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成就了數百位最高統治者-帝王。

有開國之君、有守成之君、有亡國之君。有明君、有昏君、有賢君、有暴君。

曾有人從不同角度總結過中國歷史上的君王。本文試著從在當朝的作為及對後世歷史的影響方面做一總結,遴選出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可能每個人的視角不同會有不同看法,如有不同請文後留言探討。


1、周武王-姬發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姬發(?-前1043年),周文王姬昌與太姒[sì]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

約前1046年,武王率軍討伐商紂,經過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史稱西周),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葬於周陵,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周武王建立西周後,開創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偉大措施,其核心思想為“敬天保民”,姬周成為中華文明的奠基者。建立了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國野制這些制度影響了後世中國長達三千多年

周朝(歷經西周、東周)統治中國近800年,與以上制度的建立有很大關係。

東周時期,周天子對各諸侯國的統治力極弱。這時期的文化藝術卻得到了極大發展,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思想紛紛產生,繪畫、雕刻、書法、音樂舞蹈、青銅藝術、冶金技術、織繡工藝得到發展,這些文化藝術影響後世幾千年。

現今,學界對中國封建社會起始於何時爭議頗大,歷史教科書一致將起始時間定於從秦王朝開始,但作者認為封建社會起始於西周更為合適。


2、秦始皇-贏政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一說名“正”),又稱趙政、祖龍等。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中國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

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統一全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

秦始皇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嬴政也是歷代爭議最大的帝王,歷代都宣揚秦始皇殘暴不仁,如焚書坑儒、大建阿房宮、長城、驪山墓等等。


3、漢高祖-劉邦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劉邦平民出身,公元前209年,於沛縣起兵反秦。劉邦知人善任、帳下文臣武將眾多,如張良、蕭何、韓信、陳平、曹參、樊噲、英布等。起義最後,項羽和劉邦兩大集團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爭奪天下的戰爭-楚漢之爭,戰爭歷時4年多,戰地之遼闊,規模之巨大,用兵韜略之豐富,前所未有,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楚漢戰爭最終實現了西漢王朝的大一統,具有積極的歷史意義。

劉邦採取的寬鬆無為的政策,不僅安撫了人民、凝聚了中華,也促成了漢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

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


4、漢武帝-劉徹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劉徹(前156年7月31日—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學家。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軍事上,漢武帝採取對外擴張政策,開疆拓土。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漢武帝多年派兵遠伐匈奴,徹底解決了自建漢以來北方匈奴常年犯邊之患。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罪己詔-《輪臺詔》。

漢武帝用人標準是惟才是舉,破格提拔。其在位期間曾兩次頒佈求賢詔。著名將領衛青、霍去病就是從奴僕中選拔出來的。而丞相公孫弘、御史大夫兒寬,以及嚴助、朱買臣等人都是從貧苦平民中選拔上來的,那時可謂是人才濟濟。

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漢書》評敘劉徹“雄才大略”。他的功業,對中國歷史進程和之後西漢王朝的發展影響深遠。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諡號孝武皇帝,宣帝時上廟號世宗。


5、隋文帝-楊堅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

隋文帝在位期間,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廢除九品中正制,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正式設立分科考試製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選官不問門第。楊堅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一直延續使用到清朝末期。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

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置穀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以來近三百年的動亂,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裡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開皇盛世氣象恢宏磅礴,楊堅下令修建首都大興城(即後來長安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誌,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楊堅開鑿大運河,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楊堅在位的二十四年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政績卓著,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

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6、唐太宗-李世民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

即位後,年號貞觀。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津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7、宋太祖-趙匡胤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涿郡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

北宋初年,國家四分五裂,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趙匡胤還重視農業生產,減輕徭役,賦稅專收。趙匡胤還澄清吏治,勸獎農桑,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些舉措不僅儘快醫治了二百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趙匡胤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宋朝的開拓者,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如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勤政愛民、嚴於律己、崇尚節儉等過人的人格魅力,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趙匡胤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於永昌陵。累加諡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8、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是鐵木真之孫,大蒙古國第五任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1206年,蒙古人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他被尊稱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定都於大都(今北京)。1276年,元滅南宋。元的統一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轄了全國,元朝政府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在澎湖島設立澎湖巡檢司,標誌著

西藏與臺灣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忽必烈作為一個征服者給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帶來了浩劫,但在歷史上仍能獲得不錯的評價。忽必烈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他是少數能夠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雖來自遊牧民族,但十分重視中原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忽必烈的“歷史功績”在於他接受了漢文化。

在位期間,忽必烈注意選用人才,重用漢臣,採用漢法,建立各項政治制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設中書省,開創我國省制之端。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廟號世祖。


9、明成祖-朱棣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號永樂。

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延續洪武政策。政治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官制機構,設置內閣和東廠;軍事上,五次親征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西南設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還委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中外友好往來和對南海地區的經營,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同時,為了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疏浚大運河,遷都北京。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

明成祖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享年六十四歲,廟號太宗,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長陵。明世宗時期,改廟號成祖,改諡“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10、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十大帝王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

康熙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臺灣的明鄭政權,顯示了康熙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年老時利用“文字獄”打擊漢族異議人士。康熙舉行“多倫會盟”取代戰爭,懷柔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他開創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政治家。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年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9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