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在与疫情赛跑的这段时间,来自社会各界的报道均展现出令全世界为之惊叹的“中国实力”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汉“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建设所体现出的“中国速度”。

不因传世而建,却定会被载入史册。

从2020年1月23日至2月3日期间,有关“火神山”医院的工程进度报道几乎霸屏,令我们最记忆犹新的是如下三个数字: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大部分人会说,这样的“中国速度”来自于60 名设计人员、100 名管理者、7500 名建设者、1000 台机械设备……全天候24 小时连续作业。

而我们认为,它背后的思维方式更是功不可没,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那13 天里经历了什么: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13天对于医疗建筑项目来说意味着什么?

• 定位:应急传染病医疗建筑;

• 目标:快速缓解医疗设施及床位短缺,并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挑战:如何在最短时间内交付最复杂的建筑?

依据民用建筑设计规范,如果将一般综合体公共建筑的复杂系数定为1,那综合医院的复杂系数为1.3~1.8,其中,传染病医院的复杂系数为1.8。

综合医院的复杂性在于其功能、机电系统、使用人群及流线要求复杂;而传染病医院除综合医院的要求,为有效预防医护与病患的交叉感染,还要考虑洁污分区、医患分流等特殊需求

故而,同样规模的医疗建筑——即使用同样规模的团队、同样极限施工,其建设周期最快也需3个月;再加上前期的勘测、设计、报审等相关工作,至少需要1 年的时间投入(一般而言,正常周期需3 年左右)。

而“火神山”医院的工期仅仅只有13天,这是不可想象的奇迹,无与伦比的“中国速度”!

面临如此挑战,如何突破?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顶层设计,先于设计触点。

01

整体“加速”—— 从模式改变到流程创新:

  • “工业化”替代“工程化”—— 以装配式建筑替代传统建造模式。

采用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在开工挖土的同时,建筑部件的计算机数据模型已经传到加工厂同步生产,按目前国内的加工生产能力,最快当天就能逐步出厂,而后现场拼装,经过室内机电安装后即可使用。

以往的建筑重头戏在主体施工,大部分依靠人工操作,费事又耗力;而装配式建筑的大部分作业在工厂内完成,加工数量、加工速度、产品质量、外形精度,都非手工作业所能比拟。

不仅精度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别,而且机器可以持续生产,效率远超人力。所以才有如同工厂流水线生产一般的医院建设流程 ——标准化、工业化、装配化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我们把解决问题的关注点仅停留在一味地增加人力、投入资金、政策施压上,而不去从顶层战略着手,可以获得今天的成效吗?

触点创新,始于拆解。

02

触点“加速”—— 从视角改变到拆解重组:

在已知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均可以分解为一组有限的原子元素,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组织。这即是医疗建筑设计中模块化设计理念的原则。

系统化搭建、标准化创新、模块化迭代。

  • 将几万平米的医院按尺度拆解为两、三种一样规格的“分子”组合。

工业化建造是将集装箱式箱体活动板房进行模块化拼接。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把墙、板、柱等构件在施工场地之外的工厂里批量生产好,然后在场地内进行现场组装。

为解决工厂生产标准化的问题,要在设计时规定好标准“模数”。现场浇筑的建筑可以是任何尺寸,但要想在工厂实现大批量生产,就要按照一定尺寸把建筑拆成非常相似的小单元,每个单元的尺寸就是“模数”。

比如:

• “火神山”医院的病房区采用的是3 米x 3 米的“模数”;

• 对应到空间后,走廊的最小单元是3 米x 3 米;

• 病房的最小单元是3 米x 6 米;

• 在单元格内,再根据不同的需求隔离出不同的小房间。

以确诊病房为例: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通过BIM 技术的虚拟建造,对设计可能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排查,提高建造效率。投入使用以后,通过BIM 可对病房及医护工作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提高应急设施的管理水平,有效防控病毒扩散、感染。

  • 而每个“分子”是由标准化的“原子”组合构成。

标准化 :所有的模块尺寸、连接方式、组装规范都是标准化的,是实现快速建造的保证;

工业化 :由于模块尺寸固定,也为工厂快速生产,实现批量输出提供便利;

装配化 :提高每个单元的预制部分占比,施工周期短,工序简洁,各个工种交叉作业,既节能又省时省力。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对比当年的“小汤山”医院,在“火神山”医院的建筑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集装箱式场外建筑模块单元投入到实际的使用中,这样在欧洲受到青睐的装配式建筑模式在中国的应用无疑变成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座新里程碑。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现在还认为“人多”、“钱多”一定“力量大”?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设计的功劳,好的设计能创造奇迹;然而我们想说,设计思维才是真正的驱动力。

从“火神山”医院案例中,我们看到顶层设计的优先重要性,更了解到有一种创新的方法叫“拆解”。其实,在建筑行业,装配式、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手段早已不是新闻,这些方法实则都来源于设计思维的理念。

“人们往往只关注设计的结果,关心最终形态和功能,却对设计思考的过程和设计求解的途径漠不关心。事实上,形态和功能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设计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可以用“硬件”解决问题,还可以用“软件”解决问题。所以,只有从广义设计的视野,抬高看问题的视角,放大思考问题的格局,才能获得整体优化的解决策略。并且,也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片面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应立足于整体和本质,对现实问题谋求改善。”

(摘自天津大学学报第14 卷第2 期《设计以何种方式呈现——广义设计观下的多维求解》)

“设计”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规划、建筑、产品、服装、广告设计等,这些都是散点的传统设计;其实,“设计”的范畴广阔无边。

从“设计”到“设计思维”是从狭义设计到广义设计的升级

设计思维既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结合发散思维并利用设计工具解决各种复杂、定义不明确的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紧急诏令、举国之力、极限作业是成就“中国速度”的重要因素,那“中国速度”的背后更离不开的是设计思维的驱动

设计思维更是企业增长的驱动力

其实这次抗“疫”之战中的设计思维并不是首次尝鲜,互联网时代很多经典的商业模式都是基于设计思维的理念。在麦肯锡的一份报告中,比较了从2004 年到2014 年设计驱动的公司的设计价值指数标准普尔指数的变化,在这10 年里,设计驱动的公司指数,超过标准普尔指数的219%。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设计思维+服务设计=竞争优势

服务设计思维是设计思维的延伸,它更强调围绕产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里的体验。服务设计作为一门跨领域的综合学科,是在体验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基础上的整合设计;通过对有形和无形接触点进行系统、有组织的挖掘,来创造价值。

以设计思维驱动,服务设计赋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和更强的竞争力。

洞察 | “火神山”奇迹是怎样炼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