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常常有朋友会问:“有人说降压药早上吃比较好,有的人又说降压药应该晚上吃,我到底该听谁的?”

标准答案:“请听医生的!”

这时候,有朋友回答:“我的医生让我早上吃。”

但另外又有朋友会说:“不对呀,我的医生让我晚上吃耶!”

最后,可能还会有朋友说:“我的降压药是早上和晚上都得吃哦!”

那么,谁的医生说错了呢?其实,谁的医生都没有错。只不过,最后的那位朋友可能需要到医生那里去换一换药,不论是一天两次还是一天三次的降压药,除非有特殊的原因,现在都提倡更换为一天一次的长效或缓释降压药。

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是: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早上吃降压药,而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而应该是:为什么有的人需要早上吃降压药,而有的人需要晚上吃降压药?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理解两个内容:

第一, 人体血压随着24小时的昼夜变化,是存在动态波动特性的;

第二, 降压药被人体消化、吸收并产生降压效力的过程,也是动态的、具有时间特性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早就有医学专家提出:降压治疗需遵照“时间治疗学”原则!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人体血压存在“冬天高,夏天低”和“白天高,夜间低”的季节与昼夜波动节律

人体的血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存在一定的动态规律,这首先体现在季节变化上。一般而言,夏季天气炎热,人体外周血管扩张,因而血压会比其他季节低;而冬季寒冷,人体的外周血管收缩,因而血压会比其他季节高。所以,对于高血压的患者而言,夏季可能需要把降压药物稍减量,而冬季则可能需要加量甚至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而在一天当中,人体血压也有其波动特点。对于正常人以及大部分高血压的患者人而言,每天起床之后的几个小时(上午8~12点)内血压会逐步上升,大约在上午10点左右达到全天的最高峰值;随后,血压会有所下降,但在下午4点到6点左右又会升高出现第二个小高峰;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在凌晨的0-3点左右达到一天血压的最低谷值。这就是典型的“两峰一谷”的血压昼夜波动模式。根据观察,中青年人晨起之后收缩压(高压)可以升高20~25mmHg,而对于动脉硬化严重的老年人则这一数字可以达到50mmHg。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出现昼夜波动节律的颠覆

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下降的程度应该超过白天平均血压的10%,这种状况出现于正常人群以及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身上,这种血压波动模式被称为“杓型血压”。然而,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会出现夜间血压下降的程度低于白天平均血压的10%,甚至是颠覆为夜间血压水平高于白天血压,这就被称为”非杓型血压”。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非杓型血压是存在明确危害的:根据临床观察,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比杓型高血压更容易发生左心肥厚、冠心病、心肌梗死以及脑卒中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而非杓型的正常血压人群,其心、脑、肾、眼等器官的损害甚至可以比杓型高血压的患者更严重!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非杓型血压还有一个重要的危害就是可以增加清晨高血压危险期的风险。

所谓的“清晨高血压危险期”也被叫做“魔鬼时间”,其实就是早上6~12点的血压第一高峰期。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一天当中往往在这个“魔鬼时间”中是更容易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以及中风的。因此,将非杓型血压逆转为杓型血压并且稳定控制血压的晨峰阶段,是平稳降压治疗的重要目标。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这时候有朋友会问了,凌晨的时候一般都睡着了,我怎么知道那时候血压是高是低,难不成还设个闹钟起来测一下不成!实际上不提倡大家凌晨从睡眠状态中醒过来测血压,因为睡眠状态的改变也会导致血压的波动。一般,在临床上使用动态血压监测的方式获取夜间血压变化的信息,这也是比较准确的方式;如今,随着可穿戴式医疗设备的普及,有了不少的可以实现动态血压监测的移动设备,尽管可能准确度不如动态血压监测仪,但是好在能够长期反复监测,也是提倡使用的。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常规晨服降压药适用于大部分常规情况,而夜服降压药或可逆转“非杓型“高血压并降低风险

说完了人体血压的动态变化特点,我们再来看一看主流的一天一次服用的长效降压药在体内的起效过程。事实上,之所以降压药不能够轻易停用,且漏服会存在危险,这是因为降压药在体内降压的效力是与活性药物成分在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的。简言之,活性的药物成分在血液中浓度越高,降压效果就越好,而浓度越低则降压效果就会减弱,突然的药物浓度消失甚至会引起血压的反跳,从而发生危险。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大部分的长效降压药都使用了某些技术,比如缓释或控释技术,使得24小时以内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趋于平稳。但是,往往在药物服用以后的数小时以内,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依然会达到一个小高峰,而这时候降压的效果是逐渐增强,而后稍微减弱,最后长时间维持的。

高血压“时间治疗学”原则其实就是希望降压药物的作用高峰能够和血压波动的高峰相重叠,从而使得血压在异常升高的时候被抑制住。所以,一般而言,对于杓型血压的高血压患者而言,晨起后服药是比较合适的,药物浓度的高峰和“魔鬼时间”相重叠,让血压稳定在较低水平,而到了夜间人体血压低谷的时候,药物浓度也不至于使血压降得过低;而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而言,睡前服药可能更加适合,抑制夜间血压的异常升高,甚至实现“非杓型”向“杓型”的逆转。

已经有不少的研究证明,常用的长效降压药物当中,钙离子拮抗剂(CCB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CEI/ARB类以及β-受体阻滞剂在睡前服用都可以有效实现“非杓型血压”向“杓型血压”的逆转

,同时有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除此以外,对于需要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而言,调整某一种药物到睡前服用,而其他药物继续保持晨起后服用,也可以实现“非杓型血压“向”杓型血压“的逆转。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为什么医生让有的人晚上吃降压药,却让另一部分人早上吃?

我们的理念是:慢病管理“靠自己“,科学指导”不迷信“!


参考文献:

【1】 应关注高血压诊治中的一些误区(1) ;中国临床医生2009年第37卷第4期

【2】 高血压时间治疗学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年7月第7卷第14期

【3】 时间治疗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1月第37卷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