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初的德国和1937年的中华民国相比,谁更强一些?

界限征服者


1945年的德国陆军虽然已经虚弱到了极点,但是纸面上还是有283个师,总人数在500万左右 ;而中华民国在1937年总兵力也不过200万人,共计有183个步兵师。就算是把德军人数打个折扣,也是远在国军之上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空有四亿的人口,在没有国力和制度的支持下,军队人数肯定是上不去的,即便人数上去了装备又从哪里变成来了呢!


比兵力上存在差距更要命的是,中华民国陆军完全是由步兵所构成,坦克、大炮基本都上没有,除了能够自主生产一些步枪、机枪和迫击炮之外,其他的武器都需要进口。二战期间,德国陆军是由多兵种构成的军队,步兵师,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要什么有什么,虽然1945年德军缺编十分严重,但是打打国军的步兵师还是绰绰有余的,就凭一个德军最强大的党卫军第六装甲集团军应该就可以单挑所有的国军了。

有了上面的比较后,德国和中华民国两国,谁强谁弱的答案已经很明确了,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别说是积贫积弱的中华民国,就算是1937年的日本也不是那个时候德国的对手,日本除了海军占有极大的优势外,其他可以说都被德军吊打。


浮沉的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还是德国强。

1945年初尽管德国处于崩溃边缘,不过武装力量总兵力依然还有942万人,装备13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1.0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7000余架作战飞机,主要作战舰艇434艘(2艘旧式战列舰、8艘巡洋舰、30余艘驱逐舰、近400艘潜艇)。

经济上来说,煤产量1945年1月下降到1180万吨,军工生产根据统计,德国1945年1-4月共生产步枪和卡宾枪66.5万支、冲锋枪7.8万支、机枪11万挺、火炮2.7万门、迫击炮28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4400辆、作战飞机7200架和主要作战舰艇93艘。

而1937年的中华民国即全面抗战爆发前钢铁产量4万吨、煤产量2800万吨(外资55%),无法自己生产坦克、大口径火炮、汽车和飞机。总兵力210万人,拥有600架飞机(作战飞机305架),舰艇66艘总吨位5.9万余吨。

由于自身缺乏军工生产能力,1934-1937年从德国订购83辆坦克、96门105毫米榴弹炮、16门40毫米/90门37毫米/192门20毫米高射炮、138门37毫米反坦克炮。然而由于工业落后、技术羼弱,国内兵工生产“一切必需之重金属木材以及硫酸、酒精诸宗,悉仰给自外来,所用机器,且多赖于外购”。“各兵工厂制造步枪及轻重机枪所用钢料向系购自外国”。

军工厂所能提高产量与质量的只能是步枪、重机枪、迫击炮等一些已有相当生产基础以及防毒面具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步兵常用兵器,而对于光学器材、通信器材、军用车辆的生产则是无能为力。即便是枪械类的生产,与对手日本相比,所造的机关枪不仅没有间瞄设备,连安置瞄准镜的底座都没有;生产能力更是“逊色尤多”:1937年头3个月机枪的产量为2,460挺,而日本在同一时期的产量据保守估计也当在37,500挺以上。

从以上数字对比不难看出,1937年的中华民国依然不是即将崩溃1945年初德国的对手,完全不在一个比较层次。


荣华之武器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我们可见简单的进行一个对比。

1942年2月,德国军备弹药部托特部长因飞机失事而去世,他的意外离世把军备弹药部长这个“肥缺”空了出来,而当有资格竞争这一职位的纳粹党高层还没有准备好竞争这个职位的时候,希特勒却火速任命了他的好友,斯佩尔出任该职位。

斯佩尔是一个天才组织大师。

斯佩尔后来不无得意地指出:尽管空袭不断,工业生产的上升势头依然保持到1944年秋季。这一年,新生产的武器足够装备200万人,包括130个步兵师和40个装甲师。德国经济研究所算出的数字更高:仅1944年生产的军火,就可以装备225个步兵师和45个装甲师。

大家知道,1937年中华民国武器产量是什么?

重武器基本是0,轻武器来说也是很少。

其实我们也不要盯着1937年,按照整个8年抗战来说。

重庆第21工厂研制的24式马克沁重机枪、82迫击炮等武器,性能精良,享誉兵工界,在中国抗日将士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整个抗战期间,第21工厂为前线抗日将士提供各种型号的机枪27900余挺、迫击炮9960门、步枪293300余支,还有其他10余种轻武器和大批弹药,武器产量达全国轻武器的一半左右。

大家注意,这个轻武器产量占全国一半的21工厂,8年生产30万支步枪、9000门迫击炮、2万多挺轻机枪。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且不谈纳粹在1944年生产了270个师的重武器。就算最基本的毛瑟98k步枪,也是30年代开始生产,到1945年停产,生产时间同21工厂差不多。

然而,德国一共生产了1200万支毛瑟98k步枪,是21工厂的40倍!是全国中步枪生产总数的20倍!!

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

德国军工拔根毛,也比中华民国军工的腰还粗。


萨沙


德国在1938年占世界制造业产量的14.3%,超过法国英国生产的总和。到1938年,德国的钢产量达2330万吨,居欧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国的铝产量为19.9万吨,占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德国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颜料生产的2/3和颜料输出的90%。在30年代,德国控制了全世界钾输出额的70%。德国是世界上人均拥有收音机数量最多的国家。1945年初虽然是败局已定,但是其工业化与现代化程度是远非民国能比的。


杂谈小部落


个人见解,提问者将45年的德国和37年的德国做出了对比,但具体对比是哪方面没有详细说明,姑且我们按综合国力来计算吧。

所谓的综合国力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来考虑。

1政治

1945年德国处于溃败的前期,民心不稳,部分政府职能已经失去,而国民政府也好不到哪里去,中国国民政府只是名义上的政府,各个地方还是有类似山西阎锡山,云南龙云,四川刘湘,山东韩复榘,这样的地方实权派军阀,国名政府真正的势力范围也就南方一些省份。所以这时候37年的中国和45年的德国政治上半斤八两,这时候我们先按对等来算吧。

2经济

经济这个领域比较宽泛,我们以工业总产值来衡量比较稳妥,45年虽然处于战败前,但德国各方面军工的生产总值,还是在碾压,国民政府,所以德国占一分。

3军事

军事德国就更不用说了,在后期我们知道,固守柏林的残兵给苏军造成了上百万的伤亡,而苏军吊打日军,日军吊打国军,所以军事还是德国占1分。

所以德国占2分,综上所述还是德国比较强


南看天下


鸟毛问题。


影子传说162655520


德国


起点222


四五年的德国,就是炸烂了,也比三七年的中国强,基础,基数都在那,


胡扯六拉的


单纯从两国进行战争考虑,37年中华民国强一些,主要胜在人口。


丰哒


德国更强,强大的工业基础、科技人员、高素质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