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疼痛感”也是應對疫情的一劑良方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程度已經超出預期,專家普遍認為,這是自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以來,對全球影響最深遠的公共衛生危機。如何使人們的應對舉措跟得上每次疫情的變化,不忘“疼痛感”或許是一劑良方。

不忘“疼痛感”,才能牢記歷史教訓。回望近百年時間裡發生的多次公共衛生危機,每次危機給人類社會都帶來過不小的傷害。比如,西班牙流感曾經造成全世界約五億人感染,兩千五百萬到四千萬人死亡;亞洲流感造成至少百萬人死亡;香港流感造成近75萬人死亡;橫掃非洲的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高達50%-90%……然而往往疼痛一陣子之後,當生活再次迴歸平常,人們就忘記了那些疫情帶來的傷害和對疫情的恐懼,所以每次的應對自然也總是落後於疫情的衝擊。不忘“疼痛感”,就是要記住那些悲痛的歷史教訓,這種“疼痛感”才能幫助人們在歷史長河中行穩致遠。

不忘“疼痛感”,才能延長機會之窗。近日全球衛生高級研究員黃嚴忠教授接受採訪時就表示,當年埃博拉疫情剛結束後,應該算是一個“機會之窗”,那時候如果能及時採取措施,亡羊補牢,修復制度、體系的漏洞等,或許會有一定效果,但“機會之窗”是很短暫的,一旦過了,再推動一些事情就不容易了。而“機會之窗”的長短與“疼痛感”的強弱是正相關的。人似乎有個共性,正處於災難或挫折之中時,“疼痛感”是最強的,基於這種“疼痛感”,人們會思考很多、會格外警醒,當然也會計劃很多,比如怎麼樣填補漏洞、怎麼完善制度,以避免災難再次發生。但是當災難過去,時間會慢慢沖淡這種“疼痛感”,而那些思考、那些警醒、那些計劃似乎也都會被逐漸忽視。“疼痛感”,會幫助我們在思想上更加重視疫情應對,行動上只爭朝夕。“疼痛感”保持得越長,爭取的窗口期也會越長。

保持“疼痛感”,才能真正務實行動。2014年埃博拉疫情之後,國際社會形成了很多反思的報告,也成立了應急基金,建立了國際應急反應隊伍等。但這次新冠疫情暴發,整個國際社會還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原因在於,“狼來了”喊得太多,真正務實的舉措卻太少。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很多公共衛生領域的專家其實都預言了大型傳染病的暴發。不忘“疼痛感”,世界各國才能真正擱置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差異,在公共衛生領域真正攜手前行,人們也才會自發主動地為應對疫情而做準備。

沒有哪道坎是不可逾越的,新冠疫情最終也將被戰勝。然而重要的是,恐慌、悲痛不能每次都只存在於疫情之中,疫情之後更應該銘記“疼痛感”。有了“疼痛感”這味良方,抗疫才能未雨綢繆,才能多些踏實從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