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張伯禮:願與病患“肝膽相照”

在方艙醫院關門、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清零”後的日子裡,全國人大代表、中央指導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依然精確地規劃著自己每天的行程安排,這位72歲老人的時間太寶貴了!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他在不見硝煙的戰場忠實履行職責。

這些天來,他幾乎每天與國外專家開視頻會議,介紹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的經驗、探討全球疫情走向;他穿上寫著“老張加油”的防護服去康復驛站為隔離者搭脈問診,幾個小時下來,裡面衣服溼透,全然不顧。有人勸他,您老這把年紀別這麼拼了!他眉宇間一絲凝重,“抗‘疫’不問年齡,我還真是忘了自己多大歲數了。”

武漢“清零”那天,張伯禮在武漢度過了72歲生日,醫護人員為他捧來蛋糕,他感慨地說,“‘清零’就是最好的生日禮物了!”

1月27日,武漢“封城”後的第三天,張伯禮作為中央指導專家組中醫專家逆行武漢,“1月中旬我們就盯著這個病的發展,當時就想過要去武漢”。十幾年前,張伯禮曾率隊戰“非典”,籌建了全國第一個中醫紅區,成建制隊伍入駐,取得了實戰經驗。這一次,他渴望早期介入,讓中醫藥療法更快地派上用場,阻斷疫情蔓延。

剛到武漢的情景令人驚心。“發熱門診擁擠不堪,醫院不堪重負,各種症狀的患者快把醫院擠爆了。”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張伯禮提出對四類人群(確診、發熱、疑似、留觀)採取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對集中隔離的疑似、發熱患者採用“中藥漫灌”的治療方法,給予以治溼毒疫為主要功效的中藥袋裝湯劑,“相同病因、相似症狀,對大量患者只能用通治方藥普遍服用”。這些兼具針對性與操作性的建議,成為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決策。

接診了許多患者,張伯禮能體會到他們的處境,“隔離病人多處於恐懼、焦慮、無助中,心理問題很嚴重。”他認為,對這些病人要抓緊時間給予中藥治療,“中藥在早期治療中可以控制病情發展,服用中藥,對病人心理也是一種安撫,(可以)穩定情緒,提升信心。所患之證纖悉相同,至於用藥取效,並無差別。”張伯禮學習古人經驗,提出的“中藥漫灌”成為幫助很多人走出困境的希望。“2月初至今,已發出超過100萬袋中藥,四類人中確診病例從80%降到3月初的個位數。嚴格隔離加上普遍服中藥,截斷了病勢擴大蔓延,為控制疫情打下基礎。”張伯禮說。

為落實“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中央指導組決定建立方艙醫院收治輕症患者。他和劉清泉教授提出“中藥進方艙、中醫包方艙”,獲得批准。武漢江夏中醫方艙在2月14日開艙,他們率領來自天津、江蘇、湖南、河南、陝西等地的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方艙醫院。

這裡的患者主要服用中藥,還在醫護人員的帶領下,每天打太極、練八段錦,並輔以按摩、刮痧、敷貼和針灸等。“中醫療法全都上了,是綜合療法。”張伯禮認為,很多患者吃藥加上運動之後,精神狀態明顯好轉,症狀大為減輕。

這家中醫方艙醫院運行了26天,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創造了輕症病人零轉重、痊癒病人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的“三個零”紀錄。中醫治療方案陸續被推廣到其他方艙醫院,病患普遍使用了中藥。

“這表明用中藥可以治療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其療效主要體現在顯著改善症狀、縮短病毒核酸轉陰的時間,尤其是降低輕症轉成重症的比例。這是核心指標。”張伯禮同時提出,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重要的在於“結合”,不是“單打獨鬥”。比如救治重症患者,如果沒有呼吸機,沒有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等綜合救治,病人連命都保不住,中醫的治療也就無從談起,“這是常識!在搶救患者時,誰有辦法誰上,中西醫和諧共生,一切為了生命!”

3月20日,江夏方艙醫院送走最後一個病人,可張伯禮的工作遠沒有結束。在方艙醫院建艙之初,他已經開始考慮患者後期康復干預的問題,要對治癒患者進行康復評估、診治及醫學觀察。他組織開設了兩個康復門診,2月中旬已經開展工作。如今在中國工程院和騰訊基金會的支持下,他已投入到對全國感染的醫務人員進行的康復期管理和干預工作中。新冠肺炎病毒從感染到康復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在他看來,這些需要長週期的觀察研究,而康復管理獲得的經驗無疑是寶貴的臨床資料。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提出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建議,杜絕一切野生動物的市場交易,嚴禁食用陸生的野生動物。這一建議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採納。他同時提出應對《傳染病防治法》進行修訂,加快建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將中醫藥醫療納入其中,在疫情發生後成建制介入。

由於不分晝夜地高負荷工作,張伯禮膽囊炎急性發作。2月19日,他在武漢進行了膽囊摘除手術。術後幾天,這位老人又不顧醫生勸阻,迫不及待地開始工作,他笑稱:“這回把膽留在了武漢,看來這輩子註定與患者‘肝膽相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