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療(六)

介入治療(六)

本期介紹的Seldinger技術是介入診療技術的基石。

1953年瑞典Sven-Ivar Seldinger醫師首創了用套管針、導絲和導管經皮股動脈插管作血管造影的方法,因其為介入診療操作最基本的技術,且簡便易行,被稱為Seldinger技術,成為介入放射學的里程碑。在此之前,血管造影只能由外科醫生進行血管切開,置入導管注入造影劑進行血管造影,術後要進行血管修補。

介入治療(六)

Seldinger SI.Catheter replacement of the needle in percutaneous arteriography: .a new technique .Acta radiol.1953,39:368-376

1. Seldinger穿刺的主要技術要點:

(1)選擇穿刺動脈。因股動脈位置表淺,較粗大,易觸摸,易壓迫,最常被選用做穿刺入路。另外,根據介入診療的需要,也可以選擇橈動脈、肱動脈、腋動脈、膕動脈等,以下以股動脈穿刺為例介紹。

(2)選取穿刺點。根據病人瘦胖體型,股動脈穿刺點一般取腹股溝韌帶下15mm-20mm股動脈搏動最明顯處。

(3)局部麻醉。對穿刺點局部皮膚實施皮膚、皮下,特別是股動脈鞘麻醉。

(4)小切口切開皮膚(可省略)。用尖刀片切開皮膚2mm,切口一定要在血管的正前方稍向足側處,以便斜行穿入血管,使以後的操作均在與血管同一斜面上進行。

(5)穿刺。用帶針芯的穿刺針以30°-45°角經皮向血管快速穿刺,穿透血管前後壁,退出針芯,緩緩向外退針,至見動脈血液從針尾射出,即引入導絲,退出針,通過導絲引入導管,將導管插管至靶血管即可造影。穿刺時保持穿刺針斜面朝上,以利於導絲推進。

介入治療(六)

2. 改良Seldinger穿刺法

1974年 Driscoll提出改良法穿刺法,用不帶針芯的穿刺針直接經皮穿刺,當穿刺針穿過血管前壁(不必穿過後壁),即可見血液從針尾噴出,再引入導絲,然後引入導管完成造影。這一方法的主要優點為避免穿透血管後壁,動作輕巧,不損傷周圍組織,熟練操作後對橈動脈、腋動脈穿刺更有利,但不熟練者在引入導絲時易造成血管損傷。

3. 靜脈Seldinger穿刺法

靜脈穿刺可用上述與動脈類似的穿刺針和穿刺方法,但由於靜脈壓力低,穿刺針穿入靜脈時無噴血僅緩慢冒血。用改良穿刺針套上注射器,進行前後壁穿刺後邊退針邊抽吸,或進行前壁穿刺,邊進針邊抽吸,抽至暗紅色靜脈血液通暢時,即可固定穿刺針插入導絲。

注意事項:動脈穿刺針深入皮下後,可能會發生幾種情況:①未見血液從針座處外溢或未能抽入注射器內。可慢慢將針頭退至皮下。可能在中間見到噴血,否則重穿。②穿刺後見針座處血流不暢,其色暗紅,則表明針已穿入靜脈,也需退出針頭,稍加壓迫後重穿。③動脈刺時甩針座處血流不暢,其色鮮紅。表示針尖未完全在血管腔內,應將穿刺針稍向裡或外移動,使之完全進入血管腔。如未入血管,則退出穿刺針,稍壓片刻後再穿刺。④如血液噴出順利,但導絲送入有明顯阻力,無法送入,則多為針的尖端頂在血管後壁。此時應將導絲退出,穿刺針稍向外移動,並注意使針的斜面向上。也可壓低針尾,即可見血流噴出,再送入導絲。

Seldinger穿刺技術與改良Seldinger穿刺法除了穿刺血管還可以推廣至穿刺淋巴管、胸腹腔、心包、腎盂、膽管、囊腫、膿腫等,因此被譽介入放射學技術的基石。

後續介紹輸液港(port)

介入治療(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