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踏春而来

大丰日报记者 胡勤荣 实习记者 胡城颢

大丰西南,古盐运集散地,千年沧海桑田。悠悠牛车古道,舟楫伴晚烟,似乎听到远古的吆喝。文庙、正心书院,草堰小学,历史的厚重,现代的文明,交织生辉。范仲淹的拴马石,高耸的石柱、静静的碑刻,拂去历史的尘烟,诉说着一个个故事。“做古文化,扬新教育。”盐韵竹溪,古文化的守正创新,新教育的地域书写,是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这一路,粒粒盐花,合则披荆斩棘、拾级而上,散则满天星光、晶莹剔透。

端本溯源,一个英雄中队的砥砺奋进

龙溪夹沟,古盐运河道,两岸此刻桃红柳绿。钱氏卷瓦楼,曾经的粟裕指挥部,就在河畔。一代开国大将粟裕,不畏强敌、运筹帷幄、团结军民、以少胜多的战斗故事在这广为流传。这是红色的足迹,流淌着红色的基因。

新教育,踏春而来

一代开国大将粟裕

2005年,刚刚接触新教育的杨荣平老师,给自己的班级一个响亮的名字——“粟裕中队”。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是“粟裕中队”成立的初衷。“我是沧海一粒粟。”这是一个学生成长共同体的雏形。

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奋发向上。英雄旗帜的指引下,大家发现,生命的年轮就是在每一季的花开叶落中一圈圈沉淀下来的。朝向明亮那方,朝向勇敢坚毅,2010年该中队被命名为江苏省少先队“英雄中队”,2011年成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

多少年,英雄中队的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精神不变。请抗日老战士朱如朗爷爷讲革命故事,召开“我心中的英雄——粟裕将军”主题队会,孩子们更加懂得时代需要英雄、时代召唤英雄。“给敬老院老人、五保户送温暖,与汶川灾区小朋友手拉手,为特困学生过集体生日”,人文情怀在一点点生成。“红领巾寻访共和国英模”、“草堰了不起”综合实践、“红领巾寻访江苏创造”小记者采访,感受家乡巨变,弘扬革命精神,传承家乡文明,孩子们更多了乡愁记忆。

不止是“粟裕中队”。对理想的学生的认识越清晰,成长平台的构建越立体丰满。从关注素质提升到关注精神生活,从阶段目标达成到为终身发展打底,许多美丽的故事在演绎。

“阅读,给儿童生命注入厚实的养分。”2012年,季丽干老师在她接手的三年级班开始实施“午读”计划。从家里拿来女儿曾经读过的课外书分发,有的孩子开心,有的有抵触情绪,但慢慢地他们安静下来了。在教室里开辟图书角,开展“草娃百日阅读行动”,孩子坚持每日阅读打卡,记录阅读成长的足迹。师生共读一本书,制定阅读计划,摘录好词佳句,书写心得体会,编制了一本本内容丰富的读写绘本……阅读的岁月静好,一直在坚持。

“我还通过好书推荐课,阅读指导课,美文欣赏课,班级读书会,一次又一次地推进了孩子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被拍摄下来,让所有的家长参与进来,季老师的“阅读闯关”、“手可摘星辰”等活动,让阅读的星空更亮。“季老师成功引导家长陪伴孩子共读,可见人格魅力和辛勤付出!亲子共读如此美好,令人神往,我们也来亲子共读!”家长由衷点赞。

新教育,踏春而来

小蚂蚁部落的孩子们精神抖擞。

像小蚂蚁一样勤劳善良,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像小蚂蚁一样谦逊有礼,做一个“讲礼貌”的人;像小蚂蚁一样灵动善思,做一个“爱动脑”的人;像小蚂蚁一样团结合作,做一个“能自律”的人。这是季老师的“小蚂蚁部落”,又一个英雄中队,内涵在延伸。因为一个美好的约定,孩子们阳光自信、迎风吐蕊、向阳生长!

流风遗韵,一次课程文化的地域书写

龙溪古道,斑驳石板,青砖小瓦房。当年这里有多少盐码头,是怎样的繁华?孩子们站立于此,浮想追思。循着盐民奋斗的足迹,翻阅盐业文明的历史,深度开掘盐文化的内涵,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串场河水灵动。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该校校长王韦认为,突破乡村学校的发展瓶颈,就是要通过文化还原,实现由“管理推动型”向“文化驱动型”的转变,让新教育的美好看得见。扎根乡土,打造鲜明的新教育文化符号,建设具有“品性”“品质”“品味”“品牌”的学校,草小从课程开发上整体建构。

2001年,在基础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24页的《草堰古文化》校本课程破土而出。几年后,第二本校本课程《我爱家乡》出炉,这次有了近百页,内容更充实,更多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探索。2018年,古盐文化的研究渐成体系,学校根据不同年级段的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编写《盐之源》、《盐之韵》、《盐之歌》成套校本课程,每本教材编写20课时,将盐文化的精髓涵盖到小学生的六年学习生活中,分层施行,循序渐进,逐步攀升,在文化的润泽中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人文素养。

盐花朵朵、盐根追踪、盐源探秘,通过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盐民生活、古迹见证等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草堰是盐文化的发源地。盐海拾贝、盐光闪耀、盐韵悠长,通过古井石桥、石闸寺庙、碑亭石刻等文物古迹的详细介绍,加深对家乡文化的探知。历史圣贤堂、海盐名人传、红色英雄榜,多少圣贤、先辈的事迹,激励引领人驰而不息。这是盐语的启蒙,溯源向上,层层递进。

庆丰桥、朱恕墓,周氏宗祠、宋代义井,亲近文物,拥抱古迹,当导游、讲故事、演剧本,孩子们接受着一次次的文化洗礼。也许你看到李汝珍井旁磨墨,奋笔疾书《镜花缘》;也许你听到周敦颐凭栏而立,浅吟低唱《爱莲说》;也许,你有着和管仲、胶鬲、夙沙氏瞿子的偶遇;也许,你会到义阡禅寺撞一撞巨大铜钟,在永宁桥畔感叹古桥沧桑……

新教育,踏春而来

孩子们在节日里作汇报表演。

头戴导游帽,手持小彩旗,身披“古镇小导游”绶带,绘声绘色讲述鸳鸯闸的丰功伟绩;开展调查采访,搜集有关文物的史料和故事,知晓张士诚在草堰揭竿起义的历史风云;《风土人情篇》、《文物景点篇》、《民间故事篇》,孩子的字里行间,有传说,有故事,有发现,有欣喜……写生,表演,盐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了文化的自我创生,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活”在学生的生命里,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健康人格和个性特长得到培养和彰显。

在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人,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人,是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人的幸福完整的实现。这一点上,草小人秉持信念。

取瑟而歌,一群追梦老师的乡土叙事

根植田野,新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这是非常富贵的财富,不仅要保值,还要增值。携手“好伙伴”,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学校发展共同体,这是视野,更是担当。

“老师们现在都是居家上班状态,老师们要每天看书、学习、锻炼,写心得体会、随笔,让自己工作生活得很充实。正如朱雪晴校长对老师要求的那样:榜样+底线。”这个寒假,王韦很多时间花在了写信上。他给老师写信,给学生写信,给家长写信,给新教育实验学校校长写信,给远在日本、俄罗斯的国际文化交流学校校长写信。

一次次走出校门聆听窗外的声音,在感动触动后重新审视自己,有了读书、钻研的行为自觉;不再“一二一”踏步,长期任教低年级后跨入中高年级,在大循环中打造理想课堂;在寒假中再读课标,解读教材,研读专著,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线上学习,向着幸福的教育生活努力迈进。这是倪春凤老师的底气和力量。“文化兴校,文化育人。”该校校办主任刘兴元感慨,学校整体徽派风格的打造出新,与古色古香的竹溪盐街融为一体。一张文化旅游导图,一个新教育广场,在文化自信中接续新教育的生命叙事。抗疫时刻,他不断汲取新教育给养,践行智慧教育,并把这种养分输送给一个个孩子,即便是在贵州的,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

“在这个特殊的寒假里,作为班主任,我没有忘记自己担负的责任。为了让学生的假期生活能够更丰富、更有趣、更充实,我每天给他们推送新教育实验公众号的晨读,安排他们做一些手工,或者写绘生活趣事,结合特殊的日子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情。”数学老师沈桂琴制作美篇,记录和孩子们共同相处的日子。“修筑范公堤捍海堰,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盐民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生命叙事剧的极好题材,将范仲淹的事迹作为脚本来创编生命叙事剧,以大海为背景,以修堤为主线,以范公为典型,书写顽强、勤勉、奋进的生命之歌。”该校工会主席刘俊华想得更多的,是卓越课程的展示如何与新德育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

新教育,踏春而来

新教育

浊浪排空,总有舟楫穿行;心怀危惧,不忘仰望星夜。写信者用心,回信者热烈,这是生命律动。他们将每一个开始,每一个结束,每一次憧憬,每一次胜利与失败,精心地打造成一个个隽永的仪式,让它们换来一次次真正的心跳与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