子得多陪伴!


泰澤成長日記


家長的錯


Marx380


孩子沉迷遊戲歸根結底是大人的錯。首先,你得想孩子為什麼會沉迷遊戲?在他們小時候需要陪伴、交流,戶外運動的時候你為了省事兒,把手機給了他!在你下班回家後刷手機美其名曰放鬆一下的時候,你又把手機給了他!做為一個大人,你都管不了自己,你能指望一個沒有自制力的孩子不沉迷遊戲?

養孩子不易,陪孩子更難,如果想讓孩子從遊戲中出來,你也要當下手機,多給孩子交流,陪她們玩耍,制定家庭規則,作息合理,親子互相監督,共同進步,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