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一心要滅匈奴?】


這個問題,用蒲松齡小說裡的那個故事就可以回答:當你在野地裡遇到狼跟隨的時候,靠一味的給狼送肉,能否就熄滅掉狼的殺心?顯然不能!割肉喂狼的結局,只能助長狼的貪婪!

【漢武帝為什麼一心要滅匈奴?】


同樣的道理,放在西漢身上也是一樣,面對兇殘的匈奴,屈辱和親換來的和平,絕非高枕無憂,相反是黃金一般寶貴的休戰期。

這裡首先糾正一個被宋代以來好些文人們誤導的錯誤:並非是漢武帝登基以後,廢除了漢匈和平的“和親政策”主動發起對匈奴的戰爭,而是在漢匈和親的六十年裡,儘管漢朝付出了屈辱的代價,但戰爭其實一直沒有停止。匈奴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漢地的侵擾。

比如在號稱漢朝國泰民安的“文景之治”裡,後人大書特書漢王朝錢糧滿倉的盛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是大漢朝北方國境線,萬千軍民的屈辱血淚換來的。

從漢文帝至漢景帝時,匈奴人只要鬧災缺錢,必然大張旗鼓竄犯漢朝邊境,先一頓燒殺搶掠,然後再獅子大開口,勒索漢朝一大筆錢糧。

如此無恥局面,正如西漢名臣晁錯的感慨:匈奴人小規模侵犯就能獲得小利,大規模侵犯就能獲得大利。按照現在話說,就是把漢朝當做提款機!

沒有任何一個有尊嚴的民族,能夠忍受這種“提款機”般的屈辱,那些反對漢匈戰爭的人物,無論當時還是後世,滿嘴大道理下,深藏的卻是可怕的私心:反正離戰場遠,殺人也不是殺自己家的人,自然有倒黴老百姓給我擋刀。什麼屈辱和親,別耽誤我自家的高官厚祿就行!

很多時候,一個國家王朝的政策,就反而被這些滿懷類似心思的“精英”誤導,最後蒙受屈辱的結局。那些大言不慚怒罵漢武帝窮兵黷武的人,更應該去匈奴人的馬刀下體會滋味!

因此,到了漢武帝執政時代,與匈奴的徹底開戰,就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最重要一條:反擊匈奴的條件,歷史性戰勝匈奴的機遇,在漢武帝這一代,早已條件成熟。

事實是,從漢文帝年間開始,一直到漢武帝登基時,西漢王朝皇帝換了三代,但有一件事一直沒變:一直按照漢文帝時代青年俊才晁錯的《言兵事疏》的策劃,進行反擊匈奴的沉默準備!

而到了漢武帝在位時,當年晁錯在《言兵事疏》裡的兩大藍圖,已然開花結果:西漢王朝已經通過苦心經營,組建了足以與匈奴爭鋒的騎兵部隊,而西漢王朝的軍工科技,更取得重大突破:鍊鋼技術廣泛推廣,漢軍的裝備更新換代,早已武裝到牙齒!

所以,在漢武帝時代,昔日匈奴引以為自豪的“弓強馬快”,在與西漢軍隊的正面對撞中,優勢早已大大縮水。

【漢武帝為什麼一心要滅匈奴?】


後來漢匈開戰,相當多的重大戰役,並非像好些電視劇演繹的那樣“以多打少”,相反常是裝備精良且人數少的多的漢軍,追著人數多的多的匈奴軍打。直線飆升的戰鬥力,已遠非白登山上被包圍的漢軍可比!

因此,在漢武帝時代,西漢選擇向匈奴開戰,就成了一個水到渠成的選擇。更因有天生堅強的漢武帝,哪怕在滿朝文武集體反對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了開戰的抉擇。

儘管在他的晚年,對待匈奴的戰略抉擇和人員安排,出現了重大失誤。但是在位五十四年,終其一生的對匈奴戰爭,已經徹底將匈奴打掉半條命,為漢宣帝徹底收服匈奴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為什麼一心要滅匈奴?】


以這個意義說,漢武帝不愧為華夏民族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