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时,为什么安禄山的军队可以所向披靡?


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时,为什么安禄山的军队可以所向披靡?

唐宫美景


安禄山军队之所以战斗力如此之强,这是和唐朝国防形式变化分不开的。

在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唐朝军队主要由志愿兵与义务兵组成,也就是府兵以及兵募。

府兵其实不是兵,早期都是由中小地主子弟以及六品以下官员子弟担任,可以说是基层军官或者是精兵。

这批人参军主要是为了获得勋官品级,而不是为了朝廷的赏赐和那点战利品。

因为唐朝建立初期,获得一定品级的勋官可以去兵部投供,经过兵部考察,合格者可以在折冲府任职。

简单来说,大家可以把唐初的勋官理解为军衔,而府兵体系里的卫府都尉、郎将、将军就是军职。

府兵征战获得的不是军职,因为在唐玄宗改革以前,唐朝不存在“职业军队”,都是随征随散的“临时军队”,府兵征战获得的是军衔。

获得一定级别的军衔就可以去兵部参加考试,考试合格的就可以到折冲府担任军职。

前面我们说了唐玄宗改革前唐朝没有“职业军队”,那么为什么府兵勋官又可以到折冲府担任军职呢?这个时期的折冲府与其说是军事机构,不如说是一个具有人武部性质的治安机构,折冲府各级军官平时手下是没有兵的,主要职责是训练服役的民兵。

而唐朝初期开疆拓土的主力其实是兵募。


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时,为什么安禄山的军队可以所向披靡?

塞外长城

兵募,别看有一个“募”字,但是他们不是招募来的,而是朝廷强行征发的,所以说是义务兵。

但是不管府兵还是兵募,事实上他们都不是“职业军人”,他们都是“打短工”的。

举例来说:唐太宗要征讨高句丽,征召了4万兵募和1万府兵,然后带着这5万人就去打仗,打完了,这5万人就解散回家了。

即使早期边境需要军队驻守,唐朝采取的策略也是用少量府兵和兵募在边境据点驻守,每一年或者每半年换一次。

而且唐朝为了预防一个地区抽调军人太多,这些军人报团,在抽调府兵过程中都采取“插花式抽调”,比如唐朝要打吐蕃,唐朝就会在成都折冲府抽调30人,在苏州折冲府抽调50人,再到太原折冲府抽调20人。

然后把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低级军官以及精锐士兵和普通征招的兵募训练三个月,然后就这么出征了。

可是,这一套在中原地区作战还可以,可随着唐朝开疆拓土以及和周边游牧民族军事冲突的加剧,这些驻守边境的“短工”有变成“长工”的倾向,服役时间越来越长。

这个时候他们就不叫“兵募”,而改称为“长征健儿”,唐玄宗改革府兵制以前,服役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都还没能回家的“健儿”有的是。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时期唐朝其实是没有“职业军人”和“常备军”的,军队都是临时从各地征调的,完成目标就解散,所以这一时期即使有野心家,也没有办法掌握军队。

因为这个时候军队处于“流动”状态,半年、一年就换一批人。即使有些长期驻守的“长征健儿”,那也是距离中原地区特别远的地方,比如说安西军就驻扎在今天中亚一带,距离陇西都有几千公里,就算安西军节度使掌握了这批健儿也没用,别说造反,就是带着军队一路回到长安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随着唐朝开疆拓土,唐朝边境线距离唐朝内陆地区越来越远,事情逐渐发生了朝廷也控制不住的变化。

主要是因为唐朝势力范围在唐玄宗时期越来越深入游牧民族核心区域,使得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军事冲突越演越烈。

这个时候,唐朝志愿兵与义务兵混合的军事模式应付这种长时间高烈度的战争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

因为边境冲突的常态化,使得唐朝如果不想放弃已经占领的地盘,就必须在边疆地区派驻常备军,而为了保证常备军在与游牧民族作战中保持优势,又必须使得唐朝必须让将领与军队长时期在一起训练、作战。


唐朝爆发安史之乱时,为什么安禄山的军队可以所向披靡?

龙门石窟

所以,开元末年,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开始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常备军,也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人”。

而当时,唐朝主要边境冲突发生在西北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没办法派驻大规模军队。

但是东北地区不一样,当时唐帝国北方边境经常面临几十万游牧军队的压力,所以以范阳节度使为中心的北方边区也长时间保持一支十几万人的军队,而且这十几万人的军队还经常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

真正做到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所以,当时唐帝国最精锐的两大兵团就是范阳节度使为核心的幽州军以及安西节度使为核心的陇右军。

而从人数上说,幽州军有十几万人之多,而唐朝在西北总共也只有几万人。

所以,幽州军是事实上的唐帝国最精锐武装。

而范阳节度使是谁呢?就是安禄山。

所以安禄山起兵时,他带领的叛军其实就是唐帝国最精锐的职业军人。

也就是从安史之乱开始,将领因为统带的都是职业军人,结果将领越来越容易起兵作乱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