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齐湣王是如何“称帝”?

秦昭襄王、齐湣王是如何“称帝”?

齐湣王即位三年便打进秦国函谷关,这对于另一个牛逼诸侯王秦昭襄王触动很大,齐湣王也成了秦昭襄王所忌惮的角色。当然秦昭襄王也是很厉害的,只是在齐湣王面前有点怵而已。

秦昭襄王虽然怵齐湣王,但在周边的韩、魏等国面前还是很威风的。在齐湣王五年(公元前296年),齐国联合韩、魏、赵、宋共同打开秦国函谷关赚了名气,但韩国得了武遂,魏国得了封陵,韩国与魏国是得了实惠。不过这个实惠是有“代价”的,同年,韩国的韩襄王和魏国的魏襄王同时薨了,这是很奇怪的事。当然,秦国挨这样的败仗也许是太“缺德”的缘故,秦昭襄王以结盟为名把老头子楚怀王骗来秦国之后绑架了楚怀王要其拿土地赎人,楚怀王硬骨头宁愿在秦国坐牢,“越狱”了又给抓回来,这一年就是楚怀王死在了秦国的一年,秦国只是把楚怀王的尸体还给了楚国。同年,自己的函谷关被别人打开了,只好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齐湣王是如何“称帝”?

但打开秦国函谷关的联军好景并不长,秦昭襄王报仇是很快的。隔年,秦尉错伐魏襄城。再隔年,秦败魏师于解。再隔年,也就是公元前293年,韩、魏、东周国组成联军来“报仇”,秦昭襄王用名将白起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全歼韩、魏、东周联军24万人,当年商汤伐夏,用的总兵力是5000人。武王伐纣使用的总兵力大约5万人,对于战场的描述血流成河,铁杵都浮起来了。所以全歼24万人的数目是相当巨大的,作为带兵的韩国的主将公孙喜自然是被俘虏了。仇没报成,还被秦拿走了五座城池,魏、韩只好割地求和。

再隔年(公元前292年),秦昭襄王又给楚王写威胁信,楚王害怕,只能娶秦国公主为妻与秦国结亲。

再隔年(公元前291年),秦有拿下韩国一座宛城。

再隔两年(公元前289年),为什么要隔两年,因为秦昭襄王自己国内忙着换丞相的问题,把舅舅魏冉丞相换成客卿烛寿,又把烛寿换回成魏冉。到了公元前289年,秦昭襄王再次以白起为大良造,一直向东打到叫轵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济源市),拿下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好厉害的感觉!这次为什么那么威猛呢?因为魏、韩“作死”,在上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90年乘着秦国内部搞事侵入秦地三四百里。

秦昭襄王、齐湣王是如何“称帝”?

这样的战绩,秦昭襄王感到很不舒服了,于是感觉称王太亏了自己,想称帝了。但他有点怵齐湣王呀!怎么办?于是自己称“西帝”,让魏冉做使者去齐国,约齐湣王一起称帝,并且帝号都帮他想好了,要尊齐湣王为“东帝”。

对于平白无故送来的帝王帽子没有人不乐意的,于是齐湣王便自称“东帝”。这时苏秦的弟弟苏代又来搞事了,当年齐国称王都招来楚国讨伐,现在称帝,不是将自己推到与天下人为敌的位置上吗?不如咱去掉帝号,让秦昭襄王一个人称帝,这样您就成了天下人正义的旗帜了。

齐湣王一听有理,于是才当了两个月的“东帝”就不干了,可见齐湣王在诱惑面前还是经得住考验的。

这时刚好齐国的丞相孟尝君田文把吕礼给逼出齐国,吕礼到了秦国后给秦昭襄王讲了苏代给齐湣王讲的“树大招风”的道理,秦昭襄王当然也是个聪明人,十月称的“西帝”,到十二月就取消了,前后才两个月,虽然“称帝”时间比后来的袁世凯还短,但在历史上留下了这么浓重的一笔。

秦昭襄王、齐湣王是如何“称帝”?

这个时候齐国发生了一起田甲劫持齐湣王的事,田甲是齐国的贵族,当然劫持没有成功。于是齐湣王把这帐算在了孟尝君田文的头上,说孟尝君打算谋反自己取而代之。也许这是齐湣王打击孟尝君的一招手段,因为孟尝君的名声远近闻名,已经到了只认识孟尝君不认识齐王的地步。更可怕的是,这时候竟然有人找到齐湣王,说愿意以自己性命担保这事不是孟尝君干的,“咔嚓”,自己直接自裁在齐湣王的宫门前。本来按照剧情应该是全国上下掀起批判孟尝君新高潮的,结果不仅没人批孟尝君,反而有人为他来赴死,这样的威望与势力,齐湣王不打击他的“嚣张气焰”实在是说不过去啊!

秦昭襄王、齐湣王是如何“称帝”?

一看自己成了齐湣王打击的对象,孟尝君就跑了。这位孟尝君开始是秦国请他为相,后来秦王要杀他,他就跑到齐国跟秦国干;结果组织联军打开了秦国函谷关。回到齐国齐湣王请他为相,现在要嫁祸于他,他就跑到魏国跟齐湣王对着干了。那时似乎缺乏舍小家为大家的社会主义爱国教育,为了家仇,宁愿酿成国恨,以灭一个国家来报家仇为荣。孟尝君凭着他的国际影响力,拉开了与齐湣王对着干的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