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商丘的情缘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且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和商丘的情缘

说到苏轼与商丘的关系,不得不提一个重要人物——张方平。

张方平(公元1007年——公元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谥“文定”,北宋应天府南京人(商丘)。曾历任南京(商丘)留守、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长官。神宗朝,官拜宰相。

至和二年(1054),张方平以户部侍郎镇蜀,驻节成都。次年,苏洵携苏轼拜见张方平,与论古今治乱及一时人物,皆不谋而和,甚为相得。张方平见苏轼,赞叹不置,许为“国士。”张方平不仅为他们出资办装,还专门给与自己政见不合的欧阳修写了一封推荐信。自此,苏轼与张方平的一生开始了漫长而亲密的联系。

由于张方平的推荐,苏洵带着苏轼到京城后,收到欧阳修等人的热情接待和大力帮助。苏轼积极备考,嘉佑元年(1056)九月,苏轼顺利通过举人考试。次年正月,在以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为主考官,以国子监直讲梅圣俞为“参详官”的礼部考试中,苏轼脱颖而出,一举成名。

为拜见、拜祭恩师张方平,苏轼一生曾八次到商丘,五次亲见张方平。苏轼八次来商丘,拜谒前辈、重见故交、结识朋友外,共创作出34首(篇)诗、词、文,留给后人一部厚重的历史。

苏轼第一次到商丘是熙宁十年(1077)二月,苏轼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调任河中府(今河南沁阳),行至陈桥(今河南封丘县境内),接旨改知徐州,苏辙罢齐州(今山东济南)掌书记,任应天府签判。四月苏轼苏辙一起舟行至南都。

苏轼和商丘的情缘

在南都,张方平知应天府。苏轼入衙谒见张方平。此时,朝廷正乘势对西夏采取攻势作战。张方平与苏轼兄弟讨论国家形势,一致认为穷兵黩武,必将祸国殃民,苏轼代张方平作《谏用兵书》(中华书局《苏轼文集》1048页)。

元丰八年(1085)二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量移汝州”。苏轼再次到达商丘,在商丘停留三个月。专门拜见恩师张方平,张方平嘱苏轼编纂他的文集。苏轼欣然接受,后完成时作《乐全先生文集叙》(《苏轼文集》)。期间苏轼在商丘游玩,泛舟南湖,登幸山览妙峰亭,并为之题榜,作《南都妙峰亭》、《和胜之二首》、《渔父四首》。据《商丘县志》载:妙峰亭在旧城内寺幸山之上。苏轼为之题榜。唐尧封阏伯于此,为火正,死后葬于今县城西南3里处,故名“阏伯台”。台下有一湖,占地十顷,宋人谓之商丘海,又名“南湖”,湖前有一山叫幸山,妙峰亭在湖东阜。苏轼还救济了商丘的后学李方叔。李方叔,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是苏轼同年李宪仲之子。苏轼到南都,李方叔自阳翟赶去相见,闻听其父亲、祖母、母亲、前母之丧,因家庭贫,四丧未举,遂将故人赠送的绢十匹、丝百两资助,并为李方叔的父亲李宪仲作哀词。

苏轼和商丘的情缘

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和商丘结缘颇深,他还将家安在了商丘,葬保姆杨氏于商丘开元寺,在商丘任职为官多年,曾任陈州教授和应天府官判。苏轼在其弟任职商丘期间(1079年或1085年),与苏辙一起借观了绢本设色、手卷《睢阳五老图》,并作次韵诗。苏轼的《次韵借观〈睢阳五老图〉》诗收入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卷四十八(附录)。

苏轼受张方平提携步入仕途之恩,以及后来落难时又得到张方平的政治保护和施救,所以,苏轼与张方平师徒感情非常深。张方平卒于商丘古城,时任尚书右丞的苏辙为其请诏,赐谥文定。苏轼设灵位以祭,又应文定之子张恕、婿王巩(字定国)之请,撰《张文定墓志铭》。元祐七年(1092)八月九日,葬于宋城(商丘)永安乡仁孝里。苏轼在坟前作祭撰有《祭张文定公文》。

附录:

《次韵借观〈睢阳五老图〉》

国老安荣心自闲,紫袍金带旧簪冠。

星骑箕簸扬糠秕,斗掌权衡表汉桓。

冬有愆阳嫌薄热,夏多沴气畏轻寒。

赖得五贤清雅出,俾人敬慕肃容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