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在與疫情賽跑的這段時間,來自社會各界的報道均展現出令全世界為之驚歎的“中國實力”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漢“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建設所體現出的“中國速度”。

不因傳世而建,卻定會被載入史冊。

從2020年1月23日至2月3日期間,有關“火神山”醫院的工程進度報道幾乎霸屏,令我們最記憶猶新的是如下三個數字: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大部分人會說,這樣的“中國速度”來自於60 名設計人員、100 名管理者、7500 名建設者、1000 臺機械設備……全天候24 小時連續作業。

而我們認為,它背後的思維方式更是功不可沒,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鑑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那13 天裡經歷了什麼: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13天對於醫療建築項目來說意味著什麼?

• 定位:應急傳染病醫療建築;

• 目標:快速緩解醫療設施及床位短缺,並有效控制疫情擴散;

挑戰:如何在最短時間內交付最複雜的建築?

依據民用建築設計規範,如果將一般綜合體公共建築的複雜係數定為1,那綜合醫院的複雜係數為1.3~1.8,其中,傳染病醫院的複雜係數為1.8。

綜合醫院的複雜性在於其功能、機電系統、使用人群及流線要求複雜;而傳染病醫院除綜合醫院的要求,為有效預防醫護與病患的交叉感染,還要考慮潔汙分區、醫患分流等特殊需求

故而,同樣規模的醫療建築——即使用同樣規模的團隊、同樣極限施工,其建設週期最快也需3個月;再加上前期的勘測、設計、報審等相關工作,至少需要1 年的時間投入(一般而言,正常週期需3 年左右)。

而“火神山”醫院的工期僅僅只有13天,這是不可想象的奇蹟,無與倫比的“中國速度”!

面臨如此挑戰,如何突破?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頂層設計,先於設計觸點。

01

整體“加速”—— 從模式改變到流程創新:

  • “工業化”替代“工程化”—— 以裝配式建築替代傳統建造模式。

採用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在開工挖土的同時,建築部件的計算機數據模型已經傳到加工廠同步生產,按目前國內的加工生產能力,最快當天就能逐步出廠,而後現場拼裝,經過室內機電安裝後即可使用。

以往的建築重頭戲在主體施工,大部分依靠人工操作,費事又耗力;而裝配式建築的大部分作業在工廠內完成,加工數量、加工速度、產品質量、外形精度,都非手工作業所能比擬。

不僅精度可以提高一個數量級別,而且機器可以持續生產,效率遠超人力。所以才有如同工廠流水線生產一般的醫院建設流程 ——標準化、工業化、裝配化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我們把解決問題的關注點僅停留在一味地增加人力、投入資金、政策施壓上,而不去從頂層戰略著手,可以獲得今天的成效嗎?

觸點創新,始於拆解。

02

觸點“加速”—— 從視角改變到拆解重組:

在已知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均可以分解為一組有限的原子元素,原子可以構成分子,分子構成組織。這即是醫療建築設計中模塊化設計理念的原則。

系統化搭建、標準化創新、模塊化迭代。

  • 將幾萬平米的醫院按尺度拆解為兩、三種一樣規格的“分子”組合。

工業化建造是將集裝箱式箱體活動板房進行模塊化拼接。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把牆、板、柱等構件在施工場地之外的工廠裡批量生產好,然後在場地內進行現場組裝。

為解決工廠生產標準化的問題,要在設計時規定好標準“模數”。現場澆築的建築可以是任何尺寸,但要想在工廠實現大批量生產,就要按照一定尺寸把建築拆成非常相似的小單元,每個單元的尺寸就是“模數”。

比如:

• “火神山”醫院的病房區採用的是3 米x 3 米的“模數”;

• 對應到空間後,走廊的最小單元是3 米x 3 米;

• 病房的最小單元是3 米x 6 米;

• 在單元格內,再根據不同的需求隔離出不同的小房間。

以確診病房為例: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通過BIM 技術的虛擬建造,對設計可能存在的問題予以分析、排查,提高建造效率。投入使用以後,通過BIM 可對病房及醫護工作環境進行實時監測,提高應急設施的管理水平,有效防控病毒擴散、感染。

  • 而每個“分子”是由標準化的“原子”組合構成。

標準化 :所有的模塊尺寸、連接方式、組裝規範都是標準化的,是實現快速建造的保證;

工業化 :由於模塊尺寸固定,也為工廠快速生產,實現批量輸出提供便利;

裝配化 :提高每個單元的預製部分佔比,施工週期短,工序簡潔,各個工種交叉作業,既節能又省時省力。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對比當年的“小湯山”醫院,在“火神山”醫院的建築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集裝箱式場外建築模塊單元投入到實際的使用中,這樣在歐洲受到青睞的裝配式建築模式在中國的應用無疑變成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座新里程碑。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現在還認為“人多”、“錢多”一定“力量大”?

也許你會認為這是設計的功勞,好的設計能創造奇蹟;然而我們想說,設計思維才是真正的驅動力。

從“火神山”醫院案例中,我們看到頂層設計的優先重要性,更瞭解到有一種創新的方法叫“拆解”。其實,在建築行業,裝配式、標準化、模塊化的設計手段早已不是新聞,這些方法實則都來源於設計思維的理念。

“人們往往只關注設計的結果,關心最終形態和功能,卻對設計思考的過程和設計求解的途徑漠不關心。事實上,形態和功能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設計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除了可以用“硬件”解決問題,還可以用“軟件”解決問題。所以,只有從廣義設計的視野,抬高看問題的視角,放大思考問題的格局,才能獲得整體優化的解決策略。並且,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片面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應立足於整體和本質,對現實問題謀求改善。”

(摘自天津大學學報第14 卷第2 期《設計以何種方式呈現——廣義設計觀下的多維求解》)

“設計”一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規劃、建築、產品、服裝、廣告設計等,這些都是散點的傳統設計;其實,“設計”的範疇廣闊無邊。

從“設計”到“設計思維”是從狹義設計到廣義設計的升級

設計思維既是一種方法, 也是一種結合發散思維並利用設計工具解決各種複雜、定義不明確的問題的能力。

如果說,緊急詔令、舉國之力、極限作業是成就“中國速度”的重要因素,那“中國速度”的背後更離不開的是設計思維的驅動

設計思維更是企業增長的驅動力

其實這次抗“疫”之戰中的設計思維並不是首次嚐鮮,互聯網時代很多經典的商業模式都是基於設計思維的理念。在麥肯錫的一份報告中,比較了從2004 年到2014 年設計驅動的公司的設計價值指數標準普爾指數的變化,在這10 年裡,設計驅動的公司指數,超過標準普爾指數的219%。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設計思維+服務設計=競爭優勢

服務設計思維是設計思維的延伸,它更強調圍繞產品/服務的整個生命週期裡的體驗。服務設計作為一門跨領域的綜合學科,是在體驗設計、交互設計、產品設計、平面設計等基礎上的整合設計;通過對有形和無形接觸點進行系統、有組織的挖掘,來創造價值。

以設計思維驅動,服務設計賦能,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價值和更強的競爭力。

洞察 | “火神山”奇蹟是怎樣煉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