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泾阳:“火犁”“火炉”与机器动力推广


话说泾阳:“火犁”“火炉”与机器动力推广

(1931年陕西泾阳永乐镇 该图选自《杨虎城传》)


《杨虎城传》里有一幅插页,图上三五人站立在一台形状怪异的机器旁合影留念。其中着礼帽马褂的就是当时的陕西省主席杨虎城,最右侧为华洋义赈会塔德工程师(在我国主持着许多大型水利、筑路项目),还有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子元先生,他们这些何热衷于与怪异机器合影。图片标注1931年,和泾阳县永乐镇,应该是错误的,据资料显示陕西省购买火犁为1933年,由李仪祉先生在汉口美信洋行订购,运回陕西已是1934年初,共有两架花费约三万元。同年,在西安西关试验耕地并在扶风一带使用,当时试验每小时耕地约为七亩,为了便于推广并聘请苏联技师三名与中方技术人员组织垦荒队,不久以后由于修理问题无法解决,于是转赠陕西农林专科学校(杨陵),而在泾阳县使用尚无发现有文字记载,所以上述图片文字标注应该是错了。

西北农业极为落后,千百年以来依靠单纯的人力或是畜力完成繁重的田间劳作,而且许多农民的梦想就是有当 一日拥有属于自己的牲口,仿佛这已是极为幸福的一件事。人们嘲笑陕西关中最幸福的时光就是“三十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来说明关中农民不思进取。使用“火犁”在陕西农业上使用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陕西农民第一次以机械动力耕田劳作的尝试。在使用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火犁”应用仅有半年时间。1934年9月6日“火犁垦荒队”解散了,然而使用机械动力却在陕西省其他行业逐渐普及开来,图片“火犁”后面所背负的罐子却大有来头。它在当时被称为“火炉”,功能为将木炭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代替柴油、汽油,驱动机器耕地。众所周知,建国以前我国石油矿藏发现极少,也没有成规模的化工厂对原油加工,汽柴油价格极贵,绝非一般车辆可以接受常,1930年引泾工地使用汽油达到每加仑一元(银元)六角。很多机动车辆进口中国以后,都顶着一个大大的气囊,内装“瓦斯气”作为燃料,仅有极少数汽车才可以喝上相应的汽、柴油。陕西农业上基本以人、畜力为主,由于动力的限制,陕西省当时多以手工作坊为主,根本没有汽、柴油发动机,所以“火炉”在某种程度上说起到蒸汽机作用。它是适应中国实际的产物,是中国人对于柴、汽油发动机进行了改造,并使其有更为广阔的使用前景。

西北以常见燃料“木炭”驱动机器的“火炉”最早出现在1932年。1932年9月2日中国发明家汤仲明携带他的发明“火炉”来陕西进行推广,在陕西省西安市建国公园进行现场展示应用,“火炉”甫经出现就受到陕西省各界的极大重视,《西北文化日报》报道当日的情形,“特于日昨下午二时,在建国公园内水池中试验木炭代油炉抽水机,参观者络绎不绝。杨主席及各厅长暨潼关警备司令武士敏亦莅场参观。由汤君及省府参议李卓吾,汽车专家曾向午在场招待,并向参观者详为说明,杨主席及各厅长颇为赞许,据在六马力抽水机上试验结果,成绩颇佳,据称此项代油炉高一尺(公尺),口径三百六十厘(毫米),以西安市政工处标准尺寸计,每寸约容大如鸡卵之木炭约一斤十两,如按在此种六马力之抽水机上,每分种发动二百五十转,以上述之代油炉全体量计,可容木炭四十七八斤,能托动此种六匹马力之发动机五部,六马力每时用木炭一斤半云云。”“火炉”的出现让当时陕西人看到了在省内普及推广机械动力的希望,汤仲明展示以木炭为动力可以驱动抽水机,可以驱动“火犁”进行耕地,自然也可以驱动其它机器进行工作。

泾阳县自明清以来素以加工茶、烟等商品闻名国内,民众商业意识极浓,虽然从清末以来县域经济水平不断衰落,据资料显示本县在抗战前后先后建成许多工厂中,如在鲁桥镇有“新记”三所工厂,永乐镇有“和记打包公司”,泾阳县城则有“西北毛纺织厂”等,在这些新办工厂中多数出现了柴油机与汽油机,当然也少不了以木炭为燃料驱动机器。抗战中后期(1944年),银行部门曾做一个调查,泾阳县西北毛纺织厂共有机器六十余部,仅有柴油动力机一部,其余多使用火炉,计每月消耗木炭三千斤,均从同官(铜川)购进;新记西北实业公司纺织厂,柴油与木炭动力混用,其中将近一半多机器需要使用“火炉”进行驱动;西北实业公司机器厂“动力有十六匹马力卧式柴油机一部,六匹马力卧式柴油机一部,十呎车床一部,八呎车床二部,六车床八部,四呎车床一部,八呎龙门刨床一部,十二呎牛头刨床一部,旋转洗床一部,钻床一部,四吋鼓风机一部,用木炭发动。”


本县使用汽、柴油动力最早记录出现在1931年,“十八年馑”期间,华洋义赈会在渭北引泾工地张家山就使用了以汽油为动力的空气压缩机,工程师陆尔慷记载:“由美购来鹰格索气压机一具。在工地使用,计有马力四十匹。有六个钢锤可同时并用,每小时约须汽四加仑,油价在工作地每加仑值一元六角。”安立森《老龙王》也以大量文字对于该机器开凿隧道的使用情形,在大坝工地则使用了一部一匹半马力抽水机,二部人力抽水机。张家山工程之后,柴油与汽油机使用开始缓慢推广开来,泾阳县当时使用柴、汽油动力的工厂为新记三厂,和记打包公司与西北毛纺织工厂。这些使用的柴汽发动机,有些是直接购买发动机,还有一些是从车辆中拆卸下来的,如新记实业公司毛纺织厂就有“十六匹雪佛兰改装汽车头一部。”另一纺织厂也有“十六匹道奇改装汽车头一部”。总体来说,由于新记脱胎于阎锡山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实力雄厚,采用新式机器最多,也最为先进。

县域以内其它工厂由多依靠泾惠渠水力和人力为主,如裕民榨油厂,厂址设于汉堤洞,就是为了利用泾惠渠水利条件。最惨者为云阳培英职业学校实习工厂,由于资本较少,无力购置柴汽油动力,基本以人力为主,维持生产。建国以前泾阳县域以内没有发现以电为动力驱动机器生产的记录,仅发现在极少数地区有电话通讯、照明的记载。


1、《杨虎城传》

2、《火犁在陕工作经过》 李赋林 《西北文化日报》1934年

3、《西北文化日报》1932.9.3.3版

4、《陕西渭北工程纪要》 陆尔慷 1931年

5、《老龙王》 安立森

6、《咸同路沿线概况调查》 宋国荃

7、《西京日报》1933.9.6\\1933.9.19\\1934.1.23\\1934.1.26\\1934.3.21\\1934.4.7

2020021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