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孤獨的輓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正是這本《百年孤獨》,讓哥倫比亞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獲得了1982年第75屆諾貝爾文學獎。這一年,馬爾克斯正好五十四歲,成為歷屆諾貝爾文學獎最年輕的獲獎作家。瑞典文學院當年的獲獎辭是這樣說的:

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獨》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奇異的世界,將不可思議的神話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融為一體,反映了拉美大陸的生活和衝突。

瑞典文學院認為,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即圍繞著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評價馬爾克斯說,他是“繼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鉅著。”

一曲“孤獨的輓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偉大的文學會超越時空。《百年孤獨》1967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初版上市,一百多萬冊立刻被搶購一空。1970年的英文版風靡世界,其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目前這部小說,已經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銷量早已超過5000萬冊。

一、《百年孤獨》對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學的影響

1982年10月21日,瑞典文學院宣佈將第七十五屆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馬爾克斯時,拉丁美洲文學界一片歡騰。“魔幻現實主義”的風潮,席捲全世界文壇。

當時的中國文壇,深受世界“尋根”潮流的巨大影響:以拉美“魔幻現實主義”關於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闡揚為代表 ,還有蘇聯一些民族作家對異域民風的描寫 ,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東方風味的現代小說 。

許多年輕作家,從馬爾克斯充滿拉美地域色彩的作品中,看到了第三世界國家文學走向世界的希望,因而在創作中表現出強烈的“文化尋根”

意識。這些作家堅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一文學立論,他們的“尋根”,是為了與世界對話。

不可否認,馬爾克斯對中國整整一代作家,都產生過影響。莫言在獲諾獎後發表演說時就說:“我必須承認,在創建我的文學領地‘高密東北鄉’的過程中,美國的威廉·福克斯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給了我重要啟發。”

一曲“孤獨的輓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此外,阿城的“三王”(《棋王》、《樹王》、《孩子王》)、韓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鄭義的《老井》、賈平凹的《商州系列》、王安憶的《小鮑莊》以及李銳的《厚土系列》,等等,在創作過程中,都受過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

二、《百年孤獨》作者生平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戰國時期的孟軻,就在其《孟子·萬章下》說過,“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瞭解作者的生平,對讀懂其作品至關重要。

馬爾克斯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阿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以此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審視人生和世界。 作為一個天才的、贏得廣泛讚譽的小說家,被譽為

“二十世紀文學標杆”。他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2014年4月17日,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歲 。

三、《百年孤獨》主要內容

《百年孤獨》以“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開篇,開啟了一個容納過去、現在和將來時空的跨越巨大的故事。

布恩迪亞娶了聖潔勤勞的表妹烏蘇拉。烏蘇拉擔心表親結婚會生下帶豬尾巴的孩子,於是一直穿著貞潔褲,不與表哥親熱。這讓村民都嘲笑布恩迪亞。盛怒之下,他殺死譏諷他的阿基爾拉,當晚逼迫烏蘇拉脫下貞潔褲。

一曲“孤獨的輓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從此,阿基爾拉的鬼魂便纏上他,死者那悽苦的眼神使他日夜心神不寧。於是他帶著妻子、朋友踏上旅途,尋找安身之所,經過兩年艱苦而漫長的跋涉,在夢的啟示下,落腳在一片灘地,建立家園馬孔多鎮。

時光荏苒,布恩迪亞家丁興旺,擁有長子阿卡迪奧、二子奧雷良諾、小女兒阿瑪蘭塔,幾代同堂,為馬孔多鎮最大的家族。馬孔多鎮已發展成擁有手工廠、商店的繁華集鎮,南來北往客人很多,政府派來了鎮長。大選期間,自由派和保守派鬥爭激烈,政府派部隊進駐馬孔多,打壓自由派,槍殺該派組織者諾格拉醫生。

奧雷良諾同友人站在保守派對立面,率二十多個年輕人,襲擊警備隊,槍殺政府軍上尉,自己當了上校。後政府攻佔了馬孔多,槍決了奧雷良諾的哥哥阿卡迪奧,奧雷良諾發動三十二次反擊,最後當上令政府畏懼的革命軍總司令。停戰協議簽訂,奧雷良諾投降,獲教皇赦免,孤獨活到老死。

老布恩迪亞發瘋死後,年已一百多歲的烏蘇拉,也在耶穌受難日早晨去世。他們的第六代傳人布恩迪亞偏偏愛上姨媽,偷情生下第七代布恩迪亞,但這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被從各地聚集而來的螞蟻吞噬得屍骨不存。

第六代傳人布恩迪亞,在吉卜賽人墨爾基阿德斯的房間裡,破譯了羊皮書手稿中的題詞:“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一棵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馬孔多“將被颶風颳走,並將從人們的記憶中完全消失……命中註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絕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第二次的機會”

一曲“孤獨的輓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從開始繁衍再回到原點,從此永遠地消失。但一個家族一百年內七代人的興衰和榮辱,留給我們深深的回味和思索。小說涉及歷史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拉丁美洲歷史的形象縮影。同時,《百年孤獨》運用奇幻的想象和氣勢恢宏的場面,為眾多的人物提供廣闊的舞臺,展示出每個人的傳奇人生。

馬爾克斯寫完該書最後一句話“值得你流淚的人不會讓你流淚”,他走進臥室,抱著熟睡的妻子,失聲痛哭起來。妻子小心地問他:“你真的寫完了嗎?”在他殫精竭慮地伏案創作時,她總是給丈夫擺上一朵黃色的玫瑰,從沒告訴他,為了支持他創作,家裡已負債累累。

四、《百年孤獨》對世界文學的影響

長篇小說《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醞釀了十多年,於1967年完成的標誌世界文學殿堂巔峰的鉅著,他由此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大師。

美國麥克來倫公司1981年出版的柯勒斯大百科全書,是這樣評論《百年孤獨》的:

“他的史詩般的《百年孤獨》也許算得上是當代拉丁美洲小說中最重要的第一流作品。”1969年,《百年孤獨》先後獲哥倫比亞國家文學獎、意大利基安恰諾獎和法國最佳外國作品獎。

文學天賦、豐富的閱讀經驗、博學和複雜的人生閱歷,成就了馬爾克斯,如他自己所說:“無法想象一個對之前一萬年的文學沒有起碼概念的人怎麼可以寫小說。”馬爾克斯把“一萬年”的傳奇,濃縮在“一百年”的孤獨之中,讓我們看到歷史的邏輯和生命的邏輯,充滿憂鬱和孤獨的氣質,構成一曲“孤獨的輓歌”

一曲“孤獨的輓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發表演說《拉丁美洲的孤獨》時,說:

在這個荒誕的世界中,我們,無論詩人或乞丐,音樂家或預言家,戰士或無賴,很少需要求助於想象力。因為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找不到一種合適的手段來使人相信我們生活的現實。朋友們,這正是我們感到孤獨的原因。

這位政治上的理想主義者、美學上的自然主義者,在陷入更深的孤獨之時,於2014年告別了世界,他的作品沒有給讀者留下任何希望,卻將魔幻現實主義推向了世界。

在當今快餐式閱讀風靡的時代,撫閱《百年孤獨》,人們會再次發現經典文學名著的不朽魅力,重新思考文化的傳承、互鑑與交融等命題。在燦若群星的世界文學大師中,馬爾克斯和他的這一代表作,對於新時期中國作家和中國文化界,有著無法磨滅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