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提到宋代文學史上的大家,很多人會不自覺地想起“三蘇”父子。這三位文采昭然,代表了北宋文學的巔峰,不僅父子三人都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席,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門父子三詞客”的美談。後人只見“三蘇”光芒照人,卻不知“三蘇”的出現,也是離不了時運與貴人的。

說到“三蘇”的貴人,我們會想起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不過,他們遇見的第一個“伯樂”卻不是歐陽修,而是一個叫張方平的人,也就是我們本文的主角——宋慶曆文壇的集大成者,元祐文壇的推動者,中華書脈的傳承人。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張方平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三蘇”初出茅廬時,張方平已經在當時的文壇上頗具聲名。職位也還不差,益州知州,相當於現在的“成都市長”。

公元1056年,這一年,張方平四十七歲,他迎來了隔壁眉州來的“三蘇”父子。其中的老者蘇洵和他年紀相仿,雖名不昭世,但是張方平看過他寫的詩文,內心埋下了小小的傾慕種子。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蘇老爹”蘇洵

至於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張方平一開始是不認識的。但是這次見面以後,他驚為天人。特別是蘇軾,張方平尤為喜歡,蓋戳認證為“文藝圈最優秀的後生仔”。這同樣是兒子,怎麼老蘇家的兒子他就這麼優秀呢?張方平想不明白。但是他知道,有大才,就一定要讓他發光。人才,這是放在哪個時代都不嫌多的東西。

老爹蘇洵告訴張方平,他想先讓這兩個兒子在老家眉州參加解試,獲得舉人身份。但是張方平一揮手說:“不必了,這不是‘乘騏驥而馳閭巷’,大材小用麼。要考就直接去開封,參加國考。”

蘇洵又為難了:“可是咱沒人啊。”

張方平一拍胸脯:“我給你打聲招呼!”

就這樣,張方平找到了當時的文壇大咖歐陽修,向其舉薦“三蘇”父子,希望他予以關照。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張方平和歐陽修因為政見不合,之前的關係一直比較緊張。但這次為了人才,張方平放下身段去請求歐陽修。而歐陽修也能夠摒棄私嫌,抬舉三蘇父子,文人氣度由此可見。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文壇領袖歐陽修

張方平與“三蘇”的淵源,不僅於成都的知遇之恩。後來蘇軾入朝為官後,他和張方平也有剪之不斷的羈絆。張方平和蘇軾老爹蘇洵都對王安石變法頗有微詞,以至於影響了蘇軾對王安石的看法,這也為蘇軾後來仕途上的坎坷埋下了伏筆。

當然,即使是在最坎坷的時候,張方平也沒有放棄過蘇軾這位“忘年交”。據統計,蘇軾這一生中交往最多的除了王鞏等人,就數張方平與其聯繫最多。“烏臺詩案”事發時,蘇軾鋃鐺入獄,受牽連的官員不計其數,大家噤若寒蟬。已經72歲的張方平卻挺身而出,為蘇軾說話。縱時隔多年,蘇軾再回想起當年張方平的慷慨而出,仍覺得十分動容。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輾轉半生的蘇軾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說了這麼多,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伯樂”張方平自己的個人履歷。

張方平,公元1007年生人,逝於1091年,經歷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人生巔峰是當過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別看後來的張方平顯赫一時,但其實他的童年過得相當苦,窮得連書都買不起。買不起書,但是學習也不能落下啊,於是他就借書。他借來的書往往只讀一遍,卻能過目不忘,因此被視為天下奇才。

公元1034年,張方平在“公務員考試”中中選後,授官崑山知縣。但他沒有流連於崑曲的宛轉纏綿,而是奮發向上,輾轉多地任職之後,最終當上了副宰相,堪稱“勵志哥”。

入仕為官的四十餘年間,張方平也憑藉遠見卓識和凜然風節為自己樹立了好口碑。當時北宋和西夏的關係十分緊張,趙元昊有心叛亂,給北宋書信一封,言辭桀驁不馴有反意。張方平上疏勸諫,希望皇帝暫平怒火,使西夏沒有理由公開叛亂。但當時宋王朝還算屬於強盛期,不肯忍氣吞聲,最終還是出兵討伐。張方平忙又上《平戎十策》,提倡屯兵河東,變被動為主動。可惜他的意見在一開始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直到在兩軍交戰時吃了大虧,朝廷才想起張方平來,復又採納他的意見,歷經一番周折最終平定了西夏。

張方平的另一大閃光點就是出使契丹這件事。要知道當時的北宋王朝,雖看起來仍十分強盛,但是內憂外患不絕。當時北宋與西夏、契丹呈三足鼎立趨勢,雖然西夏已經臣服,但契丹卻仍在作亂邊緣屢屢試探。為了平緩與契丹的關係,就有了張方平以修起居的身份出使契丹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這次出使堪稱張方平官場生涯的里程碑,在契丹的這段日子,契丹王對他欣賞有加,常常和他一起擼串喝酒,騎馬打獵,甚至還把自己最心愛的坐騎送給了張方平,由此契丹上下皆對張方平十分敬重,兩方關係亦得到了緩和。張方平回朝之後,升官加爵,自是不在話下。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當時的北宋、西夏、契丹形勢圖

後宋英宗病重,臨危之際,宋神宗在張方平的扶持下登基為帝。張方平也因擁立之功被神宗尊崇一時,官拜參知政治,顯赫無人能及。

當然,光輝也如曇花短暫。很快,張方平就因為王安石變法的到來對這個王朝失去了信心。在張方平心中萬事以民為先,而王安石變法中的有些措施某種程度上在張方平看來對百姓是極其嚴苛的,他實在無法苟同。他也曾努力勸諫神宗,將推行新法比喻作“沉船”、“自焚”,這在當時與王安石更鐵得像“穿一條褲子”的宋神宗看來無疑是不中聽的。張方平知道自己失了寵,於是自請外放,後以太子少師的身份退職,了卻殘生。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宋神宗趙頊

縱觀張方平一生,他也曾以高才卓識贏得仁宗、英宗、神宗三代帝王的賞識,榮寵一時,這是他的幸;但生逢王安石變法,士大夫精神在其中飽受摧殘,又是他的不幸。他在宦海幾經浮沉,耳聞目睹了北宋中期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之後,他為慶曆乃至後來元祐文壇的發展也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首先,慶曆年間,張方平利用權同知貢舉的機會,誡勵天下舉人文章,整飭文風,給當時流行的“太學體”以沉重打擊,為文壇大咖歐陽修全面盪滌“太學體”提供了經驗和教訓,此事成為古文運動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其次,在詩歌理論和創作方面,他大力地倡導杜詩,是慶曆詩壇首開風氣的人物之一。元祐時期,學老杜詩的數不勝數,這與張方平的推波助瀾是脫不開關係的。

再有就是我們開篇提到的,張方平不遺餘力地向朝廷薦舉人才。其中尤其以發現了“三蘇”並及時稱引這件事最為最為光彩。從這幾點來看,張方平對當時慶曆、乃至後邊的元祐文壇所做出的“潤物細無聲”的努力和貢獻是不容低估的。

至於張方平本人,他雖“非蘄以文字名世”,其詩文創作亦可圈可點。張方平傳於世的詩歌299首收錄於其《樂全集》中,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充分反映了北宋社會的風貌。正如《商丘縣誌》中記載:“詩學杜甫,又法佛老,風格清新淡遠,雄峻流麗”。他還撰有《大宋館閣書目》2卷,著錄圖書若干卷,可惜現已不傳。但從蘇軾的評價來看,其詩文成就還是非常高的:“及其它詩文,皆清遠雄麗,讀者可以想見其為人。信乎!其有似於孔北海、諸葛孔明也。”

北宋書壇人才濟濟,張方平亦是其中一號。行書《名茶帖》是他的代表作,用筆方整,略帶隸意,筆力勁健,一絲不苟。字形雖稍稍顯長,但布白勻稱,中宮緊密,總的來看重心穩固,疏密有致,無欹斜傾側之感,而得寓險於正之趣,是北宋“尚意”書風的極好寫照。其字裡行間,似乎又有東坡神韻,可見這二位知交的相互影響之意。下附這件珍貴的《名茶帖》墨跡,讓我們從中一同領略這位對北宋文壇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家風神!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張方平《名茶帖》局部

中華書脈·北宋文壇的推動者:張方平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 中華書脈·謝克家”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佈,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微信搜索“本心視界”關注訂閱號,獲更多書法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