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油價暴跌的真相是什麼

近期如“過山車”般俯衝直下的原油價格,幾乎將所有人“打懵了”。

短短的幾天,石油界、媒體界、智庫界以及相關學術機構的分析文章甚多,大家的觀點基本一致:俄羅斯受夠了,沙特也很不開心。

「专栏」油价暴跌的真相是什么

過去三年,“維也納聯盟”限產保價的結果是為美國頁岩油生產商“做了嫁衣”。於是,“價格戰”開打,就看誰實力更強、底子更厚、手段更多、耐力更久了,能撐到最後的都是王者。

當然,也有一些分析文章認為此次油價暴跌是“陰謀論”“金融戰”“地緣博弈論”“沙特王儲薩勒曼耍了小性子”“普京大帝怒懟美國謀求長期執政”等等。反正,說啥的都有。

那麼,此次油價暴跌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可能誰也說不清。當我們看不清當下時,就看看歷史吧!這樣,可能會對我們有一些啟發。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油價曾出現過四次暴跌,分別是:1985—1986年,1997—1998年,2008—2009年,2014—2016年。而第五次便是當下,2020年3月正在發生的,油價在一週左右的時間跌幅超過40%。

用知名能源戰略專家的話說:“回顧前四次油價暴跌事件,1985年和2014年兩次下跌主因是富餘產能;1997年和2008年的兩次下跌主因是金融危機導致需求不足。唯有這一次,是需求和供給兩相夾擊造成的。”事實上,的確如此。

上述四次油價暴跌的歷史事件中,沙特作為“機動生產商”作用發揮得最充分的是1985—1986年。

此次事件中,沙特的石油產量從1985年的360萬桶/日上升至1986年的520萬桶/日,增幅為160萬桶。除此之外,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12月為挽救極端低迷的石油市場,沙特以極大勇氣和毅力與俄羅斯達成“維也納聯盟”,此後三年一直在超額執行限產配額,以及2015年和2020年兩次放棄“限產保價”,決定“增產保市場份額”。

「专栏」油价暴跌的真相是什么

不僅如此,從歷史上看,沙特超額執行減產協議曾出現過多次(“維也納聯盟”期間,沙特最高執行到位率高達配額的130%),作為OPEC領頭羊作用從而得以顯現。這有點類似於故意在給其他OPEC和非OPEC成員國“讓利”。

經過觀察還發現,沙特石油產量變化並非與OPEC組織協調一致。

確切地說,沙特是基於其國家計劃(目標隨時間而變)實時對產量進行調整,而非基於OPEC整體情況的考量做出的決定。也就是說,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依然是沙特作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決定增產還是減產的首要因素。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近20年來,我們覺得OPEC的影響力一直在弱化、而沙特的“石油權力”仍然持續的原因。梳理可以看出,沙特在全球石油市場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仍然十分顯著,沙特的“石油權力”仍然很大。

說一千道一萬,權力才是世界石油體系的核心,而世界石油體系實際上是世界秩序的組成部分。

沙特的石油權力來自三部分:

  • 一是其通過“石油換安全”戰略,在國家安全上與美國這一超級大國捆綁在一起。有了美國的安全保護傘,沙特在大幅增產或減產上就無後顧之憂。

  • 二是其為“石油美元”體系提供的物質保障,如果缺少沙特石油這一大宗商品交易帶來的規模效益,以及缺少沙特將石油收入盈餘投向美國金融市場帶來的示範作用,則“石油美元”體系的穩定性將大打折扣。

  • 三是其超低的石油生產成本。這使其在歷次“價格戰”中,比其他產油國更具“韌性”。

歸根到底,就全球石油市場中的供給側而言,沙特擁有無與倫比的“石油權力”。這或許就是沙特與俄羅斯開打“價格戰”、能打“持久戰”的勇氣,且並不太在意油價暴跌的“真相”。

陸如泉,中石油集團國際部綜合處處長、教授級高級經濟師

「专栏」油价暴跌的真相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