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提到宋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想起“三苏”父子。这三位文采昭然,代表了北宋文学的巅峰,不仅父子三人都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席,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美谈。后人只见“三苏”光芒照人,却不知“三苏”的出现,也是离不了时运与贵人的。

说到“三苏”的贵人,我们会想起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不过,他们遇见的第一个“伯乐”却不是欧阳修,而是一个叫张方平的人,也就是我们本文的主角——宋庆历文坛的集大成者,元祐文坛的推动者,中华书脉的传承人。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张方平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三苏”初出茅庐时,张方平已经在当时的文坛上颇具声名。职位也还不差,益州知州,相当于现在的“成都市长”。

公元1056年,这一年,张方平四十七岁,他迎来了隔壁眉州来的“三苏”父子。其中的老者苏洵和他年纪相仿,虽名不昭世,但是张方平看过他写的诗文,内心埋下了小小的倾慕种子。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苏老爹”苏洵

至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张方平一开始是不认识的。但是这次见面以后,他惊为天人。特别是苏轼,张方平尤为喜欢,盖戳认证为“文艺圈最优秀的后生仔”。这同样是儿子,怎么老苏家的儿子他就这么优秀呢?张方平想不明白。但是他知道,有大才,就一定要让他发光。人才,这是放在哪个时代都不嫌多的东西。

老爹苏洵告诉张方平,他想先让这两个儿子在老家眉州参加解试,获得举人身份。但是张方平一挥手说:“不必了,这不是‘乘骐骥而驰闾巷’,大材小用么。要考就直接去开封,参加国考。”

苏洵又为难了:“可是咱没人啊。”

张方平一拍胸脯:“我给你打声招呼!”

就这样,张方平找到了当时的文坛大咖欧阳修,向其举荐“三苏”父子,希望他予以关照。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张方平和欧阳修因为政见不合,之前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但这次为了人才,张方平放下身段去请求欧阳修。而欧阳修也能够摒弃私嫌,抬举三苏父子,文人气度由此可见。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文坛领袖欧阳修

张方平与“三苏”的渊源,不仅于成都的知遇之恩。后来苏轼入朝为官后,他和张方平也有剪之不断的羁绊。张方平和苏轼老爹苏洵都对王安石变法颇有微词,以至于影响了苏轼对王安石的看法,这也为苏轼后来仕途上的坎坷埋下了伏笔。

当然,即使是在最坎坷的时候,张方平也没有放弃过苏轼这位“忘年交”。据统计,苏轼这一生中交往最多的除了王巩等人,就数张方平与其联系最多。“乌台诗案”事发时,苏轼锒铛入狱,受牵连的官员不计其数,大家噤若寒蝉。已经72岁的张方平却挺身而出,为苏轼说话。纵时隔多年,苏轼再回想起当年张方平的慷慨而出,仍觉得十分动容。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辗转半生的苏轼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说了这么多,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伯乐”张方平自己的个人履历。

张方平,公元1007年生人,逝于1091年,经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人生巅峰是当过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别看后来的张方平显赫一时,但其实他的童年过得相当苦,穷得连书都买不起。买不起书,但是学习也不能落下啊,于是他就借书。他借来的书往往只读一遍,却能过目不忘,因此被视为天下奇才。

公元1034年,张方平在“公务员考试”中中选后,授官昆山知县。但他没有流连于昆曲的宛转缠绵,而是奋发向上,辗转多地任职之后,最终当上了副宰相,堪称“励志哥”。

入仕为官的四十余年间,张方平也凭借远见卓识和凛然风节为自己树立了好口碑。当时北宋和西夏的关系十分紧张,赵元昊有心叛乱,给北宋书信一封,言辞桀骜不驯有反意。张方平上疏劝谏,希望皇帝暂平怒火,使西夏没有理由公开叛乱。但当时宋王朝还算属于强盛期,不肯忍气吞声,最终还是出兵讨伐。张方平忙又上《平戎十策》,提倡屯兵河东,变被动为主动。可惜他的意见在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直到在两军交战时吃了大亏,朝廷才想起张方平来,复又采纳他的意见,历经一番周折最终平定了西夏。

张方平的另一大闪光点就是出使契丹这件事。要知道当时的北宋王朝,虽看起来仍十分强盛,但是内忧外患不绝。当时北宋与西夏、契丹呈三足鼎立趋势,虽然西夏已经臣服,但契丹却仍在作乱边缘屡屡试探。为了平缓与契丹的关系,就有了张方平以修起居的身份出使契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次出使堪称张方平官场生涯的里程碑,在契丹的这段日子,契丹王对他欣赏有加,常常和他一起撸串喝酒,骑马打猎,甚至还把自己最心爱的坐骑送给了张方平,由此契丹上下皆对张方平十分敬重,两方关系亦得到了缓和。张方平回朝之后,升官加爵,自是不在话下。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当时的北宋、西夏、契丹形势图

后宋英宗病重,临危之际,宋神宗在张方平的扶持下登基为帝。张方平也因拥立之功被神宗尊崇一时,官拜参知政治,显赫无人能及。

当然,光辉也如昙花短暂。很快,张方平就因为王安石变法的到来对这个王朝失去了信心。在张方平心中万事以民为先,而王安石变法中的有些措施某种程度上在张方平看来对百姓是极其严苛的,他实在无法苟同。他也曾努力劝谏神宗,将推行新法比喻作“沉船”、“自焚”,这在当时与王安石更铁得像“穿一条裤子”的宋神宗看来无疑是不中听的。张方平知道自己失了宠,于是自请外放,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职,了却残生。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宋神宗赵顼

纵观张方平一生,他也曾以高才卓识赢得仁宗、英宗、神宗三代帝王的赏识,荣宠一时,这是他的幸;但生逢王安石变法,士大夫精神在其中饱受摧残,又是他的不幸。他在宦海几经浮沉,耳闻目睹了北宋中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之后,他为庆历乃至后来元祐文坛的发展也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首先,庆历年间,张方平利用权同知贡举的机会,诫励天下举人文章,整饬文风,给当时流行的“太学体”以沉重打击,为文坛大咖欧阳修全面荡涤“太学体”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此事成为古文运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其次,在诗歌理论和创作方面,他大力地倡导杜诗,是庆历诗坛首开风气的人物之一。元祐时期,学老杜诗的数不胜数,这与张方平的推波助澜是脱不开关系的。

再有就是我们开篇提到的,张方平不遗余力地向朝廷荐举人才。其中尤其以发现了“三苏”并及时称引这件事最为最为光彩。从这几点来看,张方平对当时庆历、乃至后边的元祐文坛所做出的“润物细无声”的努力和贡献是不容低估的。

至于张方平本人,他虽“非蕲以文字名世”,其诗文创作亦可圈可点。张方平传于世的诗歌299首收录于其《乐全集》中,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充分反映了北宋社会的风貌。正如《商丘县志》中记载:“诗学杜甫,又法佛老,风格清新淡远,雄峻流丽”。他还撰有《大宋馆阁书目》2卷,著录图书若干卷,可惜现已不传。但从苏轼的评价来看,其诗文成就还是非常高的:“及其它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

北宋书坛人才济济,张方平亦是其中一号。行书《名茶帖》是他的代表作,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劲健,一丝不苟。字形虽稍稍显长,但布白匀称,中宫紧密,总的来看重心稳固,疏密有致,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是北宋“尚意”书风的极好写照。其字里行间,似乎又有东坡神韵,可见这二位知交的相互影响之意。下附这件珍贵的《名茶帖》墨迹,让我们从中一同领略这位对北宋文坛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家风神!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张方平《名茶帖》局部

中华书脉·北宋文坛的推动者:张方平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 中华书脉·谢克家”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微信搜索“本心视界”关注订阅号,获更多书法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