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踏春而來

大豐日報記者 胡勤榮 實習記者 胡城顥

大豐西南,古鹽運集散地,千年滄海桑田。悠悠牛車古道,舟楫伴晚煙,似乎聽到遠古的吆喝。文廟、正心書院,草堰小學,歷史的厚重,現代的文明,交織生輝。范仲淹的拴馬石,高聳的石柱、靜靜的碑刻,拂去歷史的塵煙,訴說著一個個故事。“做古文化,揚新教育。”鹽韻竹溪,古文化的守正創新,新教育的地域書寫,是新時代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這一路,粒粒鹽花,合則披荊斬棘、拾級而上,散則滿天星光、晶瑩剔透。

端本溯源,一個英雄中隊的砥礪奮進

龍溪夾溝,古鹽運河道,兩岸此刻桃紅柳綠。錢氏卷瓦樓,曾經的粟裕指揮部,就在河畔。一代開國大將粟裕,不畏強敵、運籌帷幄、團結軍民、以少勝多的戰鬥故事在這廣為流傳。這是紅色的足跡,流淌著紅色的基因。

新教育,踏春而來

一代開國大將粟裕

2005年,剛剛接觸新教育的楊榮平老師,給自己的班級一個響亮的名字——“粟裕中隊”。學英雄事蹟,走英雄道路,創英雄業績,是“粟裕中隊”成立的初衷。“我是滄海一粒粟。”這是一個學生成長共同體的雛形。

團結友愛、樂於助人;熱愛生活、關心集體;愛好廣泛、多才多藝;全面發展、奮發向上。英雄旗幟的指引下,大家發現,生命的年輪就是在每一季的花開葉落中一圈圈沉澱下來的。朝向明亮那方,朝向勇敢堅毅,2010年該中隊被命名為江蘇省少先隊“英雄中隊”,2011年成為全國優秀少先隊集體。

多少年,英雄中隊的隊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精神不變。請抗日老戰士朱如朗爺爺講革命故事,召開“我心中的英雄——粟裕將軍”主題隊會,孩子們更加懂得時代需要英雄、時代召喚英雄。“給敬老院老人、五保戶送溫暖,與汶川災區小朋友手拉手,為特困學生過集體生日”,人文情懷在一點點生成。“紅領巾尋訪共和國英模”、“草堰了不起”綜合實踐、“紅領巾尋訪江蘇創造”小記者採訪,感受家鄉鉅變,弘揚革命精神,傳承家鄉文明,孩子們更多了鄉愁記憶。

不止是“粟裕中隊”。對理想的學生的認識越清晰,成長平臺的構建越立體豐滿。從關注素質提升到關注精神生活,從階段目標達成到為終身發展打底,許多美麗的故事在演繹。

“閱讀,給兒童生命注入厚實的養分。”2012年,季麗幹老師在她接手的三年級班開始實施“午讀”計劃。從家裡拿來女兒曾經讀過的課外書分發,有的孩子開心,有的有牴觸情緒,但慢慢地他們安靜下來了。在教室裡開闢圖書角,開展“草娃百日閱讀行動”,孩子堅持每日閱讀打卡,記錄閱讀成長的足跡。師生共讀一本書,制定閱讀計劃,摘錄好詞佳句,書寫心得體會,編制了一本本內容豐富的讀寫繪本……閱讀的歲月靜好,一直在堅持。

“我還通過好書推薦課,閱讀指導課,美文欣賞課,班級讀書會,一次又一次地推進了孩子們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孩子們的精彩表現被拍攝下來,讓所有的家長參與進來,季老師的“閱讀闖關”、“手可摘星辰”等活動,讓閱讀的星空更亮。“季老師成功引導家長陪伴孩子共讀,可見人格魅力和辛勤付出!親子共讀如此美好,令人神往,我們也來親子共讀!”家長由衷點贊。

新教育,踏春而來

小螞蟻部落的孩子們精神抖擻。

像小螞蟻一樣勤勞善良,做一個“有內涵”的人;像小螞蟻一樣謙遜有禮,做一個“講禮貌”的人;像小螞蟻一樣靈動善思,做一個“愛動腦”的人;像小螞蟻一樣團結合作,做一個“能自律”的人。這是季老師的“小螞蟻部落”,又一個英雄中隊,內涵在延伸。因為一個美好的約定,孩子們陽光自信、迎風吐蕊、向陽生長!

流風遺韻,一次課程文化的地域書寫

龍溪古道,斑駁石板,青磚小瓦房。當年這裡有多少鹽碼頭,是怎樣的繁華?孩子們站立於此,浮想追思。循著鹽民奮鬥的足跡,翻閱鹽業文明的歷史,深度開掘鹽文化的內涵,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串場河水靈動。生於斯、長於斯、工作於斯的該校校長王韋認為,突破鄉村學校的發展瓶頸,就是要通過文化還原,實現由“管理推動型”向“文化驅動型”的轉變,讓新教育的美好看得見。紮根鄉土,打造鮮明的新教育文化符號,建設具有“品性”“品質”“品味”“品牌”的學校,草小從課程開發上整體建構。

2001年,在基礎課程改革的起步階段,24頁的《草堰古文化》校本課程破土而出。幾年後,第二本校本課程《我愛家鄉》出爐,這次有了近百頁,內容更充實,更多注重了學生的實踐探索。2018年,古鹽文化的研究漸成體系,學校根據不同年級段的特點,分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編寫《鹽之源》、《鹽之韻》、《鹽之歌》成套校本課程,每本教材編寫20課時,將鹽文化的精髓涵蓋到小學生的六年學習生活中,分層施行,循序漸進,逐步攀升,在文化的潤澤中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人文素養。

鹽花朵朵、鹽根追蹤、鹽源探秘,通過地理位置、歷史變遷、鹽民生活、古蹟見證等內容讓學生初步瞭解草堰是鹽文化的發源地。鹽海拾貝、鹽光閃耀、鹽韻悠長,通過古井石橋、石閘寺廟、碑亭石刻等文物古蹟的詳細介紹,加深對家鄉文化的探知。歷史聖賢堂、海鹽名人傳、紅色英雄榜,多少聖賢、先輩的事蹟,激勵引領人馳而不息。這是鹽語的啟蒙,溯源向上,層層遞進。

慶豐橋、朱恕墓,周氏宗祠、宋代義井,親近文物,擁抱古蹟,當導遊、講故事、演劇本,孩子們接受著一次次的文化洗禮。也許你看到李汝珍井旁磨墨,奮筆疾書《鏡花緣》;也許你聽到周敦頤憑欄而立,淺吟低唱《愛蓮說》;也許,你有著和管仲、膠鬲、夙沙氏瞿子的偶遇;也許,你會到義阡禪寺撞一撞巨大銅鐘,在永寧橋畔感嘆古橋滄桑……

新教育,踏春而來

孩子們在節日裡作彙報表演。

頭戴導遊帽,手持小彩旗,身披“古鎮小導遊”綬帶,繪聲繪色講述鴛鴦閘的豐功偉績;開展調查採訪,蒐集有關文物的史料和故事,知曉張士誠在草堰揭竿起義的歷史風雲;《風土人情篇》、《文物景點篇》、《民間故事篇》,孩子的字裡行間,有傳說,有故事,有發現,有欣喜……寫生,表演,鹽雕,豐富多彩的活動,推動了文化的自我創生,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活”在學生的生命裡,促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健康人格和個性特長得到培養和彰顯。

在課程意蘊中,起點處,是人,是人的問題,是人的各種可能性;終點處,還是人,是人的問題的解決,是人的幸福完整的實現。這一點上,草小人秉持信念。

取瑟而歌,一群追夢老師的鄉土敘事

根植田野,新教育從一開始就具有悲天憫人的公益情懷,這是非常富貴的財富,不僅要保值,還要增值。攜手“好夥伴”,打造教師專業成長共同體、學校發展共同體,這是視野,更是擔當。

“老師們現在都是居家上班狀態,老師們要每天看書、學習、鍛鍊,寫心得體會、隨筆,讓自己工作生活得很充實。正如朱雪晴校長對老師要求的那樣:榜樣+底線。”這個寒假,王韋很多時間花在了寫信上。他給老師寫信,給學生寫信,給家長寫信,給新教育實驗學校校長寫信,給遠在日本、俄羅斯的國際文化交流學校校長寫信。

一次次走出校門聆聽窗外的聲音,在感動觸動後重新審視自己,有了讀書、鑽研的行為自覺;不再“一二一”踏步,長期任教低年級後跨入中高年級,在大循環中打造理想課堂;在寒假中再讀課標,解讀教材,研讀專著,得心應手地指導學生線上學習,向著幸福的教育生活努力邁進。這是倪春鳳老師的底氣和力量。“文化興校,文化育人。”該校校辦主任劉興元感慨,學校整體徽派風格的打造出新,與古色古香的竹溪鹽街融為一體。一張文化旅遊導圖,一個新教育廣場,在文化自信中接續新教育的生命敘事。抗疫時刻,他不斷汲取新教育給養,踐行智慧教育,並把這種養分輸送給一個個孩子,即便是在貴州的,千山萬水也不能阻隔。

“在這個特殊的寒假裡,作為班主任,我沒有忘記自己擔負的責任。為了讓學生的假期生活能夠更豐富、更有趣、更充實,我每天給他們推送新教育實驗公眾號的晨讀,安排他們做一些手工,或者寫繪生活趣事,結合特殊的日子做一些有教育意義的事情。”數學老師沈桂琴製作美篇,記錄和孩子們共同相處的日子。“修築范公堤捍海堰,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鹽民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生命敘事劇的極好題材,將范仲淹的事蹟作為腳本來創編生命敘事劇,以大海為背景,以修堤為主線,以範公為典型,書寫頑強、勤勉、奮進的生命之歌。”該校工會主席劉俊華想得更多的,是卓越課程的展示如何與新德育的主題緊密結合起來。

新教育,踏春而來

新教育

濁浪排空,總有舟楫穿行;心懷危懼,不忘仰望星夜。寫信者用心,回信者熱烈,這是生命律動。他們將每一個開始,每一個結束,每一次憧憬,每一次勝利與失敗,精心地打造成一個個雋永的儀式,讓它們換來一次次真正的心跳與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