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和嘉興有什麼淵源?

嘉興發生


乾隆和嘉興有什麼淵源?

在嘉興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就是乾隆原來是漢人,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雍親王當年為爭奪皇位,想在子嗣上佔得先機,就把自己的女兒和陳閣老的兒子做了調換。而這個男嬰就是乾隆。這個傳說也被金庸先生寫進了他的小說《書劍恩仇錄》中。於是大家更覺得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

金庸先生是海寧人,原名查良鏞。而海寧的查家和陳家都是當地的大家族,世代聯姻。所以金庸先生從小就聽到不少關於兩家的故事。這也為他後來創作小說提供了不少素材和靈感。其實,乾隆的生父是陳閣老之說純屬子虛烏有。說乾隆是漢人,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目的就是為了詆譭清朝皇帝,為反清排滿製造輿論。這和現在的自媒體有點類似,為了打擊別人,自己虛構了一個故事,然後就不停的炒作,讓大家都以為是真的。如此荒誕的一個故事居然被後人加工的有鼻子有眼。想必乾隆在九泉之下也要被氣的七竅生煙。陳閣老更是瑟瑟發抖,如果這故事在乾隆時期流傳出來,陳家真的有被抄家滅族的危險。

海寧陳家與乾隆的淵源

陳元龍(陳閣老)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進士,雍正時期任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轉工部尚書。文官中也是做到最高一級了,乾隆元年去世。

追溯其歷史,陳家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瓊之後。高瓊第十六世孫高諒入贅海寧城東皇岡陳明誼家為婿。他的後代稱渤海陳氏。自明代中葉起,屢中科甲,到清朝時期更是能人輩出,贏得“海內第一望族”的稱呼,素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的美譽。三百年來,中進士二百餘人,位居宰輔者三人。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

乾隆對陳家很是推崇,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了陳家。這裡很多人又要問了,他是不是特別喜歡陳家啊,為什麼四次住在陳家?原因其實很簡單,陳家地方大,氣派啊。名門望族的府邸,房間多才住得下這麼多人啊。才能安排的起乾隆和這麼多隨從的吃用開銷啊。他不住陳家住哪?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乾隆六下江南也不是純粹為了玩。他還是有正事要做的。什麼正事呢?巡視海塘,看看底下的官員有沒有偷工減料啊,有沒有作奸犯科之類的。海寧緊靠錢塘江,海寧大堤萬一被衝破,會影響到杭嘉湖地區以及蘇州一帶,這一片可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是國家稅收和漕糧的主要來源地,出了事可是會動搖國家的根基。在乾隆的督促下,工程自然保質保量,沒人敢偷工減料。其中有些地段依然保存完好。這就是陳家和乾隆的一些淵源,說到底就是出差六次,有四次住在了陳家。因為邊上也沒有更好的房子了。

這就是乾隆和嘉興的一些淵源了,純粹的工作關係。如果是為了其他目的,以乾隆的作風,肯定會留下幾首詩的。所以小說好看,大家也不要當真。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的橋段大家看過也就是了。


嘉興微同城


子關係 , 乾隆是嘉慶的父親。

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嘉慶皇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長、立嫡”的皇位傳承原則, 因為其他皇子早逝,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從剩下的幾個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擇儲君。

乾隆選擇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則,就是後來者必須不容置疑地遵從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繼承他的政策,不遺餘力地維護他的權威,並把自康熙以來開創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永琰忠厚老實、規規矩矩、重視仁孝,對乾隆的話一向言聽計從,無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選嗣標準。

朝中的明眼人都能夠看得出乾隆對永琰的態度和用心,就連當時來京的朝鮮使者也多次向朝鮮國王彙報:“永琰為人持重、度量豁達,最為乾隆皇帝喜愛。

乾隆六十年(1795年)宣佈於次年將皇位禪讓給皇十五子永琰,改元嘉慶,自己稱太上皇帝,後仍掌握實權。

擴展資料:

清仁宗顒琰,清高宗弘曆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令貴妃魏佳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佈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禪位繼帝位。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駕崩,開始親政。

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嘉慶帝即位後,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更易統兵大員,嚴懲鎮壓不力的將吏。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分化瓦解起義軍。實行寨堡團練的堅壁清野政策,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繫。嘉慶十年(1805年),川、楚、陝農民起義被鎮壓,清統治力量也受到嚴重削弱。

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顒琰下詔罪已,同時嚴令對沖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無一倖免,並捕殺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天理教起義被鎮壓。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禦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

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在位二十五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終年61歲。廟號清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清昌陵。子五人:第一子未名夭。第二子清宣宗。第三子惇恪親王綿愷。第四子瑞懷親王綿忻。第五子惠端親王綿愉。道光帝即位,於“孝恭”前加上“光裕”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