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ICU床位僅佔醫床位的1.65%”林建東:重症醫學不僅是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主力軍,也應是患者的有力屏障!


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中,臨床上觀察到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在前幾天較輕,但後期突然出現病情加重,並迅速進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危及生命。對此,我國多位醫學專家提出“炎症風暴”反應,並呼籲抗擊疫情,要重視“炎症風暴”!


近日,為提高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由中國醫師協會重症醫學醫師分會指導,《醫師報》社主辦,廣東天普藥業支持的《阻斷炎症風暴 共同戰“疫”》項目啟動。該項目將採訪我國 30 位急診、外科、危重症醫學科領域知名專家,分享疫情下,這些偉大醫者的人文思想,防治新冠肺炎的專業體會,以及抗疫下救治患者的感人故事,為廣大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提供臨床經驗,助力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早日實現抗疫的全面勝利!


本期採訪嘉賓: 林建東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全國ICU床位僅佔醫床位的1.65%”林建東:重症醫學不僅是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主力軍,也應是患者的有力屏障!

2020年伊始註定是不平靜的,歲末年初,各行各業都在忙著做年終總結和考核,而一場疫情正悄然而至,從最初媒體零星報道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到疫情波及全世界,不過短短三個月的時間。


作為一名醫生,尤其是重症醫生,當相關消息逐漸增多的時候,林建東馬上警覺起來,他預感到要有重大疫情發生,必須高度重視。很快,福建省衛健委就成立了福建省新冠狀病毒肺炎診療專家組,林建東也是專家組成員之一。


傾囊相授,科室三分之一馳援武漢


當林建東聽到鍾南山在電視上說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將是一場嚴重的疫情,恐怕僅靠武漢市和湖北省控制不了,必須動用全國的力量支援。1月27日傍晚,作為管理者,林建東接到一個緊急電話,要求他所在科室派一名重症學科醫生馳援武漢。當時已經非常晚了,但時間不等人,林建東飛速的思考該派誰去,這不是一個普通任務,無疑是要求被派遣的醫生“上戰場”。正在這時,科裡的副主任醫師卓惠長給林建東打來電話,說:”主任,聽說醫院要馳援武漢,我是黨員,又是支部的副書記,理應上前線”。


卓惠長剛到武漢沒幾天,一個週末,醫務部給林建東打來電話,要求派一名副高級職稱人員,組成醫療隊支援湖北。林建東馬上把這個消息傳達給科室裡的三位副高,陳小莉幾乎沒有任何猶豫,說,我是黨員,我去。接下來兩天內,科室又要求增派兩名主治醫師。這時候林建東有一些難處,科裡的工作因為支援湖北已經有些吃緊,該派誰去?當時在廣州進修的林輝醫生主動要求參加,另一名已經安排好去華西醫院進修林國醫生得知有這個任務後,也主動要求加入醫療隊。這期間科裡的肖雄箭副主任醫師已派到省內莆田參加抗疫工作。


“全國ICU床位僅佔醫床位的1.65%”林建東:重症醫學不僅是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主力軍,也應是患者的有力屏障!


“全國ICU床位僅佔醫床位的1.65%”林建東:重症醫學不僅是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主力軍,也應是患者的有力屏障!


“全國ICU床位僅佔醫床位的1.65%”林建東:重症醫學不僅是突發衛生公共事件主力軍,也應是患者的有力屏障!


就這樣,科室因為抗擊疫情,馳援湖北、武漢,一下子走掉了1/3的工作人員。科室的壓力倍增,除了日常科室的管理和工作以外,林建東每週還要參加省衛健委組織的專家委員會對省內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遠程會診,參加院內發熱門診專家會診班。


“重症是醫院最後的堡壘,日常工作要做,抗疫工作要做,”林建東說,科室所有人都毫無怨言,共同分擔工作,這讓林建東非常的感動。多年共事的默契,已經昇華為肝膽與共。作為一名管理者,林建東覺得這是最好的職業教育,在危難面前,重症人表現出了捨我其誰的奉獻精神,每個人都做好了奔赴戰場的準備。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療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炎症風暴,炎症風暴可能給機體帶來致命打擊。


炎症感染髮生時,病原體通過激活先天免疫系統產生炎症反應。先天免疫細胞表面的模式識別受體(PRRs)(主要為Toll樣受體(TLRs)和核苷酸結合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LR)等受體)識別微生物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s),激活多種細胞內信號通路,包括NF-ĸB和激活蛋白-1(AP-1)轉錄因子,激活級聯導致細胞因子自動擴增,形成細胞因子風暴,觸發炎症級聯反應,進而增加調節細胞因子、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等的表達。


“就是我們所說的炎症風暴,”林建東說,炎症風暴可導致宿主出現持續發熱、重症肺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淋巴細胞計數下調等現象,造成不良預後。


目前臨床傳統治療炎症風暴的方法是應用皮質激素,可以一定程度抑制炎症反應,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皮質激素的副作用讓人十分擔憂,”林建東說,比如說加重感染,增高血糖,水鈉瀦留,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副作用對新冠肺炎患者非常不利,“尤其皮質激素可延長病毒的體內清除,加劇免疫抑制,臨床上要嚴格把握適應症。”


臨床上也有其他一些新的清除炎症風暴的方法,比如血液淨化治療,免疫調節治療等。在以往的臨床實踐中,藥物烏司他丁被認為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特別對於應對炎症風暴,能夠起到很好的療效。”林建東說。


研究表明,烏司他丁可通過降低p2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以及NF-ĸB的磷酸化,抑制其信號通路,減少炎症風暴所導致的細胞因子(如TNF-α,IL-6和IL-1)的釋放。此外,烏司他丁有減弱促炎分子(如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作用,從而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內皮細胞功能。其能抑制中性粒細胞浸潤,減少中性粒細胞釋放彈性蛋白酶及炎症介質,從而達到抑制炎症的目的。


“炎症風暴是嚴重膿毒症病理生理學的核心,也是其治療的潛在靶點,”林建東說,烏司他丁即此類藥物之一,臨床試驗已證明烏司他丁有助於改善膿毒症患者的臨床結果。在臨床上,林建東曾遇到幾例老年患者,應用超常規的大劑量烏司他丁,“每天上兩百萬單位以上進行治療,患者的病毒核酸檢測最終轉陰,呼吸衰竭得到明顯改善。”


作為新興學科,重症還有很多方面亟待改進


此次抗疫,除了我們傳統熟知的呼吸科醫生,還有一支隊伍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就是重症醫生。重症醫生幾乎是所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主力軍,“但重症醫學還是一門新興學科,”林建東說,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重症還有很多方面亟待改進。


“重症的發展涉及教育、科研、培訓、隊伍建設等方方面面,”林建東說,重症醫學尚未納入教育部學位辦的學科目錄,本科教育階段大學生不能系統地接受重症醫學教育,影響本科生的專業選擇。而住院醫師培訓因為尚未納入重症醫學,只能掛靠到其他專科下。目前重症一方面是治療水平差距巨大,迫切需要全國層面的規範化培訓;另一方面,急切需要進一步完善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建設制度。


“截至2015年,全國ICU床位佔醫院床位的比例僅為1.65%,”林建東說,完全不能滿足日常重症患者的救治,尤其當重大醫療衛生之間爆發時,任何省市的重症治療都是巨大的挑戰。


在科研方面,林建東認為,重症的基礎研究非常重要,但而基金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目錄中,可供重症醫學選擇的申報目錄過少。臨床方面,則迫切需要建立特種病種數據庫、標本庫,實現不同醫療中心研究數據的共享。


“以新冠肺炎為例,”林建東說,已發表的新冠肺炎文章主要來自單中心研究和回顧性研究,要得到整合臨床診治、基礎研究和公共衛生數據非常困難,重症醫學在抗疫過程中失去了很多重要的臨床診療數據信息。同時林建東也希望通過網絡建立全國遠程ICU綜合信息平臺,“平臺不僅能解決ICU人力資源短缺和地域診治的差異化,還能有效地提高診療的規範化和同質化水平。”林建東說。


“疫情過後,我們應該從各個方面進行總結反思發展,”林建東說,重症醫學不僅是重大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主力軍,也應該是患者的有力屏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