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亡國之殤:三代趙王的猜忌,兩員猛將的悲哀!無力迴天的國運


趙國亡國之殤:三代趙王的猜忌,兩員猛將的悲哀!無力迴天的國運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頗攻下樊陽,太子趙偃繼位,後世稱為趙悼襄王。他上來就要奪兵權,派人去接手兵權。

  廉頗得到消息就勃然大怒,他拒絕交出兵權,並且反向攻打樂乘,樂乘被打跑,但廉從此流亡魏國。他沒法再去趙國,因為他等於是違抗了君命。

  這非常諷刺,他本來是去攻打魏國的,但世事難料,想不到趙國突變,他卻流亡到了魏國。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頗將,攻繁陽,取之。使樂乘代之,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子偃立,是為悼襄王。

  趙國這麼做的動機其實並不難猜,主要是怕鎮不住老將廉頗,另外新君剛立,就想用一批自己信得過的人,無非是做太子時身邊親近的人。當時的形勢是什麼?在此前一年,秦國國君贏政繼位。秦虎視中原已經有兩百多年,他們一心想從西部邊陲擴張。

  之前二十多年,秦趙長平之戰,當時的廉頗就是主將,當時敗多勝少,處於捱打狀態,但至少能支撐,由於突然被換,趙國慘敗,從此元氣大傷。

  而這次雖然跟長平之戰不同,但意義是差不多的,廉頗流亡,趙國誰堪重用?唯李牧而已!但李牧的命運又如何呢?

趙國亡國之殤:三代趙王的猜忌,兩員猛將的悲哀!無力迴天的國運

  一、長平之戰,元氣大傷

  孝成王四年時,秦國攻打韓國獲勝,佔領了韓國野王,韓王非常驚恐,因為韓國太小了,沒有戰略縱深,軍事力量更不能跟秦國相提並論,於是就派人向秦國求和,說只要秦國罷兵,韓國願意獻出上黨郡,就當是秦國罷兵的禮物。

  本來這跟趙國沒有啥關係啊,可是這時候出事了。這個上黨郡守不願意獻城給秦國,但是願意給趙國。這件事就非常奇怪,都是送人,秦國打敗了他們,他不願意送給秦國,卻願意送給趙國,這究竟是怎麼了?

  其實這件事很容易想明白,這是個陰謀,參與這個陰謀的人肯定包括了當時的韓國上下,他們一面派人向秦求和,一面向趙國拋媚眼,目的其實是為了將禍水東引,讓秦和趙懟上。

  對於這點,平陽君趙豹看得很清楚,當韓國使者說明他們的意思後,孝成王就跟平陽君商量這件事,平陽君當時是這樣說的:

  聖人甚禍無故之利。

  趙豹的意思很明白,不要佔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便宜,聖人都說這樣的便宜其實是禍害。可是孝成王想佔這個便宜啊,他心裡其實已經有了決定了,見趙豹不同意,他又召平原君趙勝他們商量,這兩個人贊成接收上黨:

  發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這跟孝成王的想法不謀而合,當下就命令趙勝去接收上黨,但是這個時候呢,上黨郡守又不願意給了,並且張嘴說出幾個理由。由此我們更能看出這是個巨大的陰謀,他們的目的根本不是獻城,而是為了引禍給趙國,好把秦國的注意力從韓國引出去。

趙國亡國之殤:三代趙王的猜忌,兩員猛將的悲哀!無力迴天的國運

  這趙國不答應啊,你派的使者,跟我們說好了,現在又不同意了,啥都讓你說了算嗎?你今天是不給也得給。於是就派兵進攻上黨並拿下,廉頗帶兵進駐長平。

  秦國這邊非常生氣,他們打了半天,給趙國做了嫁衣裳,這豈能善罷甘休?所以不斷騷擾,並且還在趙國實行了一系列的軟活動,一番活動下來,孝成王開始懷疑廉頗,廉頗被免職。

  轉過頭,秦軍包圍趙軍,一向把自己吹成軍神的趙括率領四十萬趙軍投降,卻被秦將白起坑殺。秦國這就算完了嗎?他們並不算完,直接圍攻邯鄲,孝成王這個時候腸子都悔青了,果然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只好派人向楚國求援,楚國大軍趕來,秦軍這才退兵。

  七月,廉頗免而趙括代將。秦人圍趙括,趙括以軍降,卒四十餘萬皆阬之。王悔不聽趙豹之計,故有長平之禍焉。

  這一猜,直接猜死了四十萬士兵,四十萬啊!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直接為趙國以後的亡國埋下了伏筆。可是這個教訓接受了嗎?並沒有,猜忌還將繼續。

趙國亡國之殤:三代趙王的猜忌,兩員猛將的悲哀!無力迴天的國運

  二、廉頗之死,趙國失臂

  孝成王的一猜,猜掉了四十萬大軍。但他的兒子趙偃並沒有記住,父親剛死,他上去就撤廉頗,也就是我們開篇所說。可是老廉這時候歲數大了,比起長平被撤時,他的脾氣漲了不少,所以他拒絕接受,反抗後逃亡魏國。

  但他在魏國並沒有得到重用,他一直也鬱鬱寡歡。而趙國也不輕鬆,長平之戰導致國力大降,秦國一直不斷騷擾,趙國苦不堪言,於是就想把老廉接來,讓他跟秦軍懟。

  廉頗也一直想回去,所以對趙王派來的人很客氣,並且連吃幾碗飯,表示自己雖然歲數大了,但還能打,還能將兵。可是這個使者回去卻說了他的壞話,說他能吃是能吃,不過身體終究是不太好了。這件事不了了之。

  這簡直就是莫名其妙。廉頗趙國名將,豈能以飯量和一個使者的話下結論?他本來是將兵之人,不是上場直接開打的士兵,可笑的是趙王沒有堅持讓他回去。

趙國亡國之殤:三代趙王的猜忌,兩員猛將的悲哀!無力迴天的國運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複用於趙……趙王以廉老,遂不召。

  沒等到趙國接他,倒是等來了楚國派來的人,楚國聽說他流落在外,於是起了愛才之心,就派人請他去楚國,他去了後,楚國封他做了將軍。

  可是這個人老了後,就容易想太多,他在楚國當將軍當得不開心,整天思念趙國,天天想指揮趙國軍隊,形成了一種執念。但趙國不要他了,他的執念化做了一種病,最終鬱鬱寡歡死去,終是沒能回去。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於壽春。

  廉頗一代名將,本該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最終卻鬱悶而死,而死因其實就是他不奉詔而攻打了樂乘,但是如果他當時沒有打,他的命運能好一些嗎?並不能!他如果被奪兵權回到邯鄲,等待他的也不會是什麼好事。而趙國並沒有意味到失去了什麼。所以,猜忌還在繼續。

趙國亡國之殤:三代趙王的猜忌,兩員猛將的悲哀!無力迴天的國運

  三、李牧之死,趙斷脊樑

  廉頗流亡後,趙國重用了另一個人,一直重用李牧。

  李牧原本一直守邊關,跟匈奴做戰。但他也不是沒有被猜忌過,孝成王時,他也曾經被奪職,後來匈奴為患,才不得不再一次起用。廉頗流亡魏國後,趙悼襄王就派李牧攻打燕國,大獲全勝,這個時候,李牧是非常受信任的。他也的確打不少的勝仗,而趙悼襄王僅僅在位十來年就死了,換他的兒子趙遷繼位。

  此時,趙國能打的將領不多,這個時候對抗秦軍和一些勝仗,基本上都是李牧打的。而且這個時候的天下形勢已經水深火熱,秦國鐵蹄將要踏上六國土地。

  趙王遷三年,秦趙發生肥水之戰,李牧打敗秦軍。四年,秦趙發生番吾,李牧打敗秦軍。但這裡必須要說明,雖然打敗了秦軍,但都是處在守勢,而秦軍全部都是攻勢。所以,都只是打退。

  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

  可是,雖然只是打退,但有李牧在,秦軍就不那麼容易得手,這時候秦軍又開始用軟方法,就是離間。秦國算是掌握精髓了,只要一離間,每次都能成功。這說明趙國王室這個猜忌的大毛病是舉世皆知的,而唯獨趙國王室不引以為戒。

  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七年,秦軍再來,之前一年,秦國已經滅掉了韓國,趙是秦前進的攔路虎,秦國欲除之而後快。李牧和司馬尚共同將兵抵抗。

  而趙國內部,由於被秦國賄賂,造謠說李牧和司馬尚想要造反。趙王遷也不想想,這個時候李牧造什麼反?如果真要反趙國,他只需要不抵抗秦國就行了,失去了他,趙國再用誰?

  可是趙王遷並沒有想這麼多,聽到謠言後就馬上派人免李牧的職,接手他的軍隊。李戰神拒絕了,但他沒有廉頗運氣好,他被趙王遷欺騙後抓獲,然後就快速的處死了李牧。

趙國亡國之殤:三代趙王的猜忌,兩員猛將的悲哀!無力迴天的國運

  沒錯,處死了李牧!秦趙大戰之時,對峙之時,把唯一能打的大將給殺了!先有臨陣換將,不成後惱羞成怒用計騙殺,這簡直就是瘋了!

  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

  李牧死後三個月,秦軍攻入邯鄲,趙國亡國,併入秦國!可憐廉頗,一生征戰,年老時想要回到趙國,想要幫越國帶兵,哪怕是讓他戰死沙場,只要是為趙國而死,他就會含笑九泉,但他到死也沒能回去。

  可憐李牧,一代名將,趙國後期的依靠,一隻手扶著趙國這棟將傾的大廈,努力想讓讓趙國活得更久一些。但僅僅因為一些小人的讒言和趙王遷祖上傳下來的猜忌就死於非命,他沒有死在跟秦國戰鬥的戰場上,而是死在了趙國的屠刀之下。

  他死,趙亡!不知道秦軍攻進邯鄲時,趙王心裡啥想法?

  三代君王行猜忌之事,一猜猜掉了四十萬大軍,國力從此一蹶不振。二猜猜跑了廉頗,趙國失其臂膀。三猜猜死李牧,趙國三月而亡。這是三代君王的荒謬,也是兩位名將的悲哀!

但又何止這三代猜忌?翻開史書,看趙國曆史,就是一部猜忌史。

  趙國之亡,大勢所趨,趙國之亡,王室不作為而嫉妒猜忌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可憐一眾名將,本想盡忠,然卻不得,奈何,奈何!

趙國亡國之殤:三代趙王的猜忌,兩員猛將的悲哀!無力迴天的國運

  漢朝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覽冥訓》中說女媧補天: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猛獸食精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而趙國的補天女媧在哪裡?所以,戰國之時,禮樂廢,綱常崩。蒼天無眼,餓殍遍野。魑魅魍魎橫行,妖魔鬼怪降世。國行兼併之事,以圖稱霸。秦終一統,餘國將領,皆成枯骨。

  廉頗、李牧、白起、王翦……以此向上推至三皇五帝,由此向下行至明朝末年,戰死沙場的英雄們,雖然各有陣營,但他們都或是補天女媧,或是補天之五彩石,都是扶大廈將傾之手,扶住了,當銘記,扶不住,也屬悲壯!

  生於斯,長於斯,他們別無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