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吊锅话由来

东山吊锅话由来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作者/林明康

东山吊锅话由来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大别山区麻城市的木子店镇、张家畈镇属于老东八癸,俗称“东山”。山民们习惯的餐食方式吊锅也叫“东山吊锅”。

“老米酒,蔸子火,过了皇帝就是我”。这首民谣传唱了千余年。东山的老百姓喝着老米酒,烤着蔸子火吃吊锅,也成了习惯。什么是蔸子火?就是东山农家火房的“火坎”里烧起树蔸子,在火房的横梁上装一个吊杆,吊杆下端的钩子上挂一口铁锅,锅中煮上鱼肉蔬菜豆制品等,这就是东山的吊锅。它包括了锅下的火和锅中的菜,是火与菜的总称。每年冬春季节,山民们忙碌过后,喝着自家酿造的老米酒,围坐在火坎边烤着蔸子火,吃着吊锅里煮得滚烫的山珍美味,这就是东山人的幸福生活。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东山吊锅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民俗文化。

吊锅里的菜肴“热”,表示主人待客“亲热”;吊锅“圆”,表示亲友“团圆”;吊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刚”;吊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山珍、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表示“兼济天下”;吊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又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更重要的是,吊锅最能形象直观地体现“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一层深刻的意义和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吊锅,是对原始时代的“共火而食”的远古回忆,是中国古老的餐食形式的一种保留。在远古族群时代,族中年轻力壮者外出采集和狩猎,年长体弱者留家看火,并烹烤食物。外出劳动者日暮归家,寒风暗夜中,大家围定火堆,享用熟食,安度春夏秋冬。共火而食,于是便有了“火食”、“火伴”之说,并由此产生出合伙、入伙、打伙、搭伙、散伙、打平伙等概念。而“火食”、“火伴”也就变成了“伙食”“伙伴”。

这种古老的餐食方式之所以能延用至今,恐怕与这种“共火而食”的亲切分不开,围在一起吃吊锅的人,不是家人,便是伙伴;不是兄弟,便是朋友,极富人情味,尤其是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火共酌,推杯换盏,酒至酣处,豪情洋溢,击掌而歌:“老米酒,蔸子火,过了皇帝就是我”。酒足饭饱,好不乐煞人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东山吊锅亦与时俱进,逐渐成为东山人家接客待宾的宴席;老人过生庆寿,要做吊锅寿宴;儿女开亲请媒,要摆红媒盛宴;建新房上梁,要摆吊锅上梁大宴;新姑爷上门,要请亲友摆吊锅上门宴⋯⋯总之,东山人家只要有生老病故,红白喜事都要办吊锅宴,没有吊锅不成宴,没有米酒不成席,这种风俗在麻城市东山沿袭了一千多年。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东山吊锅宴待客,很有讲究,吊锅里的菜肴分层次,最高档的是八铺八盖。厨师办吊锅宴,按客人的等次而行。

自家吃饭一铺一盖,即锅底放一层萝卜白菜,铺一层豆腐千张,再加一点咸菜辣椒,为家常便饭。

一般朋友来了,两铺两盖。

有远朋而至,则要三铺三盖,为一铺新(新鲜菜蔬),二铺银(鱼块鱼片和豆制品),三铺金(肉和鸡蛋);“四”与“死”音相近,不吉利,不上席。

新生儿出世,五铺五盖,意为五子登科。

女儿出嫁回门席,六铺六盖,为福禄双全,六六大顺。

老人亡故,七铺七盖,与亡灵七七合轨。丧宴的吊锅第七层用豆腐千张覆盖,以示哀悼之孝意。

而老人庆寿,新居落成,亲家上门和新婚大宴,必须是八铺八盖,山珍海味俱全,“若要发,不离八”,第八层用煎好的一个个荷包蛋,将全部菜肴盖上,意谓着“元宝堆成山,福寿大如天”。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东山的吊锅不仅菜肴内容丰盛,而且文化内涵丰富。东山吊锅不仅是一种烹任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老米酒制作技艺是孪生姊妹,同是我们大别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以食为天”, 东山吊锅将伴随着我们世世代代相传永远。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林明康,国家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退休十年,组织过龟峰山风景区民俗艺术团。撰写过大小剧本、小品一百余个,长篇通讯三十余篇,收集整理民间文学集五本,名副其实的杂家。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林明康/东山吊锅话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