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與其和命運刀兵相見,不如平心靜氣地改造他

“人是否能夠改變命運,我不曉得。我只曉得,不認命是哪吒的命。”

那年很火的《魔童降世》哪吒這句宣言,的確夠勵志。

但勵志歸勵志,走出電影院的瞬間,可能還是心潮澎湃意難平,但過不了幾天,也就忘了。

不僅是那種感覺,連這句話也忘了。

因為很多空洞的語言,並不具備指導現實生活的意義。

哪吒會法術我們不會;哪吒生來就是妖,可我們是人;哪吒是故事裡的,是神話傳說裡的,而我們只屬於現實,只屬於生活。

人有溫度,生活有溫度,但在壁壘森嚴的現實面前,往往能冷卻很多不切實際的熱度。

逆天也好,改命也罷,人都有如哪吒一樣的想法,但切實可行的方法論始終是個問題。

《了凡四訓》:與其和命運刀兵相見,不如平心靜氣地改造他

01

很多年前,就讀過《了凡四訓》,當時覺得字字在理,句句入心。但仍是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輪轉。

當時沒有耐心,也沒那份靜氣。

時光每天浩蕩向前,歲月崢嶸,生活的重壓之下,只想著走得更快一點。

前幾天,在依然故我的忙碌中,又翻起它,才恍然覺得,每天急匆匆萬千思慮,其實不如靜下心來,認真地去思考、去做一件有用的事。


《了凡四訓》:與其和命運刀兵相見,不如平心靜氣地改造他

02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所著的訓子書,全書立意即:“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在《了凡四訓》裡,袁了凡結合自己一生學識,融通儒釋道,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世人不要被“命”字束縛,並深刻闡明瞭一個普通人該如何自強不息,改造命運。

它沒有《悟空傳》裡,悟空式的不甘與狂放,所以,也就缺少那種被人仰視的情懷。

但他很貼切,很真實。


《了凡四訓》:與其和命運刀兵相見,不如平心靜氣地改造他

03

青春年少時,人往往自命不凡,壯懷激烈,但隨著生活的挫折點點而至,又不免鬥志消磨。開始向命運低頭,向生活妥協。

但誠如雲谷禪師告誡袁了凡的那番話:

“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

聽了雲谷禪師的話,袁了凡本著倘若命運不公,就把好事做到底的精神,終於改寫了自己的命運,在他手裡,命運轉了一道彎。

我們常以為佛家講“出世”、講“無慾”,難免對佛學有偏見,但真正的智慧,卻往往不是豪言壯語,只在不經意間,撥雲見日,拂開籠罩在我們心上的迷團。

《了凡四訓》:與其和命運刀兵相見,不如平心靜氣地改造他

04

袁了凡在《了凡四訓》裡說:

“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

一個人沒有作為,不能一概推諉於命運。

一旦為自己找到了藉口,便找到了心安理得、頹廢懶散的理由。

所以袁了凡談起“改過之法”,教我們一要發恥心,二要發畏心,三鬚髮勇心。

不包容自己的碌碌無為,不生欺瞞之心,奮發自勵,下決心從自己做起,不諱疾忌醫,敢於向自己宣戰。

如果我們改變不了世界,就改變自己;如果我們連自己都改變不了,又遑論改變其他?


《了凡四訓》:與其和命運刀兵相見,不如平心靜氣地改造他

05

以前讀《西遊記》,總覺得菩提老祖偏心,見孫悟空是天生石猴,就另眼相待。

後來再看,才懂孫悟空。

他初進洞府,菩提老祖問他姓名,他說:“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賠個禮就罷了。一生無性。”

柔順至此,虛懷至此,也算是到了做猴的極致了。人能謙柔如此,什麼事做不成!

而人卻常常難免自滿!

所以袁了凡在《了凡四訓》裡講了個故事:

江陰有個考生,叫張畏巖,很有些才情。在南京鄉試的時候,因為榜上無名,就大罵考官有眼無珠。

正好旁邊有一個道士在旁邊看見他這副形狀,就笑著說:“肯定是相公的文筆不好的緣故!”

張生聞言說:你沒有見過我的文章,怎麼就知道是我的文章不好?

道士說:我聽說,做文章貴在心氣平和,今天聽見你大罵,心中鬱壘太多,文章又怎麼能寫的工整呢?

張生於是拜服。


《了凡四訓》:與其和命運刀兵相見,不如平心靜氣地改造他

06

有人說,曾國藩也是袁了凡的粉絲。

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也是一個自恃才情的人,但多次科考不中之後,就消極頹廢,多有抱怨。

曾國藩聞言後,給他寫了一封信說:不要抱怨命運,不要抱怨別人不懂得欣賞自己,但只問自己的文章工不工耳!

不知道他這樣的觀點是否受到了袁了凡的影響,也許,聖人的思想都是一貫的。

踏踏實實,不厭其煩,從一件一件小事做起,蓄點滴之力,累涓滴之功,我們最終才可能像袁了凡那樣實現人生的逆襲。

真正的逆天改命,不一定就是和命運刀兵相見、殊死相搏,而是平心靜氣地去改造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