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地域文化之極簡渭南名人錄(歡迎補充)

渭南,八百里秦川最寬廣之沃野所在,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素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三聖故里、將相之鄉美譽。渭南歷史上英傑人物輩出,為便於傳承地域文化,初步整理如下:

關中地域文化之極簡渭南名人錄(歡迎補充)

字聖倉頡


倉頡,字聖,史載:"龍顏四目,生有睿德"。今白水縣有倉頡廟。

王翦,生卒不詳,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秦代傑出的軍事家,與其子王賁一併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關中地域文化之極簡渭南名人錄(歡迎補充)

話劇《司馬遷》(劇照)

司馬遷(前145—前87年),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魯迅贊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楊 堅(541年~604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隋朝的建立者,雄才大略,勵精圖治,開創“開皇之治”。結束了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據狀態,實現了自秦漢以來中國的又一次統一,使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經濟發展,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唐代中興名將,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臨危受命,先後參與指揮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平定安史之亂;後又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郭子儀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

張仁願(?-714年),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臨渭區)人,唐代宰相、名將。為相秉政不阿,執法嚴正,用人得當;為將則“號令嚴明、將吏信服”,與李靖、郭元振、唐休景齊名,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渭南三賢之一。

白居易(772年~846年),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臨渭區)人,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渭南三賢之一。

寇 準(961年~1023年),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臨渭區)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因其剛直不阿,敢於向皇帝犯顏直諫,所以宋太宗稱讚其:“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渭南三賢之一。

王傑(1725~),陝西省韓城市人,清代第一位陝西籍狀元,生性剛直,清正廉明,不畏權勢,一身正氣,多次當著乾隆和群臣的面痛斥大貪官和珅奸詐貪婪的本性,後負責主審和珅,鐵面無私,秉公執法。晚年辭京還鄉時,嘉慶賜詩:“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

王鼎(1768年~1842年),陝西省蒲城縣人,清代著名抗英名相。少時家貧,他勤奮好學,心存大志,後官居宰輔之位。鴉片戰爭中,極力主戰,堅決反對議和投降割讓香港,在廷諫、哭諫均告失敗的情況下,懷惴“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的遺疏,自縊於圓明圓。林則徐聽到王鼎尸諫的消息悲痛萬分,賦詩讚王鼎“傷心知己千行淚,灑向平沙大幕風”。王鼎死後81天,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簽訂,香港人從此脫離了祖國,一去155年。

閻敬銘(1817~1892),陝西省大荔縣人,為官清廉耿介,是我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理財專家,有“救時宰相”之稱。晚年熱心地方公益事業,捐款修建義學,倡導、督促建起當時全國唯一的一座民間糧倉——豐圖義倉,慈禧太后題寫倉名:“天下第一倉”。

胡景翼(1892~1925),陝西省富平縣人。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時,在陝西舉兵響應,任第一標統帶。後赴日本留學。1914年回國,1917年參加組織陝西靖國軍,任第四路司令兼第七路總指揮。1922年馮玉祥任陝西督軍時,他任第一師師長。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率部到河南援助直系,直系敗後,駐河北正定、邯鄲一帶,歸附直系曹錕、吳佩孚。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又暗與馮玉祥、孫嶽聯合倒直,發動北京政變。後與馮、孫組織國民軍,任副司令兼第二軍軍長。11月,任河南軍務督辦。1925年4月病逝於開封。

楊虎城(1893年~1949年),陝西省蒲城縣人,國民黨高級將領中最早提出抗日的愛國將領之一。 1911年,他投身於辛亥革命;1917年,參加陝西靖國軍;1924年任國民黨第17路軍總指揮兼陝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12月,與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蔣抗日。西安事變後,他被迫辭職出國。“七七”事變後,要求回國抗日,遭蔣拒絕。後回國,被騙至南昌遭囚禁達12年之久。1949年9月17日,被蔣介石下令秘密殺害於重慶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時年56歲。

關中地域文化之極簡渭南名人錄(歡迎補充)

愛國將領楊虎城(個人最喜歡的一張)

未完待續……亦歡迎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