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2019年,西班牙電影《飢餓站臺》橫空出世,斬獲了第34屆西班牙戈雅獎和第44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觀眾選擇獎。

影片講述的是在未來的反烏托邦國度中,囚犯們被關押在一座垂直的監獄坑裡面,一層住著兩個人,囚犯們每天都飢腸轆轆地看著食物從上層隨著站臺慢慢落下。

下一層的人永遠吃著上一層人的剩飯,越往下食物越少,甚至沒有,上層的人在吃飽之餘還能享用美酒,而下層的人卻因為食物不夠而變得偏執和極端。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影片《飢餓站臺》被歸類於驚悚片,驚悚片與恐怖片最大的區別在於:

傳統的西方恐怖片是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屬於一嚇之後就過去了,而驚悚片是那種讓人細思極恐,越想越瘮人的影片。

因為影片本身並不可怕甚至可以說是荒誕的,我們現實生活中是不會找到一座擁有333層的垂直監獄坑的,真正令我們感到心驚的是這些荒誕的現象卻能和我們的現實生活相照應。

這部影片雖說是由一個新人導演執導的電影,但影片傳達給我們的想法卻和這座333層的監獄一般給人無限的縱深感,上不見頂,下不見底。

監獄坑的設定就是影片最出彩的地方,而監獄坑想要隱喻的概念也異常清晰明瞭,那就是社會階級,再加上男主格倫從進監獄到他死亡那一刻的心理變化也貫穿了整部影片,從奮進到墮落再到崛起,也使得影片講述的故事更加豐滿。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從男主格倫的角度出發,來探討一下這部扭曲的社會寓言到底是想傳達給我們一些什麼訊息呢?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用SWOT分析模型來看監獄坑的設定

所謂SWOT分析模型,簡單來說就是基於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態勢分析,最早由哈佛安德魯斯1971年在《公司戰略概念》中提出這個分析框架。

SWOT分別是指S(strengths)優勢、W(weaknesses)劣勢,O(opportunities)機會、T(threats)威脅。

SWOT分析模型原是隸屬於企業內部分析的一種方法,但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模式,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將它套用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影片中監獄坑就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如果我們將其看作一家有待管理的企業也未嘗不可,所以我就大膽試著用SWOT分析模型來辯一辯監獄坑的設定。

S. 優勢:垂直自我管理中心裡相對公平的輪換機制

監獄坑的設定,每個人每個月都有可能換層,下層人可以成為上層人,體驗為期一個月的吃香喝辣,而上層人也可以淪為下層人,吞嚥別人的殘羹冷炙。

影片開始的時候監獄的統治者便說了這樣一句話,“這世上只有三種人,上層人,下層人,墜落的人。”區分上層人和下層人是不公平的,但是每個月一次的輪換機制卻又讓這樣的設定多了一份公平。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統治者建造這個監獄坑的目的就是看到這些囚犯們能夠自發地改變,自發地定量進食,這是格倫的第二個室友告訴他的,他們稱這個監獄為“垂直自我管理中心”,這個室友是個女子,她本身就是監獄的工作者,不過她身患絕症,於是自願進來。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可監獄裡的囚犯卻用行動狠狠地打了管理者的臉,

讓他們看到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美好的理想根本不值一提。

格倫第一次進去的時候是在48層,一個偏上的樓層,他的室友是一個上了年紀的老頭,他已經在監獄坑裡面浸潤了一年,完全摸透了監獄的運作機制。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進監獄的每個人都被允許帶一件物品,格倫選擇帶了一本《唐吉訶德》,而老頭則帶了一把加強版的武士刀。

在這樣一座監獄坑裡,我們可以大膽地提出“人之初,性本惡”的猜想,因為每個人一邊抱怨著上層人的暴飲暴食和掠奪,一邊也對著下層人做著相同事,並且當他們成為上層人時,他們完全忘了下個月的自己是如何祈禱上層人給他們留食物的,他們可能做的更過分。

老頭就會每次在自己吃完後往飯菜裡吐口水,格倫對他說,下層的人下個月可能就是上層人了,可老頭卻不予理會,那到時就輪到他們往飯菜裡撒尿了。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在監獄坑裡呆久了的人,就會變得麻木,只要熬過這個月就好了,下個月可能就會好一點,這也使得優勢變成了劣勢,使得監獄裡的大部分不願自發的定量進食,掠奪的歷史不斷地重演。

當然你們可能有疑問,那為什麼不在成為上層人的時候囤積食物呢?

因為監獄坑有防止囤積食物的機制,只有當放食物的站臺停留在你的樓層時,食物才是你的,一旦囤積,房間就會變冷或變熱直到人死去或者把食物扔下去。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W. 劣勢:每一個階級之間的零溝通是監獄坑最致命的地方

老頭深諳如何在監獄裡生存下去,即使當他處於低樓層沒有食物的情況下,而剛進來的格倫面對第48層的飯菜,也就是前面47層94人的剩飯,難以下嚥。

他曾試圖去改變這一切,他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定量進食,當他想對下層人說的時候,老頭告訴他不必和他們說,因為他們是下層人,當他想和上層人溝通時,老頭又說不必說,因為他們是上層人。

老頭知道上層人不會願意搭理他們,而他也不屑於同下層人說話,格倫開始的時候還不能接受這樣的飯菜,可後來他也墮落其中,影片也刻意花了時間刻畫了格倫同老頭在48層一同開心生活的樣子。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這裡也不得不提格倫的第三個室友,是一個黑人大漢,他進來的時候選擇了帶一根繩子,他也有著美好的理想,他希望上一層的人可以拉他上去,直到可以到0層。

這裡黑人大漢隱喻的是想要改變時代的先鋒骨幹,想要跨越階級的人,可就在他馬上要爬到上一層時,上層的人把繩子鬆開了,不僅繩子丟了,連他都差點丟了性命,幸好格倫拉住了他。

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下層人想要實現階級的跨越,卻發現自己的命運都掌握在上層人手中,這是多麼悲痛的事實。

T. 機會:如何破解監獄坑的運行機制,讓每個人都定量進食

黑人大漢的理想受到挫敗之後,他和格倫打算進行一場“和平抗議”的活動,他們隨著食物站臺一層一層往下走,由他們來分配食物,但是可笑的是,所謂的和平抗議卻使用了武力,如果人們不聽話,黑人大漢和格倫就用武力逼他們就範。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這裡其實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的猜想肯定是上層人不同意這樣的做法,因為這無疑是動了他們的蛋糕,而下層人會很願意這樣的做派,因為這可以讓他們不用捱餓。

可現實和我們的想法往往是背道而馳的,上層人因為食物足夠,所以都能接受格倫他們的想法,他們並不擔心自己會吃不飽,而下層人因為很難吃飽,不願意把食物留出來給更下層的人。

這看著荒誕不經,卻十分真實,在監獄坑這樣的運作模式下,站臺上的食物就是社會資源,我們都知道“二八定律”,即80%的資源由20%的人掌握,而剩餘的80%的人卻要一同瓜分僅剩的20%的資源。

上層人有著大量的資源,所以讓他們分出一部分,對他們來說只是一點皮毛,並沒有什麼,而下層人只有少量的資源,卻也要他們分出來,他們自然是不願意的。

這裡我們還要提到影片中的一位智者,智者告訴格倫他們,他們的想法很好,可是要先勸說後武力,這就讓我們很自然的聯想到了主張和平非暴力的聖雄甘地,智者在這裡就是隱喻這樣的和平派人士。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智者還告訴他們,要有一道食物作為信號,最後才傳遞到第0層的管理者手中,他們選擇了一塊奶凍。當然這也只是智者的理想而已,現實究竟如何呢?

O. 威脅:沒有食物時,自己就會成為室友的食物

影片中有一個亞裔女子,她沒有一句臺詞,可她每個月都會隨著放食物的升降臺上上下下,據說她是在尋找自己的女兒,她在爬上升降臺前會先把自己的室友殺了,以提高下個月和女兒在同一樓層的幾率。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她坐著升降臺往下的時候,會有一些男人對他圖謀不軌,格倫曾制止過一次,所以當第二個月的時候,格倫和老頭出現在第171層,這一層是完全沒有食物的,老頭趁格倫昏迷著將他綁了起來。

是的,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老頭打算靠吃格倫生存下去,這也不是他第一次怎麼做了,當然這本身不是老頭自己的意願,而是老頭原先的室友先對他有這樣的想法,於是他被逼上了絕路。

老頭其實並不壞,只是一個利己主義者,他說他是很喜歡格倫的,但是他必須要活下去,前面幾天他還能撐的住,所以他沒有動格倫,後來他實在是扛不住飢餓,當他打算動手時,前面提到的亞裔女子又坐著站臺下來了,因為格倫曾經幫助過她,所以她救了格倫。

格倫的心理變化——建立於物質上的唐吉訶德

格倫帶進監獄的東西是一本《唐吉訶德》,這預示著格倫就是唐吉訶德式的人,《唐吉訶德》是西班牙黃金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也是西班牙文學的典範。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唐吉訶德》講述了在一個沒有騎士的年代,主角唐吉訶德幻想自己是個偉大的騎士,因此他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最終還是從夢中醒來。唐吉訶德式人物就是寓意著溺於幻想、脫離現實,動機單純善良但是行為盲目愚蠢的人。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男主進監獄是為了戒菸,開始他試圖改變老頭,不要朝食物吐口水,想要去和下層人還有上層人溝通,但是他得到只有嘲笑和諷刺,於是他慢慢地開始走向現實。

也可以說是現實和飢餓使他走向墮落,當第二室友那個女的監獄管理者出現時,格倫也曾嘲笑他們設定這樣一個監獄的初衷是多麼可笑。

不過當另外一個唐吉訶德式人物出現時,他的星星之火又被點燃,格倫的第三個室友那個黑人大漢就是典型的第二個唐吉訶德式人物,他也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那就是上層人可以拉他上去,不過最終他也在接受了現實後死去。

格倫的心理上的變化其實也時源於他所擁有的物質條件,他第一次進去時是在第48層,老頭反覆地和他強調這是一個不錯的樓層。

而他當時也沒有忍受過飢餓的滋味,所以他有著美滿的理想,是個實打實的唐吉訶德式人物,他幻想著人們可以定量進食,沒有人需要吃剩菜剩飯。

他的第二個月也是和老頭在第171層度過的,在這裡沒有什麼食物,他還被綁在了床上,即使在同一層,他的命運任由別人掌控著,幸好那個亞裔女子救了他,這時現實就當頭一棒把他喝醒,他也開始以室友為食物生存,所以這時他早就回歸了現實。

第三個月格倫到了第33層,室友變成了監獄曾經的工作者,她是利他的浪漫主義者,她永遠只吃一人份的食物,併為下一層的人分好食物,並且要求他們同她一樣做,然而可笑的是,監獄的工作者壓根對監獄不瞭解,當格倫問她監獄有多少層時,她的問答是200層。

她不過是這座監獄的幫兇,和現實生活中的加害者,她自己最終也死於自己幫忙促成的規則下。這個時候格倫剛經歷過生死一線,又回到了33層的位置,他也漸漸成為了疲於思考的人,他接受了這一切並且像老頭勸他一樣勸女管理者不要痴心妄想。

第四個月他出現在了第6層,同他一同出現就是黑人大漢,另外一個唐吉訶德式人物的出現,使他的心裡又有了善念,第6層不僅可以讓他果腹,並且吃得相當不錯,所以他又有能力或者說是思維再去顧及他人,所以他選擇同黑人大漢一起行動,他做回了自己的唐吉訶德。

結局——慾望的深淵下還會有一道曙光嗎?

影片還有一個很值得探討的點就是影片的結局,黑人大漢在與人打鬥中死去,格倫獨自守護著那作為信號的奶凍來到了第333層,在這裡,格倫見到了一個亞裔小女孩,不出意外是之前那個亞裔女子尋找的女兒,格倫把奶凍給了小女孩吃,影片到此就結束了。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不過小女孩是否真實存在卻成為了一個謎,有人說小女孩就是亞裔女子留在第333層的,因為這裡最安全,她每個月坐著站臺下來就是給她帶食物,可惜,這也只是觀眾的理想。

我們前面提到的那塊奶凍是智者的理想,那麼這塊奶凍究竟有沒有傳達格倫他們的意思呢?

答案很明確,沒有。

這塊奶凍隨著站臺上去,0層的統治者看著這塊奶凍,發現裡面有一根頭髮,他為此大發雷霆,他覺得這塊奶凍沒有被吃掉的原因就是有一根頭髮。

《飢餓站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混亂髮展,人也如此

所以他斥責了做奶凍的工作人員,顯然,他完全不知道下面發生了什麼,即使下面如他所願大家自發地發生了改變,每個人定量進食,他也不會知道的。

然而事實上這也是絕無可能的,因為物質只會自發地向無序混亂的方向發展,人也如此。

魯迅先生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吃東西是人類最本能的慾望,可《七宗罪》的第一罪卻也是暴食。我們這裡所說的慾望不是滿足正常需求的慾望,而是貪慾。

貪慾是全世界的敵人。由於貪慾,給眾生帶來一切罪惡和災難。

貪慾不光是為了快樂,為財富,為產業,以及希望打敗並征服別人的國家,而且還涉及到思想、主意、看法、意見和信仰。這些常常導致災難和毀滅,為全民族、事實上為全世界帶來難以用言語形容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