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古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也就是燃料,排在第一位,甚至还在米之前。生火做饭要柴,冬天取暖也要柴。那么,在一千年前宋朝,居民的烧柴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宋朝的燃料危机:“柴荒”

中国古代的柴,有芦苇,也有各种草和秸秆,但是北方城市里主要是烧薪柴,也就是木柴。讲究一点的烧木炭,那也是由木柴加工成的。就像白居易《卖炭翁》里说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卖炭翁砍伐薪柴,烧制木炭卖给长安居民

自打唐朝以来,人口越来越多,森林越来越少,加上盖房子、打家具都需要木头,木柴渐渐供应不上了。特别是在首都长安,随着秦汉以来对林木的过度采伐,人口达到上百万的长安已经出现了“柴荒”。为解决柴荒,政府特意允许长安和洛阳的居民砍伐道旁树的枝条当柴火,以解燃眉之急。在柴荒最严重的时候,对首都的公务员和外国人全部实行柴火配给制,五品以上官员每天供应2斤木炭,在长安的外国人(蕃客)每天最多供应3斤木炭。如果木炭供应不够,就到皇上的花园里割蒿草当柴烧(以苑内蒿根柴兼之)。有供应保障的阶层尚且如此,普通低端百姓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宋朝,都城搬到了开封,柴荒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严重了。一来北宋开封的人口比唐朝长安更多,是世界上第一个达到15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二来开封的自然条件比长安还要差得多。长安靠近秦岭,周围有不少山林,而开封在大平原上,四周根本没有天然森林。

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北宋开封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据记载,当时老百姓为了生存,不惜砍伐桑树、枣树这些经济林木,充当柴火。甚至出现了军队闯进村里砍桑树、枣树烧柴的现象。为这事,政府没少操心,比如宋仁宗的时候规定,偷砍别人家桑树 ,42尺算一份,满三份就要判死罪。但这还是挡不住老百姓砍树,发展到后来,连一些祠堂、庙宇、帝王陵墓的树木也成了砍伐对象。

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唐太宗昭陵的树木,在宋朝已经被砍光

尤其是在首都开封,虽然动员了举国之力保障供应,但是毕竟柴火体积实在太大,难以储存和运输。到了冬季雨雪交加、百姓苦寒的时候,问题尤其严重。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冬天, 每秤木炭卖到了二百文,是宋朝初年的二十倍。有关部门为解决老百姓吃饭取暖问题,拿出了四十万秤木炭半价供应给贫民。老百姓雪中见炭,跟现在买房子一样拼命抢购,甚至发生了踩死人的事件。

但是,一个超级城市的燃料需求,不是光靠国家搞一点平价柴能解决的。嘉祐四年(1059 年)冬天,成了大宋开国百年以来最寒冷黑暗的一个冬天。这年,从自立春以来,阴寒雨雪,小民失业,市场萧条,而薪炭、食物价格又翻倍的往上跑,很多人因为贫寒,投河上吊自杀。

此时,盛大的元宵灯节已将到来,面对这满城冻死骨的惨状,开封人谁还有心思来赏灯?在开封市长欧阳修的建议下,仁宗皇帝特别批示:今年的元宵灯节不办了。

面对饥寒和柴荒,怎么办?

石炭拯救开封:宋朝的”柴改煤”

应该说,当时宋朝政府为了解决柴荒,还是费了心思的。除了搞平价柴,后来政府还建立了国家储备柴制度,准备了一些薪炭,在价格贵的时候抛售,平抑市场。并且对商品薪柴的生产和运输减免税。但是柴炭体积大、分布太分散,运输距离长,远水难解近渴,而且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当时全国都缺柴,开封又如何独善其身?

一直到了北宋中期,这个问题才有了转机。有一种新燃料出现在开封,它的名字叫做石炭,也就是今天的煤炭。

其实,煤炭在当时并不是新发现,最晚在汉朝,煤炭已开始被用做燃料,当时称之为“石炭”,并且一直沿用到唐宋时期,也写作碳,至今日本人仍然把煤写作碳。三国时期,曹操修建铜雀台,在台下储藏了几十万斤石炭。唐代以后,冶炼、造酒等手工业作坊已普遍采用石炭作为燃料。但是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毕竟到地下挖煤比上山砍柴费力多了,因此使用石炭的还很少。

到了北宋中期,随着采煤技术的发展,煤矿已经十分普遍,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记载,当时开封周边,河东路的太原府,河北西路的相州(河南安阳、鹤壁)、怀州(河南沁阳)、 邢州 (河北邢台),陕西路以及京东西路的徐州等地都有较大的煤矿。

1959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鹤壁(宋代相州)发掘了北宋时期的一个大型采煤遗址,发现这个煤矿井深46 米,有10个回采工作面,井下有完整的巷道和排水系统。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型采煤遗址,可见宋朝人的挖煤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宋代挖煤技术示意图

随着采煤成本的降低,特别是柴荒问题日益突出。煤炭逐渐进入开封市场。相比木柴和木炭,煤炭的能量密度更高,更耐烧、温度更高,也便于运输,受到市场欢迎。尤其是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出台了一个重大政策:从产煤区(怀州)进京的石炭不征收商税。

因此,石炭很快就成为超级大城市开封的主要燃料。据宋朝笔记《鸡肋编》记载,北宋末年,“汴都(开封)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全部烧煤炭显然是夸张之辞,但是至少是大部分开封居民已经烧上了煤,柴荒时代逐渐远去。

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在清明上河图的年代,开封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煤炭

燃料革命带来经济革命

煤炭的大规模使用,不仅仅解决了开封的柴荒,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影响。

比如,它带动了钢铁产业的发展。根据考古研究,北宋时期已经主要靠煤炭炼铁,当时的生铁产地主要是盛产铁矿和煤炭的邢州 (河北邢台)、磁州(河北邯郸)和相州(河南安阳)等地。美国学者罗伯特·哈特威尔在《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一文中指出,到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他认为,宋代用煤炼铁的技术已经达到英国16-17世纪早期工业化时期的水平。可以说,早在一千年前,中国华北已经是世界钢铁产业的中心。

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沧州宋代铁狮子

它也支撑了宋瓷的辉煌。宋代瓷器被认为是历代瓷器的巅峰,根据记载,当时开封的窑厂是煤炭和木柴兼用,在北方盛产煤炭的地方比如磁州窑、耀州窑等著名窑厂基本上全用煤炭烧窑。

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宋代磁州窑遗址

煤炭还缓解了宋朝的生态环境危机。有了煤炭,可以少砍树,客观上保护了环境。当时苏东坡在徐州,听说当地发现了煤矿,十分高兴,特意写了一首诗,诗中说“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南山栗林渐可息, 北山顽矿何劳锻。”因为有了煤矿,南山的栗树林能够保全下来。

当然,煤炭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北宋大学者沈括就说石炭烟特别大,把衣服都染黑了。他写了一首诗,说延州(陕西延安)烧煤产生的烟尘,已经跟大城市差不多了,“石烟多似洛阳尘”。还有人写诗形容延州,说这里是“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简直就是现代的工业城市写照。

甚至在宋朝,还开始尝试对其他地下能源的利用。沈括在延州当官的时候,发现地下有一种神秘的黑色液体,当地人称之为石油。这种石油可以点火,也可以制作油墨。于是沈括组织人收集加工石油。他还写下了一句神预言:“此物(石油)后必大行于世。”在南方的四川,宋朝人研究出卓筒井技术,能打出几百米的深井,把天然气引出来做饭、煮盐。这是不是受了挖煤的启发呢?还真不好说。

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沈括《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到了石油这个词

有历史学家断定:在宋代,已经透出了中国的近代曙光。更有英国学者提出:人类工业化的起源是中国,而不是英国。中国“工业奇迹”的发生有1500多年历史,并在宋朝大变革时期达到了顶峰——这比英国进入工业化阶段早了约600年。正是在中国宋朝,许多技术和思想上的重大成就的传播,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兴起。

尽管,在漫天的石炭烟尘里,这道最初的曙光显得有些昏暗。

宋朝的燃料危机和“柴改煤”

——大郎,石炭买回来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