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还有如此具有分裂性的民族 (二)

宗教改革触发了这个民族的社会分裂

尼康改革和分裂教派

1653年—1656年,俄罗斯东正教会牧首尼康为了加强教会的权力,实现驾驭在世俗权力之上的类似于教皇的权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尼康为了实现东正教的正统性,严格根据希腊正教的原则统一俄罗斯的宗教活动,用希腊文校订俄罗斯的教会文书,统一宗教礼仪,将两指画十字改为三指,祷告的顺太阳方向改为逆太阳方向,将诵读《圣经》和《福音书》后的祷告“阿里路亚”两遍改为三遍,耶稣名字由“Исус”改为“Иисус”,7块圣饼改为5块等,几乎所有的宗教仪式被进行了改动。

尼康的改革马上遭到教会人士的强烈反对,但沙皇却是另有目的,他想通过改革来加强集权管理,所以默许和支持了尼康的改革。尼康明显过于自信,他的活动已经明显地触及到沙皇和贵族的利益,1666年沙皇请来正宗的希腊正教神职人员来主持宗教会议,在参加会议的教士僧侣的支持下,尼康被拿下了,同时又承认尼康一派是官方教派。

竟然还有如此具有分裂性的民族 (二)

尼康的宗教改革产生了分裂教派和分裂教派运动。

沙皇政府对分裂教派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苏联)尼·米·尼科里斯基,《俄国教会史》记载:

“只有维亚特卡的主教亚历山大、3个主持司祭、4个修道士(其中包括格里戈里,涅罗诺夫)和神甫尼基塔(普斯托斯维亚特)作了忏悔。对其他人则进行诅咒,反对派的3个首脑人物——神甫阿瓦库姆、拉扎尔和辅祭费多尔一一被流放到普斯托泽尔斯克寨堡,后两人还被割了舌头”。

分裂不仅出现在了教会内部,整个俄罗斯社会产生了大的分裂,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的下层农民都走上了分裂派的道路。(苏联)尼·米·尼科里斯基,《俄国教会史》记载:

“在斗争中,他们在敌视贵族国家的各种各样的成分中为自己找到了依靠力量。一方面,这是一些为历史进程所注定即将灭亡的成分——波雅尔贵族的最后残余和服役的旧射击军阶层;另一方面,这是一些反对贵族国家的成分,因为他们是贵族国家残酷剥削的对象——城镇工商民,特别是农民。这些社会阶层中不接受尼康改革的一些集团也加入了分裂运动。于是,便爆发了这一独特的社会宗教运动,社会构成多种多样,思想意识则形形色色” 大批的哥萨克,农民,工商业者逃亡,甚至用自杀来进行“洗礼”。苏里柯夫的油画《女贵族莫罗卓娃》就是反映分裂教派运动的作品。

竟然还有如此具有分裂性的民族 (二)

尽管分裂教派受到沙皇政府的强力镇压,但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裂是俄罗斯人天然偏激性格的直接体现,分裂教派和分裂教派运动在俄罗斯一直延续着,反教会和反政府在俄罗斯成为了具有广泛性的思想。分裂教派运动是俄罗斯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表面上看是教会内部的分裂,实际上是旧贵族与沙皇集权之间的矛盾,被压迫的下层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