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肉類產業的數據迷霧

「專欄」中國肉類產業的數據迷霧

Richard Herzfelder(中文名:何文逸) Gira諮詢公司高級顧問

中國人到底消費了多少肉類?比以前更多,這是肯定的。但是究竟多多少?一些分析師、專家和業內人士多年來一直在爭論這個問題。

爭論的原因很簡單。中國農業部每年發佈國內肉類生產數據,並在《中國統計年鑑》中公佈。同時,國家統計局也公佈他們的年度人均消費數據,這些也出現在統計年鑑中,不過是在不同的章節。但這些數字並不一致。看起來中國牛肉和豬肉的生產量要高於消費量。而且,中國每年進口數百萬噸肉類,這表明產量不足,而不是過剩。

大多數人都瞭解這些生產數據。當人們說到,中國消費了世界豬肉的一半以上,即5500萬噸,他們實際上談論的是生產數據。

消費數據則顯示出一些不同。這些數據顯示,豬肉和牛肉的生產量都遠低於報告中的數字。它們還顯示出,肉製品所佔的市場份額高於之前的假設;而對於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在牛肉領域,如果沒有進口就難以滿足。

「專欄」中國肉類產業的數據迷霧

更重要的是,消費數據對未來需求有一定的影響。這些數據可能意味著,豬肉市場比樂觀估計還有更多的增長空間,但牛肉市場的增長空間較少。

生產和消費數據的差異看起來很明顯,包括官方數據。根據消費計算的數據比生產數據低34%。要麼數據有誤,要麼就是中國各地的冷庫都存滿了豬肉。

再看一下消費數據,最大的漏洞是政府的家庭調查不包括外出就餐。一些獨立的學術調查關注到了這個問題,並調查發現,城市居民肉類消費量的25%-40%是外出就餐,而農村居民幾乎都是在家消費肉類。據此調整城鎮消費總量能使數字看起來更合理,但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調整後的豬肉產量比報告的消費量仍然高出近1400萬噸。一些分析師聲稱,農村有一些隱藏的消費能夠彌補差距,這就意味著農村居民的豬肉消費量遠高於城鎮居民,但這與所有證據都相反。

事實上,調查顯示城鎮居民比他們鄉下親戚的肉類消費量更高,而且大部分肉類是在外出就餐時消費,包括在快餐連鎖店、工廠食堂和各種餐館。事實上,城鎮化是推動中國豬肉和牛肉消費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

「專欄」中國肉類產業的數據迷霧

那些認為生產數據偽造的人士指出,地方官員往往在報告時誇大生產總量。自中國近40年前開始改革開放以來,共產黨和政府的官員通常都是通過提高生產來贏得升遷機會。毫不奇怪,其結果是產量必須逐年增長。年復一年的誤差積累——這個24%的差距實際上遠遠小於1978年改革開放前誇大的部分。​

如果生產量確實比官方報告數據低24%,這將對進口和加工部門產生有利的影響,而且對未來增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

• 這意味著目前供應中國豬肉消費量2%的進口足以影響邊際價格,而且確實中國生產商已經開始抱怨進口對價格的影響。

• 這意味著加工豬肉佔到中國消費量的20%,而不是15%。該行業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擴大約三分之一,特別是在低溫產品和調理食品方面,從而將達到總消費量的25%或更多。

• 較低的數字還意味著中國生產量佔世界豬肉產量的44%,而不是通常所說的一半。這仍將使中國以巨大的優勢穩居世界第一大豬肉生產國。

「專欄」中國肉類產業的數據迷霧

重要的是對中國豬肉需求未來增長的影響。臺灣的中國人每年豬肉消費量大約是38.1千克。香港的消費量甚至更高,幾乎超標到了人均65千克。如果每個中國大陸居民每年的豬肉消費量都超過40千克,正如生產數據所示,那麼市場可能沒有進一步的增長空間,因為內地人已經跟他們富裕的臺灣親戚一樣習慣外出就餐。

但是就像調整後的消費數據顯示,如果每年只有31.6千克,那麼市場尚未達到其最大潛力,生產商、加工商和出口商都可以期待連年的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