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娘:情钟一人义风千载的女词人

《四库全书》收有《兰雪集》,就像这个作品集的名字一样,作者是一个清绝如兰皎如雪的女子,她就是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的张玉娘。

张玉娘:情钟一人义风千载的女词人

能摘得宋词创作的顶尖凤冠,张玉娘自然成就不俗。存世133首诗词,几乎篇篇精致,神韵入化,在文学史上,《兰雪集》享有继李清照《漱玉集》后的第一词集之美誉。且看她的怀春之作《山之高》: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朝云暮雨心来去,千里相思共明月。  

再来读一读她的《塞上曲•横吹曲辞》:  

为国劳戎事,迢迢出玉关。虎帐春风远,铠甲清霜寒。落雁行银箭,开月响镰环。三更豪鼓角,频催乡梦残。勒兵严铁骑,破虏燕然山。宵传前路捷,游马斩楼兰。归书语霜妇,一宵私昵难。

这两首诗词分别是张玉娘两大创作题材的代表作,一是风花雪月,一是金戈铁马。

张玉娘:情钟一人义风千载的女词人

张玉娘出身官宦人家,闺阁绣楼里的生活无忧无虑,天真浪漫,风花雪月的题材唾手可得。她又自幼聪敏,妙想联翩,作品常常别出心裁,新意纷呈。《山之高》描写的是少女热恋中的一往情深,既有《诗经》之风,又有《楚辞》之韵,也有《古诗十九首》之妙笔,还有苏轼《水调歌头》之神采,字字句句有来处,借古而不泥古,委婉含蓄却又淋漓尽致,非聪慧饱学不可得也。元中叶著名诗人、学者虞伯生读到张玉娘的《山之高》时,不禁赞叹:“有三百篇之风,虽《卷耳》《虫草》不能过也。”

张玉娘:情钟一人义风千载的女词人

如果说风花雪月的题材是生活赋予,那么金戈铁马题材的创作灵感则是凭托一腔家国情怀。那时候的南宋风雨飘摇,四处听得到北国铁骑的马蹄声。身在闺中的张玉娘,表面柔弱的张玉娘,目光却越过了东风小楼、春花秋月,她以文人敏感的内心,关注外面的世界,思考国家和百姓的命运,于是她的笔底流淌出另一种旋律,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张玉娘:情钟一人义风千载的女词人

张玉娘的诗词,并没有让她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学明星。直到她离开人世300年后,张玉娘才作为一代词人渐渐浮出水面。清代顺治年间,在张玉娘的家乡松阳任训导的著名剧作家孟称舜,偶然得到张玉娘遗稿,展卷读来,爱不释手,折服于诗词才情,钦佩于贞洁风范,为她刊印《兰雪集》两卷,并为她募捐修墓建祠。顺治十三年初,孟称舜在南京雨花僧舍,倾情完成35折传奇剧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详细描述了张玉娘人生的全景,从此,张玉娘的事迹和作品才逐渐抖落史尘,流传开来。

张玉娘:情钟一人义风千载的女词人

善诗工词的张玉娘长期静默于世间,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生前不涉足南宋核心文化圈。比如同一个朝代的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是著名的学者,公公赵挺之是当朝宰相,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大家,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李清照身居王朝的文化中心,光芒万丈。再如朱淑真,她居住在南宋京城临安,出身于官宦世家,来往尽是社会名流,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上层社会的关注,才华横溢的女子,成名则是小事一桩。而张玉娘身居闺阁,恪守妇道,诗词自乐,不求名利,自然引不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张玉娘的芳华早逝,文学的阵地里还没来得及扯开大旗,她在26岁的蓬勃年岁就撒手而去,叫人扼腕痛惜。张玉娘的早逝源自于文人所特有的忧伤气质,这种气质浸染骨髓,成为了一个纯情女子灵魂的全部。当这种忧伤气质遇到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爱情,生命之花便自然凋落。于是,在南宋末年的松阳大地,当年的才女、情女、贞女张玉娘,为我们留下了一出真实的“梁祝”。

张玉娘:情钟一人义风千载的女词人

当年松阳有张沈两户官宦人家,互为亲戚,关系密切。沈佺和张玉娘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可谓一对金童玉女。两人从小在一起玩耍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沈佺言行雅致,风流倜傥,是个忠厚本分的读书郎。张玉娘自幼也是一个秀慧外中、冰清玉洁的美才女,博览群书,喜文弄墨。受她影响,身边的两个贴身丫环霜蛾和紫娥,也钟情文字,心灵纯净,非一般世俗女子。张玉娘还在自己的闺房里养了一只鹦鹉,这只会说话的鹦鹉也非常善解人意,后人把这两个丫环和鹦鹉合称为“闺房三清”。渐渐长大成人后的张玉娘和沈佺,情意笃厚,情趣相投,天生一对恩爱姻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15岁时,两家父母商定,为两个人许下终身大事。 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沈佺的父母不幸双双亡故,沈家从此家道中落,张父有了悔渐渐长大成人后的张玉娘和沈佺,情意笃厚,情趣相投,天生一对恩爱姻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15岁时,两家父母商定,为两个人许下终身大事。 谁知天有不测之风云,沈佺的父母不幸双双亡故,沈家从此家道中落,张父有了悔婚之意,哪知张玉娘忠贞不渝,非他不嫁,死不相负。无奈之下,张父明确地对沈佺说:“你要想作我们张家的女婿,娶玉娘为妻,必须金榜题名。”为了迎娶佳妻,沈佺从此寒窗苦读,求取功名。1271年,沈佺进京赶考。临行前,玉娘含泪写下了著名的《古别离》:

把酒上河梁,送君灞陵道。去去不复返,古道生秋草。迢虎山河长,缥缈音书杳,愁结雨冥冥,情深天浩浩。人云松菊荒,不信桃李好。澹泊罗衣裳,容颜萎枯槁。不见镜中人,愁向镜中老。

张玉娘:情钟一人义风千载的女词人

沈佺远行的日子里,玉娘在家里苦苦等待,倍受相思的煎熬,她著名的代表作《山之高》三首就作于此时。后来沈佺赴京赶考,不负张家所望,高中咸淳辛末科榜眼,然而天不佑人,沈佺在回松阳见玉娘的途中不幸染了伤寒,病入膏肓。玉娘闻知,含泪寄书于沈佺:“妾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 22岁那一年, 沈佺不治而亡。父母急欲为张玉娘另择佳婿,痛不欲生张玉娘坚决不从,她秉持“丈夫以忠勇自期,妇人则以贞洁自许”,拒绝再觅他人,立誓为沈佺守节,并泣血作诗,以名其志:“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沈佺一去,天塌一半。此后,张玉娘恹恹独守空楼,终日以泪洗面,神情恍惚。文人向来多情,情牵旧梦的张玉娘,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创作诗词和缅怀逝去的爱情,她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痛苦而漫长的五年里,一寸寸地香消玉陨,1277年元宵佳节的晚上,一代才女张玉娘流尽了最后一滴相思血泪,一缕幽魂终于随她的情郎沈佺而去。

张玉娘:情钟一人义风千载的女词人

殉情而死的张玉娘,生前自号一贞居士,人生多有莫辩之蹊跷,这难道是一语成谶?玉娘死后,这个悲怆的爱情故事并没用结束。她的贴身侍女紫娥和霜娥悲伤不已,也不愿独活人间,紫娥“自颈而殒”,霜娥“忧死”,陪着她们的小姐玉娘一同走远了。不久,玉娘生前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坠地而死。 如此钟情的女子、钟情的丫环、钟情的鹦鹉,是多么凄惨的人间景象!张沈两家不无震惊,于悲痛中将沈佺、玉娘合葬,并将霜娥、紫娥葬在墓左,鹦鹉葬在墓右,时人称此墓群为鹦鹉冢。后来有人在冢后修建了三间“贞文祠”,门额上书写“贞文千古”四个大字,我想,这对张玉娘也许是不错的纪念。

遗憾的是,张玉娘的故事和作品都没有广泛流传,至今人们对张玉娘仍知之甚少。现代著名词学家唐圭璋教授曾大声疾呼:“一般文学史家,应该留出一点篇幅,叙述这已经隐埋了六百多年的女作家”,诚如斯言,张玉娘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