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給中醫一塊陣地,打贏一場戰役

庚子年初,一場疫情肆虐中華大地。年已古稀的張伯禮院士,臨危受命,如同披甲持銳的戰士,奔赴疫情暴發的中心——武漢。 這一年,是張伯禮的本命年。


張伯禮:給中醫一塊陣地,打贏一場戰役


春節,應當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正當中華大地準備除夕迎接庚子新年之際,湖北武漢卻不斷傳來揪心的消息。病毒來勢之兇,疫情傳播之烈,範圍擴散之廣,全社會面臨挑戰和壓力之大,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


1月25日,也就是新年初一,中央緊急成立了赴湖北疫情防控指導組,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的張伯禮名列其中。


“知道當時武漢的疫情很重,也有思想準備要來,甚至自己想申請去。”他在接受央視《面對面》採訪時,聲音哽咽。


“當時疫情嚴重,國難當頭。領導知道我這個年紀,疫情不重不會讓我來,這份信任是無價的,我絕沒想到過推辭。”心中更激動的是:“這很可能是振興中醫藥的一次難得機遇。”

這是有歷史的經驗的。中央指導組點將張伯禮一是因為他是中醫界大專家,二是他在2003年曾率中醫專家醫療隊參與抗擊非典,組建全國唯一的中醫紅區,取得了突出的治療效果,治療經驗被世界衛生組織收編到《SARS中醫治療方案》中,向世界推廣。


國逢疫難,張伯禮再次以國家級中醫專家身份受召出征,跟隨中央指導組飛赴武漢。初期,疫情發展很快,病毒猖獗,張伯禮回憶道,“剛到武漢時,疫情形勢正值最嚴峻時刻,醫院裡人滿為患,各類患者交織一起,極易交互傳染,情況遠比想象的嚴重。”


張伯禮:給中醫一塊陣地,打贏一場戰役


在瞭解疫情後,張伯禮提出,要迅速採取措施,對疑似、發熱、密接和確診等四類人,進行分類管理、集中隔離。隔離後,要採用“中藥漫灌”的治療方式,即讓患者服用以治溼毒疫為主要功效的中藥湯劑。


建議被中央指導組採納。在中央指導組決策下,武漢十三個區大排查,嚴格隔離,同時普遍服用中藥。幾天後,湯劑見效,一些患者退燒了,更多的人接受中藥治療,從一天3千付藥,到1萬付再到幾萬付藥。嚴格隔離,普遍服中藥,收到了顯著效果。


當時確診病人住不了院,居家隔離傳染嚴重,中央提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指示,中央指導組決定分類管理、科學施治。興建方艙醫院以治輕症患者,定點醫院留給重症患者,合理調配緊缺的衛生資源。


方艙醫院在此次阻擊新冠肺炎的重大疫情中,發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是名符其實的“中國經驗”。張伯禮介紹說,“方艙醫院是軍事上的一個名詞,即可移動醫院,就像搭積木,一個一個盒子,裝建起來非常迅速,救治病人非常及時,提供了很強的醫療服務能力。”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評價道:“方艙醫院是武漢抗擊疫情的關鍵措施,它可能也將成為各國應對新冠肺炎大流行及未來流行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有力力量。”


張伯禮與同是中央指導組成員、北京中醫醫院院長的劉清泉教授根據他們已有的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提出請戰:專門建一座以中醫藥綜合治療為主的方艙醫院,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疫病治療中的主導作用。他們的建議得到批准。


武漢江夏區大花山有個戶外運動中心,當地人稱“江夏鳥巢”。改建成方艙醫院後,2月12日,張伯禮率由天津、江蘇、湖南、陝西等地三甲醫院派出的、有經驗中醫醫護人員組成的中醫醫療團隊進駐方艙醫院。經過兩天準備,2月14日,開艙收治患者。


張伯禮:給中醫一塊陣地,打贏一場戰役


在此後新冠肺炎的抗疫中,江夏方艙醫院成為湖北收治新冠患者的一個亮點。記者瞭解到,在武漢所有的方艙醫院中,江夏方艙醫院採用的治療手段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使用西醫設備檢測),對患者除了施以湯劑,輔之理療、按摩、灸法等,同時還教患者練習太極、八段錦,以利疏經活血。張伯禮認為,“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中藥不僅僅是針對病毒,更是注重調節病人的身體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


江夏方艙醫院運行了26天,休艙時輕症普通型患者零轉重,痊癒患者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中醫藥經驗被推廣到其他方艙醫院。其他方艙醫院使用中藥後轉重率一般在2-5%左右,而WHO報告的一般在10%以上。張伯禮回應說,“中醫治療新冠肺炎輕症普通型患者效果是確切的,評價的核心指標是病人轉向重症的比例。”


張伯禮說:“面對武漢疫情,西醫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但中醫藥有有效方案。不但治好了病,還要出經驗,昇華為理論。通過大規模流調大數據分析,新冠肺炎為溼毒疫就值得深入研究。”大疫出良藥,在張伯禮與劉清泉等專家指導下,中醫手段、中藥使用貫徹到治療和患者康復的全過程。他們和中醫同道篩選出的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清注射液、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方“三藥三方”,因療效明顯,被編入國家版診療方案。


庚子年是張伯禮的本命年。這一年發生了世界範圍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緊急飛赴武漢參與新冠肺炎抗疫的張伯禮而言,本命年在武漢的三件事,讓他難以忘懷。


第一件是膽留武漢。自進駐江夏方艙醫院,最忙碌的是頭幾天:他穿著寫著“老張加油”的防護服,熟悉環境、緊盯流程,問診患者,對症擬方,指導臨床,巡查病區……每天幾個小時的行走,裡面衣服都溼透了。2月16日 ,也是張伯禮進駐江夏方艙醫院的第5天,他因勞累過度,引發膽囊舊疾。一檢查,連日腹痛,膽囊已經化膿,膽管結石嵌頓壞疽了,必須手術摘除。手術前,按慣例要徵求家屬意見,張伯禮說,我自己簽字吧。


後來,張伯禮的兒子張磊回憶說,2月16日晚上11時,武漢突然來電話,“你父親現在需要在武漢協和醫院連夜做腹腔鏡膽囊摘除手術,徵求你們家屬意見。”,心裡一顫,極度驚恐,急忙詢問病情。然後,提了一個小小請求:“父親手術完成後,麻煩給我回個電話,報個平安。”


術後次日,張伯禮第一件事就是看疫情通報,第3天,下肢肌間出現血栓,必須臥床。他在病床上架小桌辦公,修改方案、參加視頻會議,電話不斷,瞭解江夏方艙醫院情況,指導醫護人員,並回答患者的諮詢。當兒子來電話問候,他在電話裡勸慰,“我在這裡被照顧得很好。非常時期,你不用來看我,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張伯禮:給中醫一塊陣地,打贏一場戰役


張伯禮住院期間還豁達地擬詩一首,以表情懷:


抗疫戰猶酣,身恙保守難,肝膽相照真,割膽留決斷。


他風趣地說,“這回把膽留在了武漢,看來這輩子註定與武漢肝膽相照了。”


第二件是父子協力武漢阻疫情。現年45歲的張磊,繼承了父親張伯禮勤奮好學的優點,也踏著父親的腳印走上學醫之路。上大學報考第一志願就是醫學院。現在,張磊已成長為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風溼免疫科副主任,兼任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濱海新區中醫醫院執行院長。在父親手術的次日,張磊遞交“請戰書”,再次懇請上級選派自己去武漢一線抗疫。此前他已多次用電話、微信、書面等方式向上級表達支援武漢的意願。


2月21日,張磊到達武漢,被分配到江夏方艙醫院,主動承擔感染風險最高的取咽拭子工作。20多天裡,張磊遵父囑,一直在方艙醫院忙碌,本想晚上抽時間看望一下父親,但父親回電話說,“你看好你的病人,比看我更重要。”最終父子僅在封艙那天見上一面,匆匆也不過十來分鐘。


第三件是疫情中的生日禮物。3月19日,每天播報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數據令人振奮: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全部歸零!面對醫護人員、學生捧上的鮮花、蛋糕,張伯禮非常興奮地說:“其實武漢清零才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2月24日晚,在白巖松《新聞1+1》節目中,張伯禮載著口罩出現在全國人民面前。看上去,他溫文爾雅,鬢角花白,略顯疲乏,講話有些氣促,但鏡片後的眼光,透著自信。


“這個病是一個疫病,是具有感染性的溫病,中國歷史上大大小小瘟疫有500多次,記載具有一定規模的也有300多次,中醫藥一次不曾缺席,但這次是最漂亮的一次。”


張伯禮娓娓道來: “《傷寒論》、《瘟疫論》就是治療包括疫病在內的傳染病的經驗集成,歷久彌新,方藥至今仍然非常有效。‘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中醫團隊治療思路很多也是源於此。”


在此次阻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醫藥名聲再次鵲起,受到社會廣泛讚譽。“剛開始中藥推得很難。阻力來自多個方面,所以我說要特別感謝黨中央國務院領導支持中醫參與抗疫的決策,中央指導組信任中醫藥,要不然我們也不敢那麼大膽子去做。當時我開出方子來,試著給湖北九州通的企業領導打電話,請幫助做袋裝中藥湯劑。他回答沒問題,全力配合。我說,‘現在沒有錢,也不是做一天,也不是做千百袋呀。’他講,

‘為了武漢人民,什麼都不要講了。’真是讓我感動不已。第一天3000袋,第二天就1萬袋。”張伯禮欣慰地說,“通過普遍服用中藥,集中隔離的很多發熱、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轉,效果不錯。”


但是,在回覆本報記者書面採訪時,張伯禮也表達出一些擔憂:“這次疫情對中醫學發展和中醫學生培養,暴露出一些短板和問題,例如公共衛生、預防醫學課程設置和技能培訓不足,因此培養的醫學人才在面對突發疫情時只能臨時培訓,現場緊急學習防護技能,增加了感染風險。這次疫情還暴露出基層社區的衛生能力明顯不足。疫情嚴峻時,大量疑似人員一發熱,就往大醫院跑,造成病人扎堆及聚集性感染,如果社區的醫療衛生力量足夠強,發揮“攔阻干預”作用,疫情可能在先期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今後要注重基層衛生力量的加強和全科醫生的培養。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疫病教學內容卻很少,中醫藥急重症人才奇缺。


江夏方艙醫院休艙以後,張伯禮積極參與患者後期康復評估、觀察、診治的工作,多次去康復驛站診治病人;他積極籌建兩家康復門診和病房,主持制定併發布了全國第一份中西醫結合康復指南,指導建立了全國醫務人員感染新冠管理與康復平臺。他講,我們認識新冠肺炎才2個多月,知之不多,必須藉助康復進行深入的觀察;同時對患者進行身心康復,中醫有優勢。


疫情無國界,大醫有愛心。3月26日,張伯禮作為主講專家,應邀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舉辦的中醫藥抗“疫”專家經驗全球直播中,與64個國家和地區分享新冠肺炎的中醫概念、病因病機、臨床症候特點,中西醫結合在救治中的作用,循證證據和基礎研究進展,9萬人在線參與。在此之前,張伯禮的團隊還與WHO、世針聯、僑聯、意大利、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法國等醫務工作者視頻連線,分享中國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經驗,並向他們援助中醫驗方、中成藥等。


作為大學校長,張伯禮重視中醫學教育,他認為中醫人才培養統一標準非常重要,任何一個學科成熟發達的標誌,就是要建立標準。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我國第一個《中國·中醫本科教育標準》,主持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中醫學國際標準《世界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已被5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使用。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提出根據此次抗疫經驗,中西醫應緊密結合,打造中國特色傳染病急救體系。2013年,張伯禮在全國兩會上,帶去“加快中醫立法”的提案。此次疫情中,他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修訂《傳染病防治法》建議加快建立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並將中醫藥納入該體系,並加強防控傳染病專科基地、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的建設和支持力度。他講,“給中醫一塊陣地,就打贏一場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