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说起唐宋八大家,苏门三父子应该是其中最瞩目的存在。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但是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门三父子,苏洵和苏辙对后世的影响力和苏轼完全没法比,这其中苏辙的存在感尤其弱。

老爹苏洵怎么说还有个典故流传于世呢,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说的就是他,而且好歹也有一篇《六国论》入选语文教科书。

苏辙呢?

除了“苏轼弟弟”、“唐宋八大家”,大家对他的其他认识,可以说简直是一片空白。其实就算顶着“唐宋八大家”的头衔,说起他的代表作,大家应该也是一脸茫然。

苏辙(1039 -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弟弟。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北宋嘉佑六年,汴梁垂拱殿。

司马光、范镇、蔡襄、胡宿等一众官员,正立在仁宗跟前。

君臣讨论的,是今日殿试中,考生苏辙的策论:

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

陛下择吏不精,百姓受害于下,无所告诉……赋敛繁重,百姓日益贫困……分遣使者巡行天下,或以宽恤,或以减省,或以均税,名号纷纭而出。

然臣以为陛下惑于虚名,而未知为政之纲也。

翻译一下就是:

皇上,您后宫佳丽无数,天天笙歌燕舞,上朝不听政事,闲谈也不问民生,很不称职啊。

官员胡作非为,百姓深受其害,无处伸冤,且赋税繁重,民不聊生,您身为天子,难辞其咎!

如今又派遣使者,巡行天下,宽恤、减省、均税,各种名号,纷纭而出。

臣却认为,您这是只图虚名,不懂得为政之纲领……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一个初出茅庐的考生,竟对天子如此不敬,这要是在夏桀商纣的年代,分分钟都得被活埋。

仁宗果然满脸铁青:“没想到,在读书人眼里,朕竟是这般不堪!”

司马光躬身相劝:“虽言辞激烈,却一针见血,人才难得,不可错失。”

范镇和蔡襄,也支持司马光,表示可以让苏辙,以三等或四等的成绩及第。

考官胡宿却坚决不同意:“如此过分,必须罢黜”。

众人将目光,都转向了圣上。

仁宗沉思良久,终于长叹一声:“朝廷开考的是‘直言极谏科’,若因直言淘汰考生,朕当如何面对天下人?”

天子一锤定音,苏辙终以末等及第,被授职商州军事推官。

那一年,苏轼和苏辙一同应制策考试,苏轼入三等,苏辙入四等。

虽然仁宗在朝堂上被苏辙的策论气了个半死,但他终究是爱才之人,结束后仁宗回去跟皇后说:我这是给子孙贮备了两个宰相的人才啊。

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论文采,苏辙和哥哥的实力其实是十分接近的。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三苏像)

除了都是考霸,日常创作中,苏辙能位列八大家之一,也绝非浪得虚名。

连苏轼都说: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看到没,人家苏轼说,我老弟的文章其实比我还牛掰,只不过他文如其人,比较低调而已。

不要以为这是苏轼在尬吹自己弟弟,我们也有旁观者作证,比如苏轼的学生秦观也说:

中书(苏轼)尝谓“吾不及子由”,仆以为知言。

意思是说,我觉得师父说的对,我师叔真的是深藏不露!

所以你看,假设苏辙不与哥哥苏轼生在同一时代,也完全可以是领一时风骚的焦点人物。

可惜,偏偏就摊上这样一个几千年方得一遇的光芒万丈的天才哥哥,所有人都沉迷于他超绝的才华,有趣的性情;而自己就算再优秀,也只能在他的光芒覆盖下,默默地跟着大家一起鼓掌。

经常被忽视的人,最容易识别欣赏。

元老重臣张方平曾评价兄弟俩是:

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

就因为这句话,苏辙一生将其引为忘年知音。

是啊,每个人都渴望被看到,被重视,舞台的中央谁都向往。

可只要有哥哥在,自己注定永远只能做配角,说一丝一毫的失落都没有,那是假的。

说到在英宗朝,英宗和当时的宰相韩琦都是把苏轼当未来宰相接班人在培养的。

从苏轼到苏东坡:用我一生颠沛流离,凝练宋词璀璨千年

而苏辙仅被命为商州军事推官,且未赴任,起点就比苏轼低得多。

在熙宁年间,苏轼历任密、徐、湖三州地方长官,苏辙却一直担任幕僚,贬官筠州以前,才做到南京签书判官。

到了1069年,神宗即位已有两年,在他的强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正席卷北宋。

王安石升任参知政事,执掌三司条例司,实际权力,已接近宰辅。

此时的苏辙,也在条例司任职。

对于这个青年才俊,王安石早有耳闻。

变法伊始,他曾就“青苗法”的实施,约见苏辙,无比诚恳地表示:“有任何不宜之处,请直说无妨”。

苏辙拿到新法的草案,仔细研读了一番,只回了王大人五个字:“看上去很美”。

王安石当然不服:“此话怎讲?”

苏辙马上答辩:“政府出钱,贷给百姓,即便良民,也难免乱用,逾期还款者,定有很多。州县衙门,又得耗费人力物力,催租逼债。”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王安石脸色一黑,苏辙却视而不见,继续慷慨激昂:“前朝刘晏执政,从不放贷于民。但四方丰歉、谷价贵贱,他都了然于胸。贵时抛售,贱时收购,所以物价稳定,百姓富足。这种‘常平仓’法,极为有效,为何不用?”

王安石微微颔首:“你说的有点道理,容我再想想。”

然后……

就没了然后,“青苗法”实施照旧。

没过多久,王安石急于知道新法成效,便派人前往陕西,估算朝廷获利。

州县官吏,为讨上级欢心,纷纷夸大其词,虚报数字。

苏辙听说后,当即致信王安石,直言条例司欺上瞒下,贻笑天下,再次痛斥“青苗法”之弊,力阻新政推行。

王安石勃然大怒,很快就将苏辙外放出京,改任河南府推官。

此后十年间,苏辙一直沉沦下僚,先后于陈州、齐州、南京等地,担任学官、掌书记等职。

期间,苏轼离京担任徐州太守,苏辙伴其同行,在徐州逗留百日,直至中秋节后,才与兄长分离: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1079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以为命不久矣,遂写下“遗诗”两首,委托狱卒梁成,转交弟弟子由: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辙收到后,百般感动,万分担忧,随即上书朝廷,冒死进言,称愿意削去官职,换取兄长自由之身,言辞恳切,感人肺腑: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

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

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文字的力量。

兄弟俩的诗歌与奏折,前后脚传入朝廷,神宗皇帝本就柔软的内心,再次受到震撼。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加之老臣范镇、张方平,宰相吴充,以及太皇太后曹氏等人极力说情,苏轼终于获释,被派往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苏辙也同时被贬,监筠州盐酒税,且五年内不得调任。

哥哥性命得保,苏辙悬着的一颗心是不是可以稳稳地放到肚子里了呢?

这么想,你就太小看苏轼“生命不止,折腾不息”的能耐了。

出狱当天,伤疤没好就忘了疼的苏轼又开始提笔赋诗:

《出狱次前韵二首》之一

百日归期恰及春,余年乐事最关身。

出门便旋风吹面,走马联翩鹊啅人。

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如神。

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従来岂有因。

在牢里呆了一百多天,出来都到春天了。哈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下半辈子我一定要尽情地嗨!

走出牢门春风扑面真舒服啊,一路上喜鹊们也叽叽喳喳恭贺我重获自由身。

喝着小酒回想一下,这场灾祸真似梦一场啊!

哎,刚出来我就又下笔如有神,才华流淌得止都止不住,真是没办法!过去的就过去吧,人在官场飘,哪有不挨刀,也不全是我的问题嘛!

——艾玛,一出来就作妖,你说苏辙心不心惊,胆不胆颤:

妈呀!在牢里蹲四个月也堵不住你的嘴,这是要玩死全家人的节奏啊!

摊上这样一个乐观到无可救药的哥哥,你说苏辙能怎么办?也只能在背后替他提心吊胆一辈子了。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事实上,苏辙要承担的还远不止这些。

苏轼入狱后,一家老小都转到苏辙处。

苏辙白天为救助哥哥奔波谋划,回到家还要安抚两家的老老少少,是整个家族的主心骨。

苏轼免死出狱后,第二天就被押往贬所黄州。

苏辙也受到牵连被贬江西,来不及松一口气,他便收拾家当,携老扶幼,带着两家老小一起上路。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此时的苏辙,膝下已有十个儿女,家里早就“债负山积”,日子过得十分辛苦,再加上哥哥的家眷妻儿,负担可想而知。

除了经济压力,更考验人的是耐心和统筹力:

想想我们现在带一个娃出去旅行都要累崩,而苏辙所携的家眷队伍里有十几个活力四射的熊孩子,就这样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长途奔波几个月,一路上几十口人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孩子们的啼哭打闹,哪样不需要操心?

妈呀,这得是多么艰苦卓绝的旅程啊!

到江西安顿好家人后,苏辙还得再次出发,将哥哥的一家老小安全护送至黄州。

人人都羡慕苏轼的了无挂碍,随缘任运,却不知道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身后一直有个苏辙在帮着收拾各种烂摊子啊!

是的,苏辙替他承担了太多世俗生活中的琐碎与不堪,所以苏轼才能在精神世界里一骑绝尘,自由翱翔,成就无数旷达乐观、自在洒脱的传奇佳话。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直到1085年,哲宗赵煦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旧党重回权力中心,苏辙才得以返京,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从此,他的仕途,开始迈入黄金时代。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1087年,西夏使者,到开封朝拜哲宗。

返程时,尚未离境,国王又遣使来宋。

朝廷明白,这是西夏人,想讨回失地。

问题很棘手,北宋君臣,几番商议,都未有定论。

太皇太后召来苏辙,询问有何对策。

苏辙分析:“他们心怀鬼胎,明知大宋厌战求稳,却不谈及领土纷争,是想让朝廷主动提起,以彰显西夏国威。”

高氏满脸愁容:“那安疆五地,给还是不给?”

苏辙回禀:“现在给,那是大宋的恩赐,西夏或许会感恩于心。等到对方发兵时再给,那是我们畏惧武力,不得已而为之,恐被天下人所耻笑。若不给,边境一乱,祸害无穷。况且新皇年幼,太后听政,前线将士,未必能誓死效命。朝廷必须尽早决断,以免再生事端。”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形势就是这么个形势,苏辙的话虽然不中听,但两害相较取其轻,高氏只得同意,返还安疆五地,西夏从此顺服,边境终得太平。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此事过后,苏辙开始代理吏部尚书。

同年,他与刑部侍郎赵君锡一道,出使大辽。

正是在辽国,苏辙才知道,他和苏轼的诗文有多火。

过了边境,刚入辽地,就看到驿站的墙壁上,刻有苏轼的多篇古诗,集市的小摊中,也有《东坡文集》出售。

当地人得知,来人乃是苏轼之弟,纷纷上前打听:“苏先生最近可有新作?”

苏辙很是高兴,当场就分享了东坡的几首新诗,回到驿站,他还将近日所见所闻,全都写进诗句,寄给苏轼:

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

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

——《神水馆寄子瞻兄》

到了辽国都城,为苏辙接风洗尘的,是侍读学士王师儒。

席间,舟车劳顿的苏辙不胜酒力,才几杯下肚,便略有醉意。

辽人多次举杯,他都婉言相拒。

王师儒却狡黠一笑,当场吟出两句苏轼之诗“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 ,并戏称:“兄长堪比酒仙,阁下岂不善饮?”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苏澈

苏辙连忙回应:“在下文不如兄,酒力更是相差远矣。”

王师儒竟穷追不舍:“此言差矣,您的《服茯苓赋》,我能全文背诵。”

不待苏辙答话,他便吟将起来:“春而荣,夏而茂,憔悴乎风霜之前,摧折乎冰雪之后……”

苏辙苦笑不得,只得连忙打住,然后连饮数杯,宾主这才尽欢而散。

回朝后,苏辙再次获得擢升,先后担任御史中丞、龙图阁学士和尚书右丞。

1092年,苏辙又任太中大夫、门下侍郎,职位已接近于宰相。

但一年之后,太皇太后高氏病故,哲宗亲政,旧党之人,尽遭罢黜。

刚刚走上仕途巅峰的苏辙,又跌进了谪贬的滑道。

绍圣四年,60岁的苏轼被贬海南,57岁的苏辙被贬雷州。

一对难兄难弟在贬途中聚首,唏嘘不已:岁月飘忽,当年出川时意气风发的两个小伙子如今都已是霜染两鬓的糟老头。

更可叹的是,垂暮之年却还双双深陷政治泥潭,“功成身退,对床听雨”的约定依然遥不可期……

分别前夜,苏轼痔病发作,呻吟不止。

苏辙一夜未眠,守在哥哥身边为其诵读诗篇并劝哥哥戒酒。

次日清晨,苏轼登舟渡海。

望着哥哥的一叶孤帆渐行渐远,终于没入波涛之中,想到兄长垂老投荒,有生之年不知能否再见,苏辙不禁心似刀绞,泪飞如雨。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兄弟俩此地一别,竟真的成了永诀。

到雷州不满一年,年近花甲的苏辙,又被改为循州安置,“二年之间,蛮荒之地,水陆几万里”,境况之凄惨,可想而知。

但大起大落后的苏辙,历尽艰难,阅遍沧桑,面对眼下的遭遇,并无过多的哀怨与悲愤,笔下的诗句里,倒有几分闲适与淡泊:

卖酒高安市,早岁逢五秋。

常怀简书畏,未暇云居游。

居处方自适,未知厌拘囚。

——《雨中游小云居》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好在苦难的岁月,终于到了尽头。

1100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哲宗病逝,其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

北宋的政局,又开始风卷云涌。

徽宗登基后,启用韩琦之子韩忠彦为相,蔡京、章惇等人先后被放逐,之前被降罪的旧党官员,纷纷获得赦免。

苏辙也接到了改任濠州团练副史、岳州居住的通知,随后又复为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宫,且居住地点不受限制。

考虑到嵩山脚下,尚有几亩田产,苏辙上书朝廷,请求定居颍川。徽宗恩准。

刚到颍川,他便修书一封,希望苏轼也能前来同住,但数月后,他却接到噩耗,苏轼已在常州去世。

苏辙如雷轰顶,欲哭无声,含泪写下《祭亡兄端明文》,字里行间,对兄长满是敬佩和哀怜之情: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幼学无师,受业先君。兄敏我愚,赖以有闻。寒暑相従,逮壮而分。涉世多艰,竟奚所为。如鸿风飞,流落四维。渡岭涉海,前后七期。瘴气所烝,飓风所吹。有来中原,人鲜克还,义气外强,道心内全。百折不摧,如有待然。

定居颍川后,念及元祐年间的旧党元老,仅剩自己一人,苏辙将书房命名为“遗老斋”,并自号“颍滨遗老”,终日闭门深居,谢绝宾客,从不谈论时事,只以读书写文为娱: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

1112年,苏辙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苏辙选择与兄长葬在了一起。

终于,他们以另一种形式实现了“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约定,彼此再也不会分开。

朝廷追苏辙为端明殿学士,特赠宣奉大夫。

数十年后,因长子苏迟显贵,苏辙获赠太师,封魏国公,妻子史氏,也被追赠为楚国太夫人。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与苏轼的豪放不羁、才华横溢不同,苏辙是内敛的。如果说苏轼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那么苏辙便是那明星后的一抹云彩,把那满天的乌黑衬得更黑,突出明星的亮。

当我们今天仰望赞叹于如日月星辰般光芒璀璨的苏轼时,不要忘记他身后永远站着一个苏辙。

当哥哥志得意满,风光无限时,他是人群中摇旗呐喊的喝彩者;当哥哥失意潦倒,流落天涯时,他是背后担负一切的支持者。

苏辙不是文采输给哥哥,而是他缺乏苏轼身上那种旗帜鲜明、雅俗共赏、容易广为传播的“个性”。

终大宋一朝,文化发展几乎已经达到历史空前的高度。普遍都很牛的时候,拼作品之外,更多拼的就是个人魅力了。

比如提到屈原,就想到粽子与楚怀王,想到他满身香草行吟,最后抱着大石头跳下汨罗江;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提到李白,就想到剑和酒,想到快意恩仇,想到叫皇帝贵妃都奈何不得的潇洒狷狂;

提到李煜,就想到一身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想到一个既艳丽又空茫的坐错位置的亡国君主。

苏轼呢? 苏轼本身真的就是这么神奇。你能想象他文采飞扬、纵横捭阖,跟天王老子、朝廷命官叫板,也能想象他焦头烂额、颠沛流离,带着一帮农夫研究如何把贱价猪肉煮成美味红烧肉。你能想象他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深意重,也能想象他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开阔豁达。

要命的是他的文采、字画还都那么好。

用林语堂的话说,这样的一个人,浑然天成,本身就是具有魔力的。

《宋史.苏辙传》中评价这段兄弟情是:

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作家赵允芳说:苏轼与苏辙的关系就像箭与弓,箭之离弦,离不开弓的隐忍内敛。唯弓弩收得愈紧,箭方能弹射得愈远。某种意义上,正是苏辙的内向收敛、隐忍坚韧,成就了苏轼穿越时空的锋芒与伟才。

深以为然。

苏辙:我是学霸,可是我哥是学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