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6、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辯證法
有一種說法,中國的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的教育。
這句話,要一分為二的看。
一方面,這個說法的證據是不充分的,作為高考科目和大學必修課的政治,還有高中歷史,最核心的思維方法——辯證法,就是標準的“批判性思維”。
“辯證法”的過程又被稱為“正——反——合”:你分析一件事,首先要找這件事的“正題”,再找到它的“反題”,接著去分析“正題”與“反題”的對立統一關係,最後得到一個比“正題”和“反題”都更有高度的“合題”。
比如我們總結民族資產階級,基本模式是,先說民族資產階級相對封建階段,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再說民族資產階級的反動本質,這兩個命題的對立統一就是,資產階級具有革命的兩面性,在一定時期是可以結成統一戰線的對象,一定時期又是改造的對象。
很多人喜歡用意識形態的角度看待“辯證法”,將其視為“正說反說都是你有理”的詭辯,這是無知啊。
“辯證法”是黑格爾對哲學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不但上得廳堂——是一種高級的哲學思維方法,而且下得廚房——也可以被簡化為一種“批判性思維”的實用工具。
另一方面,這個說法的結論又是正確的。
因為教科書上教“辯證法”的目的不是讓你有“批判性思維”,純粹是一種僵化的意識形態語言,絕大部分同學只是拿來應付高考,應付學分,就像八股文一樣,根本不覺得它有什麼用處,自然不能與實際工作生活結合。
但從實際用途看,不論是國企民企外企,你要證明你有資格進行專業研究,就必須掌握更高級的“批判性思維”。雖然對於批判性思維而言,辯證法實在是太高級了,但作為中國人最熟悉的哲學思想,可能就是你目前最快能掌握的“批判性思維”了。
2/4、否定之否定的“以原則為本”
很多人把辯證法看成老子的“反者動之道”“有無相生”(歷史書稱之為“樸素辯證法”),或者是和稀泥——既看到積極一面、又看到消極一面,既要堅持原則,又不可鑽牛角尖,既要顧大局,又要抓重點……
這就是讀死書了。
黑格爾辯證法的重點,不是“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而是“不能靜態的看待事物”,就是我們常說的,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事情。
黑格爾認為,新思想並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與舊思想鬥爭的過程中出現的,這個過程而是在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下面用一個管理學的例子說明辯證法的具體過程:
最早期的管理理論和實踐,都要求加強科學管理制度的建設,把重點放在流程改造、提高效率上,我的之前的文章《管理學的第一位大師,他的理論決定了麥當勞應該烤多少個漢堡》有過介紹。
包括我國早期的民營企業、國企改革,方向都是強化企業管理制度,改變過去那種人浮於世,吃大鍋飯的局面。
總結成一句話就是:“管理,以制度為本”。
不過,如果我們的管理理論一直停留在“制度建設”上,就不是黑格爾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了”,想要進步,你就要先找到反對的理論——
但很快,有管理學家提出,人不是機器,人的想法不可能完全用科學去設計,人的行為不可能完全用制度去約束。
這就逐漸形成了“人本派”管理理論:“管理,以人為本”。
“人本管理”的核心主張認為,管理應該以適當的方法激勵員工,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鼓勵他們進行創造性的工作。
“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就是一對沖突的“正反題”。
按照中國人思維的習慣,接下來就要中庸之道了,既要講原則,又要有靈活性,既要講人道主義,又要大公無私,正因為有了這些模稜兩可的說法,才讓人覺得辯證法是詭辯術。
但黑格爾是哲學家中的哲學家,沒有人比他更懂邏輯。找到了反題,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讓正題與反題相互攻擊,不斷碰撞,才能產生出新的理論,真正完成理論的進化。
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對立統一”。
對立很好理解,“統一”是什麼意思呢?
“以人為本”和“以制度為本”,如果是“對立”的,那麼,這兩種說法一定在某個層面是“統一”的,否則不可能對立。好像黑和白是對立的,它們的統一面都是顏色;善與惡是對立,它們都是一種道德標準。
想要找到更好的管理思想,必須把這個“以人為本”和“以制度為本”更高層面的 “統一”因素給找到。
先看對立面:“以制度為本”,目的是讓制度和體系更好地組織員工進行工作;“以人為本”是要讓人去主動做好工作,管理者的工作重點不同。
但是想一想,做企業為了什麼?難道是為了讓員工高興?肯定不是。難道是為了搞出一堆規章制度,讓每個人都循規蹈矩?當然也不會。
管理者的目標,就是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不管是“以員工為本”,還是“以制度為本”,都是要辦成事。不管什麼樣的管理者,最終都要“統一”到企業戰略層面,既不去繞圈子,又不應該陷入瑣碎的目標。
於是,更高層面上思考企業管理的思想在這種對立觀點的碰撞中,不斷出現,比如達里奧的“以原則為本”。
很多人把達里奧的“原則”理解成“個人成功方法”,其實這裡“原則”是介於“個人方法”和“企業制度”之間,以《原則》的第三部分“工作原則”中“建造並進化你的機器”一部分的第二款中的規定為例:
10.2 應對每個問題的手段都要服務於兩種目的:
(1)讓你與目標更為接近;
(2)能夠對機器(人和設計)進行培訓和測試
a. 經歷的每件事都是一個案例。
b. 如果出現問題,要在兩個層面進行討論:
(1)機器層面(該結果怎樣產生);
(2)案例層面(如何應對)。
c. 制定規則時,要解釋清楚背後的原則。
d. 你的政策應當是你的原則的自然延伸。
e. 儘管好的原則、政策幾乎都會提供良好的指南,但要記住每條規則都會有例外。
這些原則非常類似於“個人成功方法論”,區別在於,在橋水,這些原則常常被設計成一套嚴格的可執行的算法體系,屬於半強制的制度。
這些原則跟一般的企業制度相比,它規範的不是遲到早退、工藝流程一類表面行為,而是與目標管理高度相關的行為。這些層面,以前都被認為無法量化管理,只能通過員工激勵,讓員工自我管理的內容。
所以,如果你只是靜態的看《原則》這本書,看容易認為它是一本“個人成功學”的教材;如果你用辯證法,站在管理學的歷史長河中,你會發現,“以原則為本”是“人本管理”和“制度管理”的一次統一,是管理思想的一次進化。
“制度為本”要求員工遵守每一項制度,“以人為本”,要求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而“以原則為本”,要求員工不斷用目標檢視過程,實現自我進化。
橋水會給員工開高於同行的薪水,但達里奧不認為這是什麼激勵,而是員工應得的,
達里奧並不在乎員工的發展目標,他認為員工應該為自己負責,公司對員工的責任就是要找到能自己為自己負責的員工,並安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上。很多人可能覺得,“以原則為本”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或者,達里奧也就是嘴上說說,根本做不到,很好,這正是辯證法的希望你做的——
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不存在永遠不變的真理,任何真理都可以找到“反題”,通過“對立統一”生成更高級的理論。你如果能把批判“以原則為本”的理論和原理論結合起來,你也能成為管理大師。
可以發現,辯證法有一套嚴謹的過程與邏輯,它不僅是一種思想,也可以是一種實用的“思考方法論”,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
3/4、做產品要有“辯證法”思維
2016年,支付寶的“集五福”活動第一次亮相,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全民集體找“敬業福”,但因為“敬業福”太少,引發全民大吐槽,包括阿里集團內部也有質疑,很像一次失敗的活動。
支付寶那幾年為了對抗微信支付,想了很多“不務正業”的功能、產品和活動,這些“創意”在得到了不少惡評之後匆匆消失。從當時的反應看,“集五福”很可能成為這些短命活動產品之一,因為“集五福”這個活動有著此類活動的先天缺陷,即造成“正題”與“反題”的“對立”:
正題:活動的參與人數大大出乎意料;
反題:活動如耍猴,惡評如潮;
對立:當獎池金額固定,活動人數越多,中獎率越低,參考者的滿意度越低。
一般的分析也就到此為止,凡是有利有弊,似乎也可以當成結論,但下一次活動呢?只有“對立”沒有“統一”,等於什麼結論都沒有,就浪費了一次“危機”,無法產生更好的想法。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對立”都能找到有意義的“統一。用水救火,要麼火被撲滅,要麼水被用幹,大部分對立的東西“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以“集五福”為例,正常情況下,這種對立只有兩種結果,一個是參與者因為找不到“敬業福”而放棄活動,一個是活動本身的參與性讓參與者自我說服,這些都是對立的自我消除。
真正有意義的是,為什麼在“集五福”中,參與活動者一邊抱怨,一邊樂此不疲地找福呢?
實際上大部分參與用戶並不真的很在乎獎金,就像微信紅包一樣,搶到十塊錢紅包的快樂遠遠大於工資多發了十塊錢。
參與者真正在乎的是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掃到“福”,與親戚分享彼此缺少的“福”,教會父母孩子找“福”,這種家人親友之間的互動,不正是支付寶希望建立的“關係鏈”嗎?
這是對立之上的“統一”,也就是這兩個矛盾的雙方能共存的原因。
找到對立之上的“統一”,新思路就順理成章,既然大部分參與者更在乎社交參與,那麼降低參與者抱怨又不提高活動成本的方法,就是提高中獎率,降低中獎額。
“集五福”的第一年, 79萬人平分了2.15億元現金,人均得到271.66元,結構是絕大部分人因白忙一場而感受被耍;
2017年除夕,“集五福”的第二年,1.68億人分了2億元,獎額不等,最高666元,最低幾毛錢。1.68億人都中獎,效果不錯,但“幾毛錢”確實有點汙辱人格。
這個效果鼓勵了支付寶加大投入,2018年,2.51億用戶瓜分了5億元,人均中獎金額提高了,同樣最高666元,最低提高到了1.08元——終於找到了平衡點。
“集五福”從此也成為支付寶知名度最高的活動IP。
做產品要有“辯證法”的思維,發現矛盾的“對立統一”,才能找到產品真正的閃光點。很多劃時代的產品剛出來都是用戶一邊罵,一邊用,罵得越兇,用得越起勁,罵得最多的功能剛好是用得最多的功能。
4/4、辯證法的人生
如果你當年政治考得很好,下面論述邏輯一定不陌生:
一、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本文還原了黑格爾辯證法最初的邏輯後,你應該明白,這兩句話,並不是政治說教。
在黑格爾之前,所有的哲學家儘管理論彼此對立,但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希望找到一套永遠正確永遠不變的理論。
所以辯證法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思想,一箇舊思想通過“正——反——合”,產生一個新思想的進化過程,永不停息。
辯證法告訴我們,面對反對的聲音,應該心懷感謝,將其視為一次提升自我認知的機會,在正反理念的碰撞之下,昇華自己的思想。
一個人的成長同樣如此。某時某事讓他有了這一階段的人生感悟,可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後,現實又讓他經歷了相反的事情,他經過痛苦的自我懷疑、反思,通過在對立面中尋找統一的道路,他終於有了新的人生感悟,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
有意義的人生,就這樣經歷否定之否定,週而復始,螺旋式上升。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一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閱讀更多 人神共奮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