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

夏、商、周時期,統治者們為了控制幅員遼闊的疆土,把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結合,將土地和居民分給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並允許他們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的權力。比較著名的諸侯國有晉、秦、楚、齊等。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晉文公

周秦之變後,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分封而改郡縣。之後漢承秦制,在沿襲郡縣制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是為“郡國並行制”。著名的“七國之亂”(楚、趙、吳等)便是發生在此時期。

秦漢之後,從三國時期一直到清朝,各個朝代在行政區劃管理上也是不同程度實行了“分封制”,但分封已不再是主體,慢慢變成了一種形式上的分封和爵位上的賞賜,封王們對封地慢慢失去了所有權和行政權。比較著名的封王有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等。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清朝的王爺

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朝代在變,“分封”的本質也漸漸地由實到虛,但是諸侯王的封號卻一直是那幾個——晉、秦、齊、楚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些個封號之間又是否有尊卑次序呢?

接下來我們來一起了解——

這些封號的由來

這些諸侯王的封號最早出現在西周,所以,一切還得從西周說起。

當年武王伐紂,滅掉商朝後,擺在周朝統治者面前的問題是如何以周族極少的人口來統治廣袤的中原大地,於是,周人便建立了分封建國制,以宗法制為基礎,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周朝宗室和有功之臣。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在這種政治體系下,行政權和土地所有權很好地進行了統一,真正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第一批諸侯的封號便於此時產生。

此處僅列舉幾個比較大的諸侯國的封號的由來:

“齊”的由來:齊國的始封君主是著名的呂望,即姜子牙。關於“齊”的由來,眾說紛紜,《史記》中有一種比較可靠的說法:

齊之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天齊淵水,居臨淄南郊山下者。——《史記》

也即是說,臨淄附近有天齊淵,因淵得名而叫“齊”。在古代“齊”字與“臍”字相通,形象為水流或三泉並出,故“天齊”的意思是天的肚臍、天的中心,而“齊”地就有“天的中心”之意。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古“齊”字

“晉”的由來:晉國的始封君主是周成王的弟弟姬虞,受封於古時唐堯的故地,所以一開始封國的名字為(李淵的封號來源),所以姬虞也被稱作唐叔虞。

唐叔虞死後,傳位於其子姬燮,姬燮在位期間,將國都遷於晉水旁,古人有依地而名的習慣,於是晉侯燮便將國號改為了“晉”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古“晉”字

“秦”的由來:秦國的始封君主是嬴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秦地,成為周的附庸國,號稱秦嬴。後來經歷一次次的抵禦西戎才正式成為諸侯國。所以“秦”的由來和其封地有關。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楚”的由來: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關於“楚”的由來,據說是楚國先祖鬻(yu,第四聲)熊的妻子妣厲生熊麗時,剖腹產死去,巫師用“楚”(荊條)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她,後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荊楚

綜上,周天子在分封諸侯的時候,並沒有給予他們這些“封號”,大多數情況下是直接把封地給到這些諸侯,然後這些諸侯依據人名、地名、傳說、典故等因素,建立起了自己的封號,使這些封地有了最初的國名。

歷朝繼承這些封號的原因

文章開頭提到,在先後經歷了秦朝的郡縣制、漢朝的郡國制之後,從三國時期一直到清朝,“分封”漸漸地由實變虛,更多時候成為了一種爵位的賞賜。

但是君王在分封的時候卻依然沿用了先秦時期的封號,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其一,先秦時期,各諸侯的封號漸漸形成了他們地盤的代名詞,一直沿用至今。比如,秦國的地盤即秦地,楚國的地盤即楚地,齊國和魯國的地盤即齊魯大地等。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先秦封地

對於實行“半分封”的朝代,如西漢、明朝等,封王們是有實際地盤的,所以他們的封地在哪兒他們就是什麼王。

比如燕王朱棣,因為明朝朱元璋採取的還是“半分封”,所以朱棣是有分封之實的,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屬先秦時期燕國的地盤,因此被稱為燕地,所以朱棣被稱為燕王。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朱棣

其二,對於那些將封王作為一種爵位賞賜的朝代,在封王的時候為了象徵性地延續周禮,所以在封王的時候依然使用這些封號,以表示對周禮的尊重。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周禮

東周時期的“禮樂崩壞”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壞”,並不意味著禮樂文化的崩潰。從秦朝開始,特別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進入長達兩千多年的大一統帝國時代。在這兩千多年間,禮樂文化始終是中國曆朝歷代治理和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而禮樂文化中,“禮”的部分主要是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正好和封王的意義是匹配的,所以歷朝在封王的時候都會參照周禮,繼續沿用周朝諸王的封號。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先秦時期的封號就一直被沿用了下來。

這些封號的尊卑次序

自古以來,兄弟之間即有長幼之分,功績也有大小之別,尤其是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這種情況更加明顯。

所以封王作為對於王室子弟和功臣的賞賜,當然也會有

尊卑次序。而這種尊卑次序自然而然就體現在封號上了。

一般來講,以“晉、秦、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東周時期,這四個國家的的實力最為強大。

比如秦王李世民和他的弟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排行老二,僅在太子李建成之下,所以被封為秦王。李元吉是李淵的四子,所以他只能被封為齊王,地位自然低於李世民的秦王。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李世民

接下來便是“魯、趙、魏、梁、燕、代、陳、韓、宋、吳、越”等封號,由於東周時期這些封地的諸侯國勢力較小,所以這些封號是要比上面的四個封號低一個等級的。

再往下,後世也有以州、省之名來分封親王的,等級相對來說更低,如肅王,得名於肅州,相王,得名於相州。

當然,以上都是親王的封號,只有皇帝的親兒子才能夠享受。在親王之下,還設有郡王,比較著名的有蘭陵王、中山王等,此處不再贅述。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蘭陵王

所以,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封王也是嚴格地遵循長幼之分和功績大小的,以形成尊卑之序,而這種尊卑之別就體現在這些封號上。

總結

“晉、秦、齊、楚、燕”等稱號,最初形成於分封制度下的周朝,並慢慢成為了華夏大地各個區域的代名詞。

後來歷朝歷代在分封諸王的時候,諸王的封地在哪兒就會以此地的稱號作為該諸侯王的封號,另一方面,為了象徵性地遵循周禮,體現尊卑之分,也會把周朝的封號繼續沿用,一直在中國持續了兩千年。

秦王、趙王、燕王,為何歷代封王稱號一直不變,是否有尊卑之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