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辛苦養育孩子18年,都不如出生後的第一年,你知道嗎

張麗是出了名的女強人,懷孕期間就一直駐守在工作崗位上,生完孩子休完產假後又繼續投入到工作中去。

雖說張麗每月的薪資很高,但還是惹得婆婆不高興。每天張麗除了餵奶和給孩子換洗,其他事情都由婆婆來做,就連哄睡也是婆婆完成。張麗因為經常加班,晚上回來很遲,為了不打擾寶寶睡覺,就一直讓婆婆帶著寶寶睡。

李玫瑾教授:辛苦養育孩子18年,都不如出生後的第一年,你知道嗎

這樣過了一年,張麗發現自己和寶寶產生了隔閡。

白天自己和寶寶玩得很好,可是一到晚上要睡覺了,寶寶就非常黏婆婆,非要跟著婆婆睡。張麗試圖改變寶寶,卻遭到寶寶無情地拒絕。對此張麗感到非常傷心,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孩子,卻不跟自己親。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的現象。剛出生的寶寶不是沒有自己的思維的,他們每天除了吃喝睡,還會尋求心理上的安慰。

李玫瑾教授:辛苦養育孩子18年,都不如出生後的第一年,你知道嗎

一、1歲內的寶寶對媽媽有很強的依賴感

1歲以前的寶寶雖然不會說話,但是對媽媽的依賴感很強。在他們還沒出生時,就已經習慣了媽媽的心跳聲和味道。出生後,他們和母體分開,會急於尋找到熟悉的感覺。

如果媽媽不能及時回應寶寶的這種情感,那麼寶寶以後就會通過暴躁、叛逆、發脾氣反饋回來,而且還容易缺乏安全感。

預防未成年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媽媽懷胎十月,外加之後18年的撫養,都不如出生後第一年親自照顧更重要。”

李玫瑾教授:辛苦養育孩子18年,都不如出生後的第一年,你知道嗎

二、孩子1歲前媽媽親自帶,有什麼好處

1、增強孩子安全感

孩子在1歲前非常弱小,這個時候尤其需要媽媽的照顧。在睡覺時,他們非常希望能在媽媽的懷裡進入夢鄉,這樣會讓他們感到很踏實。如果孩子在1歲前,缺少媽媽的陪伴,不安全感甚至會伴隨他們一生。

2、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於孩子的性格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李玫瑾教授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末代皇帝溥儀在青少年時期非常頑皮,喜歡捉弄奴僕,連他師父的話都不聽。然而唯一能震懾住溥儀的是他的乳母,這個連大字都不識的老嬤嬤,不會講大道理,卻讓溥儀非常聽話。

這是因為溥儀是由這位老嬤嬤帶大的,對她有很強的依賴性。

這也是李玫瑾教授一直強調的觀點,1歲之前無論再忙,孩子也一定要自己帶。

李玫瑾教授:辛苦養育孩子18年,都不如出生後的第一年,你知道嗎

3、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童年

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可以說是一個人一生的底色,如果一個孩子童年過得不快樂,那麼他的一生都將可能壓抑痛苦,如果一個孩子童年非常幸福,那麼他以後的人生都將被幸運和滿足包圍。

孩子的成長轉瞬即逝,不會重來不能倒帶,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非常可惜。更重要的是,孩子和誰在一起的時間長,就會和誰更親,這是永恆的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