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有哪些民族英雄?

无名学者


  •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一个民族凝聚起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以爱国主义为主在各个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我着重写几个从洪武到永历的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华忠烈,他们铸就了中华民族之魂,已经定格为统一的大一统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核心。 第一名: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濠州钟离人 ,吴元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谕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暑,收复燕云,此为日月重开大宋天。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后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陆续五次北伐,基本使得蒙古无法再进行大规模进攻。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创造了“洪武之治”有评价: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 第二名:徐达为代表的开国功臣们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禹冯胜付友德李善长刘伯温汤和等明朝开国功臣,他们为中国的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贡献很大的贡献。李善长,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刘伯温:“吾之子房也。”徐达“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常遇春,“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李文忠,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其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常师事金华范祖干、胡翰,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
  • 第三名:明成祖朱棣 明朝第二位皇帝,受封燕王年轻时即统帅军队与蒙古作战,建文元年皇帝削藩,朱棣起兵靖难,后登基为帝,庙号太宗,明世宗时改为成组。朱棣一生功绩,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设置交址承宣布政司,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 ,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 。同时,为了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 。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一生都为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做努力,他在位期间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在历史留下浓厚的一笔,也汇聚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朱棣是民族英雄当之无愧。李贽:“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明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 第三名:定兴王张辅 张辅,字文弼,河南祥符人 。永乐四年,以右副将军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旋即接任主帅,屡战告捷,于次年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司。战后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券。自永乐七年至永乐十三年,三次以总兵官讨平交趾叛乱。先后四至交趾,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后世多以张辅不得世守交趾为恨。永乐二十年至永乐二十二年间,参与明成祖朱棣的第三、第四、第五次北征。朱瞻基:卿以亲以贤,祗事祖宗,多历年岁。忠存社稷,功著国家。逮朕缵承大统,勤诚辅弼,元勋厚德,岿然于今。②皇太后谒陵还,道汝辈行事甚习。言辅,武臣也,达大义。

  • 第四名:于忠肃于谦(民族英雄) 保卫京师 ,铲除奸党,辅助朝纲。拯生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挽救大厦之将倾,国家栋梁,民族英雄。朱祐樘:气禀刚明,才优经济,兼资文武,茂着声猷,当皇祖北狩之时,正国步难危之日,乃能殚竭心膂,保障家邦,选将练兵,摧锋破敌,中外赖以宁谧,人心为之晏然,董其昌: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唐枢:自入官所至著经略,朝望特隆。己巳大驾蒙尘,公誓不与虏俱生,整槊操练,黾勉百方,动切机宜,正误国之罪,惩失事之臣,阻南迁之策。尊嗣君以定国威,选材将以当敌忾,鼓惕中外,辑安四方,卒使社稷如故。銮舆后还织毫,皆公力也。
  • 第五名:威宁伯太傅王越 红盐池之战,总制三边,奇袭威宁海,追战黑石崖,延绥大捷,直捣贺兰,收复哈密。最终于弘治十一年十二月一日,在甘州(今甘肃张掖)逝世,享年七十三岁。孝宗闻讯后,为他辍朝一日,追赠太傅,谥号“襄敏”,并谕令以九坛告祭,荫补王越之孙王烜为国子生。朱见深认为:“或抚临云内,或总镇关西。在边来往者十二三年,兵民咸沐其惠;与贼攻战者百九十合,戎王亦在所殪。计武烈,不减汉朝之卫霍;论文事,无惭宋室之范韩。
    ” 崔铣:大明御天,道迈千古。复我文明,放彼丑虏。文皇至勤,立马阴玄。敻哉大漠,绝却狼烟。惟丰而解,惟愚是事。窟虎堂阶,谓可驯只。英英太傅,天子才雄。肃台秉宪,荒徼治戎。兵不大创,虏侮不绝。我甲我胄,往捣其穴。虏曰遯巳,西域底宁。二十余禩,庶几寝兵。嗟兵犹火,焚自不戢。奇事生疑,累功起嫉。滔滔汉江,公宅其濒。吉祥载酒,句泣鬼神。边再不宁,勤公载托。嗟公老矣,遽翻冥漠。嗟嗟骄虏,今炽如炎。谁其迩之,不畏其惔。军亦罢止,官靡资止。畴扣天阍,起公夷止。少闻世昌文武大略,比入翰林,人多言其任术不足数,及修《泰陵实录》,得见国史,知其塞上功甚伟。
  • 第六名:武靖侯征夷将军赵辅 赵辅,字良佐。凤阳府人。参加北京保卫战。后以左参将出守怀来。天顺初年,征入右军都督府莅事。成化元年,以都督同知佩征夷将军印,与左都御史韩雍等征讨大藤峡瑶民起事。赵辅倚信韩雍的方略,从不干扰,得以成平叛之功,战后特封武靖伯。成化三年,以总兵官与左都御史李秉东征,大破建州女真,进封武靖侯。成化八年,廷议施行大举搜套之策,拜赵辅为将军,出三边搜套。成化二十二年,赵辅去世。追封容国公,谥号“恭肃”。赵辅俊辩有才,以武职能文。南征北伐,颇立战功。有《平夷赋》传世。彭时:但赵都督领兵往返,纪律严明,军士在途,秋毫无犯,非他将可及,为可重也。
  • 第七名:太子太保毛伯温 出征安南,整饬边防。毛伯温征讨安南既用军事攻略,又用政治攻势。他调集两广、福建、湖北等官兵12万余人,分三路包围莫登庸,又向安南官兵宣传“揖让”政策,后不费一刀一箭平定了安南,靖边安民,创造了明朝有史以来兵不血刃的战绩,扩大了明王朝的版图。 其后,毛伯温又稳固边防,修筑了很多防御措施,为明朝的边防作出了贡献。《明史》:伯温气宇沉毅,饮啖兼十人。临事决机,不动声色。毛伯温能任翁万达、张岳,以成安南之功,不失为持重将。万达饬边备,整军实,其争复套,知彼知己,尤深识远虑云。朱厚熜: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 第八名:抗倭名将少保戚继光 南征倭寇,北御鞑靼。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条议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赵宪:闻戚继光之备倭于南方也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而守备甚固,倭寇以此不敢下陆云。北虏寇边,蓟镇总兵官戚继光,令中军将倪善领畿县军三万以赴之,盖以主将威信之素著,故军畏其令,而不敢扰民也。《明神宗实录》: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
  • 第九名:平定宁夏叛乱万历援朝战争主要统帅李如松 扬名西北,转战朝鲜,平壤鏖战,战死沙场。万历二十年,李如松以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职率军平定宁夏哱拜之乱。万历二十年十二月,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入朝鲜,在平壤之战中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歼敌近万,又火烧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至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凯旋回国为止,为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极大贡献赵志皋:壬癸以来,七八年间,国家多大师。往往张皇部署,东西策击斤斤云。而李氏世将家,往往兄弟连行间多有功。……督尤骁健敢勇,冠诸弟。西噎哱东护朝鲜,两事俱为帅主名,其功最最。……呜呼,可以死矣,是真宁远子。举世薄纯,绮李将军,侯者子介胄往往感激於右文。李将军以效死成明君之举,不陨其家,岂不烈烈丈夫哉。古大将毕命戎事者绝少,然主遇亦不薄,乃蝉联阀阅,不及忠烈之半,嗟乎忠烈,君恩不朽,足死矣,足死 。

  • 第十名:辽东经略熊廷弼孙承宗 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自请为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收复失地四百余里;京城防御皇太极。蔡东藩:熊廷弼、孙承宗二人,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满洲?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满军自乘间而入。明之祸,满洲之福也。虽曰天命,宁非人事?
    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
  • 第十一名:督师史可法 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扬州死后朝廷谥之为“忠靖。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廉信,与下均劳苦。军行,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以故得士死力。史可法悯国步多艰,忠义奋发,提兵江浒,以当南北之冲,四镇棋布,联络声援,力图兴复。然而天方降割,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遂致兵顿饷竭,疆圉曰蹙,孤城不保,志决身歼,亦可悲矣!史朴:
    家国两封书,壮明代三百年江山之色;衣冠一抔土,增溧阳五十世俎豆之光。程仪洛:一死报朝廷,求高帝列皇,鉴亡国孤臣恨事;三忠扶天纪,与蕺山漳浦,为有明结局完人。蔡东藩:南都殉难,以史公为最烈。他盛赞史公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说:“扬州城外梅花岭,有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
  • 第十一名:江阴三杰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
    阎应元 ,字皕亨,汉族,直隶通州人任江阴典史期间,率十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铁骑,两百余门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史称江阴八十一日。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血涌沸而仆”,终英勇就义。陈明遇,浙江上虞人。崇祯末年任江阴典史。弘光元年,江阴降清,知县林之骥去职,新任江阴知县方亨布告全县剃发,诸生许用等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闰六月初二,江阴士民擒杀方亨,明遇被推举为领导,倡义抗清。二十一日,清贝勒博洛命令刘良佐包围江阴城,七月初一,开始攻城。七月九日,陈明遇迎阎应元入城主兵,守城战斗激烈异常,孤军坚守江阴八十一日。城破后,明遇命全家男女四十三人自焚死。复持刀与清军作殊死战,身负重创,身死僵立墙边。
  • 冯厚敦,崇祯末年任江阴训导,在清军二百多门火炮轰开城门后于明伦堂自尽殉节。
  • 第十二名:鲁王首辅张煌言 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汉族、民族英雄。弘光元年南京失守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奉鲁王朱以海,联络十三家农民军,并与郑成功配合,亲率部队连下安徽二十余城,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后于杭州遇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有浓厚的爱国热情。《清史稿》:“当鼎革之际,胜国遣臣举兵图兴复,时势既去,不可为而为,盖鲜有济者。徒以忠义郁结,深入於人心,陵谷可得更,精诚不可得沫。煌言势穷兵散,终不肯为逭死之计。”张玉兴:挺身赴难,舍己为国,虽困犹斗,九死未悔者。这些人当形势极其严峻,国家、民族、人民面临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承担责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们唯一考虑的是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坚持正义,反对邪恶,甘洒热血,不惜牺牲个人一切。所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同凶敌斗争到底,赴汤蹈火,困而不馁,危而不怯,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 第十三名:张太师文忠公之孙张忠烈同敞 永历年间,任兵部侍郎、总督广西各路兵马兼督抗清军任务,又因其“诗文千言,援笔立就”永历帝授予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瞿式耜为师,与瞿式耜、王夫之、金堡一同在湖广地区举行抗清活动,后同守桂林,并任桂林总督。永历四年与瞿式耜在桂林被孔有德俘获,后二人坚贞不屈,被杀。当到了国家存亡之秋的紧要关头,张同敞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以身殉国的壮烈之举;尽管这种死的作用绝对不能改变当日的大局,但由其行为方式中所传递出的那种志薄云天、舍身取义伟大精神,却向后人做出了表率。郭沫若曾作《赞张同敞 》
  • 第十四名:瞿文忠式耜 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人,民族英雄。1650年,南明朝臣互诋,粮饷匮乏,清兵自全州进,桂林大乱,城中无一兵,瞿式耜独不去,与总督张同敞相对饮酒,日赋诗唱和,得百余首。后从容就逮,孔有德劝降不屈。又于囚中作临难表疏,与张同敞同在桂林风洞山仙鹤岭下英勇就义。十一月十六日这天的早晨,清兵声称:”请瞿阁部、张大人议事。”二人自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于是瞿式耜神色不惊的对来人讲到:”稍等片刻,待我写完《绝命词》。”于是,瞿式耜提笔写道:”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自主张。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然后,二人整肃衣冠,向南行五拜三叩头之礼(辞帝之礼),置于几案诗稿之上,携手同步,出得门来。瞿式耜笑着对张同敞说道:”我二人多活了四十天,今日,真是死得其所!”张同敞大声言道:”今天出去,死得痛快!我死后当为厉鬼,为国杀虏击贼!”说着,他从怀中掏出珍藏的网巾戴于头上,”服此于地下见先帝!”
    《明季南略》论式耜的疏奏说:”永历驻肇庆,疏奏谆谆,以岁月稍暇,财赋优裕,用心尽力,修内治以自固,严外备以自强,且一材一艺之士,靡不收罗幕府。每慨人才易尽,凡趼足而至者,非怀忠抬义之人,亦乱世取功名之士,人之岁月精神,不用之于正,则用之于邪,安可驱为他人用哉!人咸以桂林为稷下。”顾城:瞿式耜、张同敞的从容就义比起那些贪生怕死的降清派和遁入空门、藏之深山的所谓遗民更高洁得多,理应受到后世的敬仰。
  • 第十五名:民族英雄延平王郑成功 力拒清廷,驱逐荷兰,收复台湾刘铭传:“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沈葆桢:“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刱格完人。”
  • 最后:李晋王定国 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板荡膻腥忠贞显,江山代代颂英贤。残碑读罢呼雄鬼,生死都从李晋王。愿我国人,勿忘李定国。 他们皆临危不惧,挺身赴难,百挠不屈,杀身成仁。这种冒死不顾、为义殉身的宏大景象,极大拓展了作为伟大民族的想象力和视野,已经定格为统一的大一统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 欢迎补充。

陈郡忱某人


明朝,作为一个比较纯粹的中原汉族国家,和周边民族部落之间矛盾比较突出。而正是在这不断地防卫和反击之中,诞生出了无数的民族英雄。

于谦:

毫不客气地说,明朝之所以没有弄出来个“北明”、“南明”,北京没有像开封一样来一个靖康之耻3.0版,正是因为有了于谦。“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和岳飞一同矗立在西子湖畔的于谦,又岂能不是毫无争议的民族英雄?

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谭纶:

这四人组成的抗倭天团,在嘉靖王朝令人焦头烂额的倭患之中拨开云雾见青天。毫无疑问,戚继光年少时的那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不仅是他一人的座右铭,更是这四位民族英雄的毕生追求。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

无论是打造关宁锦防线,还是以七十六岁高龄带领全城军民殊死抵抗清军,还是打出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袁崇焕,以及带领五千残兵鏖战六万主力清军最后全军覆没的卢象升,都是明清战争之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明清战争才在一片颓势中显得如此壮烈!史可法、阎应元、李定国、张煌言、郑成功……

这是一个太长太长的名单,当北京城坡的时候,就意味着混沌但又悲壮的南明抵抗运动的开始。无论是扬州十日,还是嘉定三屠,亦或是如今和岳于双少保共同守护西湖的张煌言、永远守护着宝岛的延平王,都是这段历史给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小满豫看文化历史


所谓“霸秦强汉,盛唐刚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政权,明朝的存在无疑是值得任何一个汉人自豪骄傲的,因为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做到“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等王朝。就我所接触的历史而言,我觉得明朝完全当得起“刚”这个字。因为无论是面临谁的挑战,大明朝从来都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干”!

所谓“民族英雄”,那自然是要在对抗外族侵略的时候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了,就此而言,那明朝可以成为民族英雄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一:明朝初年

1、朱元璋

所谓“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明朝被诩为得国最正的王朝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在明朝之前的元朝实际上是蒙古人异族入侵建立的王朝。所以,崛起于阡陌之间,纵横于九州大地,最终实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朱元璋自然是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2、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人

作为明朝北伐的主要将领和具体负责人,中山王徐达自然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除此之外,后来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并在捕鱼儿海建立不世功勋的蓝玉自然也是民族英雄无疑。

当然,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作为徐达、常遇春、蓝玉等北伐军的粮草供应者的人民大众,转运者的后勤军队,自然也是毫无疑问的民族英雄了。

二:明朝中期

3、俞大猷,戚继光

明朝中期,因为日本进入战国时代的关系,国内大名与诸侯一心忙于内战而耽误了生产劳动,以至于国内物资紧缺。当此之际,眼见聊中国富裕的日本国竟然派出大量海盗(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大肆搜刮和洗劫。以至于搅扰的东南沿海地带民不聊生。

而出于护国匡民的初衷,明朝皇帝果断派出俞大猷,戚继光等人,在东南沿海地区招募新军,就地训练,保家卫国,抗击倭寇。终于,通过俞大猷,戚继光二人十数年的努力,一度为患海疆等倭寇终于被铲除殆尽,沿海百姓终于再得安宁岁月。

4、李如松、麻贵、陈璘

而到了大明万历年间,织田信长的部下丰臣秀吉暂时统一了日本国内。于是,野心勃勃的日本鬼子妄图通过侵占朝鲜半岛,来实现其最终以朝鲜为跳板占领大明的军事计划,而朝鲜本就是明朝的属国,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面对朝鲜国王的救助,大明万历皇帝自然是要派兵出征,护卫小弟的。

于是,从1592年开始,一直到1598年,明朝先后派出大将李如松、麻贵、陈璘等,率军援助朝鲜,并最终在朝鲜军队的配合之下成功击退狼子野心的日本军队。不仅成功保证了属国的完整,而且还打响了大明军队的赫赫威名。

三:明朝末期以及南明时期

5、郑成功,李定国,史可法,顾炎武等等

公元1644年,在李自成顺利攻破紫禁城,崇祯皇帝投缳自尽的时候,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毅然决然的做了投递叛国等汉奸,将一直虎视眈眈的螨清王朝迎入锦绣如画的九州大地。

就此,先前不共戴天的国内矛盾遂一转而变为异常激烈的民族矛盾,在异族铁骑再度驰骋在中华大地的时候,无论是原为起义军等李定国,还是大义灭亲的郑成功,亦或是身为大明遗臣的史可法、顾炎武。纷纷放下成见而站到一起,为心中的民族大义而与螨清王朝激战在一起。

至于郑成功更是为了拓展抗清纵深而将盘踞台湾岛的荷兰人赶了出去。虽说后来“反清复明”运动终究以失败告终,但烈士的英魂和英雄的精神却将历久弥新,亘古流传,激励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除此之外,诸如于谦等也应给算是民族英雄,因为正是他的坚持,才保住了巍峨雄伟的北京城,才守住了大好河山的北方半壁。


吴越管城君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七帝,享国276年。明朝是由朱元璋农民起义建立,亦由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频繁不断的战乱自然会出不少有名的五将,今天我们来看看能排进明朝前十位的五将有哪些?

徐达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英雄,战损比创造了冷兵器时代奇迹。

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李成梁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自朝鲜内附。

万历初期,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李成梁有大将才。在整个明朝将吏贪懦,边备废弛的情况下,镇守辽东30年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但他位望益隆,奢侈无度,甚至虚报战功,为言官所劾。万历十九年(1591年)罢官。其后十年间,辽东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李成梁复职,年已76岁。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尽徙其民6万余户于内地,以大军驱迫恋家之民,虽为时论所谴责,但使辽东再次出现安定的局面。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享年90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

邓子龙

邓子龙明朝抗倭英雄,与将军李舜臣齐名,他是江西丰城人,嘉靖三十七年的时候高中武举,后来江西省有强盗肆虐,到处烧杀抢掠,邓子龙就被派去讨伐盗寇,升为了广东把总。

万历年间,邓子龙由于讨伐山贼和巨盗有功,被升为了铜鼓石守备,接着还升为了代理都指挥佥事,掌管浙江都司,因为有人看不惯他所以声称要削掉他的官职,万历认为他的罪行较清,在加上民间还与人结伙作乱所以让他前去讨伐,他不负众望,用声东击西的妙招将金道侣团伙消灭。

万历十一年,缅甸人竟然偷袭云南,朝廷便又派邓子龙前去驻兵永昌,缅甸的军队势头非常猛,不仅烧杀抢掠,搜刮民脂民膏,还率兵想要攻打中原,邓子龙审时度势,率领军队在攀枝花跟缅甸军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缅甸军团落败而亡,邓子龙看形势大好,派兵乘胜追击,直捣敌人的巢穴,活捉缅甸军团的首领首级,因此邓子龙被封为副总兵,接着换他又喝高国春一起打击侵犯孟密的缅甸军团,打的边境的野蛮人归附明朝。

万历二十六年,爆发了朝鲜战争,日本人侵犯了明朝的邻居朝鲜,所以邓子龙在此官复原职跟率领水军和陈璘出征讨伐倭寇,那个时候,李舜臣等人其实已经将倭寇击败,日本倭寇本来想着回到穿上渡海回家,邓子龙就和李李舜臣一起乘胜追击,在釜山海面上迎击日本,这场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露梁海战。

战斗过程中,邓子龙精忠报国,即使自己已经年过七十,仍然率领着两百士兵向倭寇冲杀,杀敌无数,不幸的是,自己人的船,误将火器扔到了邓子龙的船上,因此船内起火,倭寇趁机偷袭反扑,邓子龙力战而亡,李舜臣也一同殉难。

邓子龙死后,被明朝追封为都督佥事,他的儿子也因为他被封官,朝鲜为了纪念他,还为他修建庙宇,据说当年邓子龙在朝鲜前线的时候,救下了一名少年,他就是努尔哈赤。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朱文正

朱文正(1336年-1365年),是朱元璋的亲侄儿,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曾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其父是朱元璋长兄朱兴隆(南昌王)。

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越。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后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

秦良玉

秦良玉(1574年―1648年7月11日),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年著名女将。

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慰使(俗称土司),马千乘被害后,因其子马祥麟年幼,秦良玉于是代领夫职。秦良玉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秦良玉死后后世文人赞颂秦良玉所作的诗词非常多,近代冰心、郭沫若也对秦良玉大加称赞,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说到:"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明朝灭亡后,南明王朝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

历朝历代修史,女性名人都是被记载到列女传里,而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胖子读历史


明朝,作为一个比较纯粹的中原汉族国家,和周边民族部落之间矛盾比较突出。而正是在这不断地防卫和反击之中,诞生出了无数的民族英雄。

一、徐达、常遇春:

这是大明王朝开国以来,首屈一指的民族英雄。他们的组合,不仅从南京打到了北京,还一举收复了被游牧民族政权夺去三百年的开封、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仅此一件伟业,就足以让他们名列民族英雄之中。

二、于谦:

毫不客气地说,明朝之所以没有弄出来个“北明”、“南明”,北京没有像开封一样来一个靖康之耻3.0版,正是因为有了于谦。“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和岳飞一同矗立在西子湖畔的于谦,又岂能不是毫无争议的民族英雄?

三、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谭纶:

这四人组成的抗倭天团,在嘉靖王朝令人焦头烂额的倭患之中拨开云雾见青天。毫无疑问,戚继光年少时的那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不仅是他一人的座右铭,更是这四位民族英雄的毕生追求。

四、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

无论是打造关宁锦防线,还是以七十六岁高龄带领全城军民殊死抵抗清军的孙承宗,还是打出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袁崇焕,以及带领五千残兵鏖战六万主力清军最后全军覆没的卢象升,都是明清战争之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明清战争才在一片颓势中显得如此壮烈!

五、史可法、阎应元、李定国、张煌言、郑成功……

这是一个太长太长的名单,当北京城坡的时候,就意味着混沌但又悲壮的南明抵抗运动的开始。无论是扬州十日,还是嘉定三屠,亦或是如今和岳于双少保共同守护西湖的张煌言、永远守护着宝岛的延平王,都是这段历史给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其实,又何止这些名留青史之人是民族英雄?徐达全军不是民族英雄?参加北京保卫战的每一位军民不是民族英雄?戚家军、谭家军、俞家军不是民族英雄?关宁铁骑、天雄军不是民族英雄?从扬州到江阴再到嘉定的宁死不降的百姓不是民族英雄?


唐明国亮


戚继光


用户肖锋


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虽然也有昏君误国,但是也因为明朝独特的文官制度,才造就了这么多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

明朝符合很多人对汉家骄傲和英雄主义的想象,尽管有一部分确实仅仅是想象而已。

明朝非常特殊,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赶走蒙古人而恢复了汉人当政,而明朝最后又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被满族人窃取了天下,就在元清之间,出现了这最后一个汉人王朝。

所以,喜欢明朝的人,很难忽略掉这种民族战争之间的是是非非。也正因如此,这个群体当中偏激的民族主义者相当多。

1.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为明代著名的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率戚家军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直捣倭寇老巢,解除东南倭患。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为中华民族抵抗外敌,保家卫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

  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清朝剃发令,在抗清三公等人领导下进行了前后长达81天之久的斗争,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伤七万五千余人,全城无一人投降。以江阴抗清三公为代表的江阴士民抗击清军的英雄事迹,在中华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3.不卑不亢——史可法

  明末政治家,军事家,中国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被俘后,不卑不亢,流传万世。

4.只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

5.万里勤王——秦良玉

  明朝末期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女将军、军事家、抗清名将。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女子。

  《明史》·秦良玉本传记载到:“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6.孤守辽东——袁崇焕

  抗清名将,治军严明,为后金兵所惮忌,主要战绩有宁远大捷等。努尔哈赤:“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武子杰222


明朝的民族英雄有:

1.徐达、常遇春。这是大明王朝开国以来,首屈一指的民族英雄。他们的组合,不仅从南京打到了北京,还一举收复了被游牧民族政权夺去三百年的开封、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仅此一件伟业,就足以让他们名列民族英雄之中。2.于谦。毫不客气地说,明朝之所以没有弄出来个“北明”、“南明”,北京没有像开封一样来一个靖康之耻3.0版,正是因为有了于谦。“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和岳飞一同矗立在西子湖畔的于谦,又岂能不是毫无争议的民族英雄?3.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谭纶。这四人组成的抗倭天团,在嘉靖王朝令人焦头烂额的倭患之中拨开云雾见青天。毫无疑问,戚继光年少时的那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不仅是他一人的座右铭,更是这四位民族英雄的毕生追求。4.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无论是打造关宁锦防线,还是以七十六岁高龄带领全城军民殊死抵抗清军,还是打出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袁崇焕,以及带领五千残兵鏖战六万主力清军最后全军覆没的卢象升,都是明清战争之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明清战争才在一片颓势中显得如此壮烈!5.史可法、阎应元、李定国、张煌言、郑成功。这是一个太长太长的名单,当北京城坡的时候,就意味着混沌但又悲壮的南明抵抗运动的开始。无论是扬州十日,还是嘉定三屠,亦或是如今和岳于双少保共同守护西湖的张煌言、永远守护着宝岛的延平王,都是这段历史给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武当夜话123


其实这个问题,题主完全可以去询问度娘,根本没必要在头条提问,纯粹太闲了。不过既然问道了,在下就略略作答一下。

所谓民族英雄,是指为捍卫国家的领土安全与本民族的自身利益与外敌做斗争的英雄人物,

有明一代三百年,出现了众多的英雄豪杰,他们统帅雄兵,与外敌作战,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豪情悲歌。明初的有徐达常遇春,他们从元朝手里收复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明朝中期的于谦,保卫北京,为大明江山的定固做出重要的贡献,

以及抗击倭寇的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谭纶。由于年代久远,这里不对他们做过多的叙述。

而到明末时期,诞生了极其多的风云人物,由于时局的变化, 满洲兴起,之后半个世纪产生了极其长远的影响。先后有一系列的朝廷将领阵亡或者间接死难,最出名的有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以及卢象升孙传庭,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将相之材。包括北京失守后南方朝廷的李定国,郑成功,这些都是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

一个国家的民族英雄是一个时代正能量的核心,往往能在危机时刻提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平年代同样有我们的民族英雄,虽然没有战火硝烟,他们在一线为一个国家的前途而奋斗,比如这次的疫情。


川娃子123


知识浅薄,就说两个大家都知道的吧😂

关键是民族英雄可不是谁都能担的起的,不是随便打打仗啥的就说他是民族英雄。

1、第一个当然得首推我们的于大人——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丝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首《石灰吟》表现出来了于谦的为官气节和远大志向,怎么说呢。搁在今天就得这么形容于谦:他两袖清风,视功名如粪土,是一个践行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爱国官员。

于谦(1398—1457)在明成祖朱棣的时代就入朝为官了,当时于谦高中,进士及第可见他的学识非常厉害,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下,于谦显然已经具备了步入仕途的资格,于谦刚直不阿是个当清官的好材料,因此朱棣也有心培养磨练他,后来他又受到了宣宗的赏识,为官清廉,多次担任外省高官。

后来,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这时正好是正统十三年(1448年)。就是这么赶巧,于谦此时被召回京仿佛就是天意,他就是被上天选中拯救大明王朝的救命稻草。

因为正统十四年震惊中外的土木堡之变发生了,明朝中央军数十万的主力部队都被小皇帝赔在了土木堡,北京只有几万弱军,土木堡离北京城又不是很远,所以蒙古人很快就会兵临城下。

面对这种危急情况,满朝廷的官员都主张放弃北京,朝廷迅速南迁,你能想象到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挺身而出说“敢言南迁者死!”的气魄吗?当时于谦这句话说的铿锵有力,守卫北京的主张绝不是他一时头脑发热的鲁莽,而是他清楚这其中对于明朝这盘大局的利弊。

幸而孙太后没有昏了头,她力排众议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掌管整个北京城的防务,于谦也没有辜负明朝朝廷的期望,别人不敢为而为之,保家卫国,抵御瓦剌,成功的守住了北京,赶走了蒙古人。于谦最大的功绩应该就是这个时候,为大明王朝强行续命,保证中华腹地的安全,保住了大明千千万万个百姓免于战火,于国于民他都是功臣,所以说他是民族英雄一点不为过。

2、第二个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是明朝步入16世纪内忧外患的局势之下又一个力挽狂澜的人。

他的出身要比许多人好得多,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承袭了父亲的官职——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官在当地可不小,虽然承荫为官但是他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戚继光有着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明朝初年就出现在明朝东部沿海的倭寇,到了明世宗嘉靖的时候已经愈演愈烈,成为了明朝第三个敌人,他们在东南沿海各省北起江苏南到广东到处烧杀抢掠,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武装集团,使明朝的兵力捉襟见肘,陷入三线作战。

所以戚继光主动请缨,去大明的东南驱逐倭寇,在近十年的打击倭寇的战争中,他多次和另一位明朝大将俞大猷联合作战,在取得了岑港、台州、福建、兴化、仙游等战役中重创倭寇主力,基本扫平了东南沿海的大规模倭患。

南平倭寇之后,戚继光又为明朝在北方戍守边疆,防御蒙古人的进攻,又多次和辽东的李成梁协同作战,把鞑靼人打的大败,可以说在抵抗外敌入侵的时候戚继光是明朝必须要青史留名的人物。

3、第三个感觉应该是俞大猷吧

俞大猷是和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将领,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可谓是战功卓著,他一生都在征讨倭寇,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都打的倭寇抱头鼠窜,他有时候会和戚继光联合作战,所以说他和戚继光是明朝平定东南倭患的两大中流砥柱,保卫了东南沿海一带百姓的生命安全。

可以说东征西讨的他在抵御外族入侵的时候和于谦、戚继光等人一样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说是民族英雄绝对名副其实。

4、李如松

他是万历一朝的名将,他的父亲李成梁也很出名,在父亲的影响下李如松也成长为一个将才。

万历三大征之中的两个都是李如松指挥的,显然李如松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当时的明朝绝对是超一流的,特别是在近8年抗倭援朝战争中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592年率领明军入朝作战,在平壤之战中大破日军小西行长等部,歼敌近万,又火烧龙山大仓,破坏了日军粮食补给线,为壬辰抗倭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大贡献。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又出任辽东总兵,可惜的是他因为过于大意,死在了抵御蒙古人入侵的战之中,如果他不死,明朝在十几年之后的萨尔浒之战中肯定不会败于后金。

5、明末是个民族英雄辈出的时代

明末也有很多民族英雄,不过他们大都在与蒙古和满清的战斗中殉国或者死于自己人的手里,比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卢象升等人都有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具体细节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深夜码字我困了😂😂😂)

他们也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但是仍然挽救不了明朝大厦将倾的趋势,所以他们也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各位看官们,深夜码了两个小时的字真很不容易😂😂😂,绝对原创,所以不要胡乱转载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